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封面摄影:完美设计</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刊头设计:沈月敏 题头摄影:</font>励福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海上艺影》是充满生机的摄影微信群创办的微刊。它不仅是我们宣传报道那些老摄影家的摄路影程及优秀作品的展台;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展示自己丰硕成果的平台;更是广大摄友以摄交友、互相学习、交流切磋、分享快乐的舞台。我们期盼《海上艺影》在老摄影家和广大摄友们的鼎力支持、热情呵护下,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编者的话</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 </h1> ▲《一桥飞架》 ▲《星轨》 ▲《游牧人家》 ▲《策马扬鞭映夕阳》 ▲《嬷嬷》 <div>▲翟亚平老师近照</div><div><br></div>翟亚平,<div> 湖北省新闻摄影家协会理事、<div>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div><div>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div><div><br></div><div> 翟亚平,先后有数十幅摄影作品获省以上奖项。《疫情中的武汉人》2020年获欧洲摄影协会“骑士杯”银奖,《清洁工之歌》获2020年武汉市“大成杯”一等奖,《爷爷的故事》入选国际和平年青年影赛,《路花新蕾》由长征出版社出版,《肩负和平》获原武汉军区影展一等奖,《心弦》获湖北省“80年代青年风貌”影赛三等奖,《光荣的人民监察官》获全国“当代风采”影展二等奖,《光明使者》获22年全国人才摄影赛二等奖,《繁忙的港口》《城市脉络》获全国职工摄影赛二等奖、湖北省中老年才艺大赛二等奖、特等奖。数十幅作品被《大众摄影》、《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刊载等。个人传略入编《中华翰墨名家博览》、《中国摄影家全集》。</div><div><br></div><div>以上精选翟老师五幅摄影作品,与摄友们分享</div><div><br></div></div> ▲臧志成《一条大马路》<br> 提起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无人不晓的中华商业第一街。聊聊它的今古,也是有趣的闲话。<br>早在清道光年间,上海辟筑通道,初名“花园弄”(又称派克弄)。<br> 清咸丰三年(1853年),花园弄开始作为外商马匹进出跑马场的通道,每天有许多马在这里奔跑、溜达,上海人便称其为“大马路”。称为大马路,还含有“阿大”“第一”之意。<br>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租界正式命名为南京路。<br>1908年3月5日,上海首条有轨电车1路公交线路在南京路上开始营运。<br> 南京路是“十里洋场”最繁华地段。当年南京路的四大公司,先施(今时装公司大楼)、永安(今永安百货大楼)、新新(今食品一店大楼)、大新(今第一百货大楼),引导着上海的消费时尚。现在,老大楼建筑仍然保护很好。外地游客不到南京路走一走,好像没有来过上海。<br> 1986年10月,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来中国正式访问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到达上海,途经南京路,盛况空前。英国女王的车队走的是20路公交车让出来的路线,马路上空的架空电线网就是证明。<br> 那时候,南京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都在争道,比较挤也比较乱。上海各界下决心整治南京路的环境脏乱差。<br>后来,20路电车也改变路线,走“二马路”九江路,让出大马路为“南京路步行街”。 <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臧志成摄影并文章)</div></div> ▲钟泓老师近照<br><br> 钟泓,男,上海人。上海市老年大学摄影社会员、黄浦区摄影协会会员、金山区摄影家协会会员。