<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的风里,藏着我与电脑的初遇。彼时校园的电脑房像座神秘的陈列馆,几台苹果机静立其中,DOS系统是唯一的语言。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一串字母,黑白屏幕便会漾出简单的旋律,或是勾勒出几笔稚拙的线条——那是数字世界赠予我的第一份惊喜,带着科技初生时的纯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是这份惊喜常被“小心翼翼”包裹。电脑房的门总关得严实,唯有上课铃响,我们才能获准进入。老师总在一旁叮嘱:“别乱按键盘,弄坏了可赔不起。”仿佛那些机身里藏着易碎的珍宝,让我们的好奇也多了几分拘束。直到有次同学抱怨“连碰都不敢碰”,班主任的话掷地有声:“要是按按键盘就坏,这东西发明出来还有什么用?放心去试,没那么金贵。”如今想来,那句话不仅是对电脑的“松绑”,更是对探索精神的呵护——科技本就该在尝试中生长,而非在禁锢中沉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从没想过,这台“灰白色的机器”会成为我日后生活的底色。高中课业繁重,计算机不过是偶尔触碰的“课外项”,兴趣也如星火般微弱。直到大一,网络的浪潮悄然涌来,QQ的头像在屏幕上闪烁,网吧里挤满了敲击键盘的年轻人。只是那时上网并不便宜,每小时两三块的花费,让我只能在周末闲暇时偶尔涉足。更多时候,我是站在同学身后,看他们在“帝国征服者”的世界里厮杀——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键盘“哒哒”作响,屏幕上刀光剑影与角色的呼喊交织,那是属于青春与数字游戏的热烈,我虽参与较少,却也铭记住了那份鲜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正与电脑“较真”,源于一次尴尬的课堂经历。大一计算机是必修课,FoxPro编程是拿学位的“门槛”,多数人都顺利通过,我却在打字上吃了一堑。记得那天老师突然叫我和一位女同学上讲台比赛,紧张像潮水般涌来,手指在键盘上僵硬得不听使唤。一个“缩”字,用拼音拼了又拼,屏幕上始终没有正确的字符跳出。全班同学的目光落在我身上,老师的话更像一记敲打:“你们这些男同学,只顾着玩游戏,连打字这关都过不了。”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份窘迫里,藏着对自己“敷衍”的懊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是从那天起,我暗下决心要把打字练好。网吧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不再是为了看游戏,而是对着QQ对话框,一字一句地练习。指尖从生疏到熟练,键盘的触感渐渐成了习惯,连带着对电脑的认知也慢慢加深。没想到这份“较真”竟还藏着意外的缘分——大四那年,我在QQ上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古人说“否极泰来”,大抵就是如此:一次尴尬的失误,竟成了我靠近数字世界、遇见人生伴侣的契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业后进入信用社,电脑彻底成了我的“工作伙伴”。每天面对屏幕,打字成了必备的技能,我索性学了五笔,指尖在键盘上翻飞的速度越来越快,曾经让我窘迫的“难关”,成了后来工作中的“强项”。为了更方便地使用电脑,我拿出5000多元工资——那几乎是当时几个月的积蓄,买了一台高配置的台式机。当机身第一次在我家中亮起,我忽然意识到,电脑早已不是“偶尔触碰的机器”,而是融入生活的“伙伴”,依赖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字的脚步从不停歇,手机的变迁更是印证了这份速度。毕业后第二年,我买了第一部比亚迪手机,黑白屏幕只能接打电话,却让我感受到“移动通讯”的便利;两年后换了三星手机,虽能拍照,分辨率却模糊得很,可每次按下快门,依然觉得新鲜——那是移动设备从“通讯工具”向“记录工具”的蜕变,笨拙却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我从家乡来到杭州,入职招商银行。彼时网络已渐成气候,炒股的人开始用手机看趋势图,招行推出的“一卡通网银”更是走在行业前列,成了移动支付的先行者。我看着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看着转账、查询从“柜台排队”变成“指尖操作”,忽然明白:数字不仅在改变个人生活,更在重塑整个行业的逻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再看,三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数字世界却早已天翻地覆。支付宝让“出门不带钱”成为常态,淘宝、京东、拼多多把“商场”搬进手机,抖音和今日头条用算法编织出多元的信息世界——网络像插上了翅膀,不仅带来便利,更颠覆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网红靠流量变现,直播带货让销售额呈几何级增长,数字经济的浪潮里,每个人都成了参与者、受益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望这三十年,从黑白屏幕上的简单旋律,到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我既是数字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电脑早已超越“工具”的定义,它是技术变革的缩影,是数字经济的浪潮,更是无数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印记。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于数字世界而言,那些最初的笨拙、尴尬与探索,最终都化作了推动时代向前的力量,而我们,就在这份力量里,一步步走向更便捷、更广阔的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