<br><br> 钟老师2016年参加了区老年大学摄影班学习,从此爱上了摄影,一路走来、持之以恒;风雨兼程、乐此不疲。钟老师说:摄影实践凝集的是我对生活的热情、思考和梦想。任何对我有所触动的场景、光影、人文等都不轻易放过,一一定格下来。钟老师摄行之路七年有余,通过不断学习、摄友交流、刻苦操练,摄影技艺与日俱进,许多摄影作品被众多摄影网站采用。<br><br> 以下精选钟老师三幅摄影作品 ,与摄友们分享。 ▲《雨中女郎》 ▲《鱼鹰》 ▲《草原奔马》 ▲《手机摄影爱好者》摄于上海图书馆东馆<div><br></div><div>臧志成 摄影/ 配诗<br><br>手握一台智能机,<br>心随快门追四季。<br>掌中方寸万象聚,<br>光影艺术学无底。</div> 金色砚台<br>吴小杭 摄影<br>何丽华 配诗<br> <br>夕阳把勋章别在湖面<br>金狮湖璀璨成一面荣耀墙<br>这是天地颁给人间的奖<br>粼光镶嵌着云的裙摆<br>将日子烫得红红火火<br>风踮起指尖<br>探寻这方天地的脉搏<br>给这里刻录上闪光的心跳<br> <br>金狮湖是一方金色的砚<br>残阳研磨着流金的黄昏<br>墨色里浮沉着归鸟的剪影<br>炊烟把余晖裁成了笺<br>是谁在执笔画下丰安的骨<br>笔触划破了天<br>将铜铸的筋骨<br>挺成了凌天的脊梁<br>为暮色题下最后的落款<b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0月29日晚,成都城市音乐厅灯火璀璨、掌声雷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暨闭幕音乐会隆重举行。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指挥家陈燮阳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br> 在此向音乐指挥家陈燮阳老师致敬!<br>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忠人</div></div> ▲阿兰《一切随风去》 ▲吴克金《果实累累》 ▲陈冲《等待美食》 ▲段明强《心不在焉》 ▲侯福樑《街头》 ▲李兴忠《狂欢的生命力》 ▲陈祖民《3岁小画家,收工》 ▲张凤林《回家喽》 ▲楼万林《暖意浓浓》 ▲郑钟方《游览奥格巴清真寺》 ▲徐敖齐《哈,我赢了》 ▲陈国定《感人一幕》 ▲刘成国《父女同乐》 ▲丁正民《砖窑掠影》 ▲老顽童《银杏下女子》 ▲刘同兰《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学子》 ▲汤更生《开心里格来》 ▲冉 华《庭园故事》 ▲唐嘉鸥《过家家》 ▲王举勤《一瞥》 ▲杨长春《辛苦的读书郎》 ▲俞景琛《聚精会神》 ▲陆连发《小美女》 ▲张晓红《盛唐装》 ▲蔡解民《丰收喜悦》 ▲祥海《老乐手》 ▲徐新林《看望》 ▲周平《啊!给我吃?》 ▲杜莉萍《如影随形》 ▲卢雯 京剧《连环套》 ▲陆建民《落日嬉浪》 ▲馬志龍《逛商场》 ▲任永祥《齐心协力》 ▲王建国《高原美》 ▲雅仕《戏迷演戏》 ▲张忠林《深邃和神秘》 ▲顾巍《格格》 ▲楼徐峰《摩登女郎》 ▲翰墨《天然丽质》 ▲高荣华《思》 ▲适雨《人像》 ▲龚冠华《微笑》 ▲陈定良《沉思》 ▲朱峰《淑女》 ▲杨自炜《梦琪》 ▲胡传良《自拍》 ▲山石《人像》 ▲翰墨《婺源秋色》 ▲何明杨《街头舞狮》 ▲钱泽民《杜布罗夫尼克城墙》 ▲冰凌水《夜不归宿》 ▲阿忻《小巷深处》 ▲刘学明《壶口瀑布》 ▲孙世权《外滩源》 ▲陈金鑫《街景》 ▲黃瑞华《建筑线条》 ▲龍漢《书院文香》 ▲张玉兰《油罐艺术》 ▲赵四九《宁静水乡》 ▲王雪华《巴城老街》 ▲励福华《青野沐光》 ▲谭学文《坝上秋色》 ▲王世均《壮美乾坤湾》 ▲朱琪琳《赛里木湖》 ▲玲玲《观景台》 ▲方伟《色彩之美》 ▲吕瑛《光锥织梦:复兴岛的量子跃迁》 ▲默言《红日》 ▲蜻蜓《未来的上海新地标》 ▲拓荒者《秋》 ▲王建平《影》 ▲徐聪美《然乌湖》 ▲黄伟助《三清山秋意浓》 ▲徐龙德《山水》 ▲云中河《塞外风光》 ▲雪琼《南湖春晓》 ▲子小《婺源秋色》 ▲张英《秋意》 ▲姚军《秋韵》 ▲胡玉平《荷影》 ▲张旻《菊》 ▲童宝兴《藏獒》 ▲CJA湖北《三趾啄木鸟》 ▲拓荒者《卷尾》 ▲张永年《俯冲捕鱼》 ▲王仲华《冠鱼狗》 ▲王之成《红颊蓝饰雀》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本期执行编辑:张忠民</span></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本刊为旬刊,每月5号、15号、25号发布新刊</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