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序曲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开化,追寻战神粟裕在开化、德兴的足迹之旅

欢歌笑语

<p class="ql-block">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方志敏在怀玉山所说的“红军是打不垮的!革命是消灭不了的!”,怀玉山的失败和方志敏的被捕更激发了先遣队突围指战员的斗志!国民党调集重兵在开化和怀玉山设下的一道道封锁线锁不住粟裕率领的先遣队先头部队,也锁不住怀玉山刘亨云连队的殊死突围,广财山组建了粟裕挺进师,诞生了老虎团。即使是国民党的监狱也未能锁住先遣队乔信明等狱中战友的革命行动!</p> <p class="ql-block">程家湾→大茅山梧风洞→广财山</p><p class="ql-block">16日夜,粟裕率先头部队831人(含300伤病员),充分利用雪夜月色作掩护,沿碉堡死角,巧过童暖封锁线,无一人伤亡。</p> <p class="ql-block">北上!北上!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粟裕挺进师的光辉足迹</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初,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围剿的压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七军团组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此奏响了红军长征的序曲。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红七军团首次外线作战,驰骋福建、纵横浙西、辗转皖浙赣,11日1日抵达德兴重溪,与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对外仍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为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北上抗日先遣队8000多人,孤军深入国民党腹心地带,转战闽浙皖赣四省边区,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余里,历经30余次战斗,牵制了约20万国民党军队,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这一战略行动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尔后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先遣队在皖南谭家桥与国民党王耀武的补充一旅激战,从伏击战逆转成阵地消耗战,我军最年轻的红七军团军团长(红十军团红19师师长),年仅22岁智勇双全的寻淮洲英勇牺牲,谭家桥之战失利,先遣队陷入更为困难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9日茶山会议,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粟裕等主张分兵游击,刘畴西等主张暂不分兵,一起回赣东北。会议最后决定全军南下,经化婺德苏区返回赣东北苏区暂时休整,再实施中央军区关于向浙西南行动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抗日先遣队南下,从茶山至怀玉山不过200余里,却十分凶险。国民党前后共动用20万大军围追堵截。其中,赵观涛指挥的各个师、旅和浙江保安部队布置在白沙关、暖水、徐家村、杨林、壕岭关等地,形成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封锁线。敌“追剿队”与先遣队仅隔半天时间的路程尾追紧逼。</p> <p class="ql-block">  彪炳史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深远历史影 </p><p class="ql-block"> 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率先高举北上抗日旗帜</p><p class="ql-block">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率先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红军部队。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名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向中国和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英勇抗日的决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二、有力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诸省国民党统治地区,不断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一无援军、二无巩固根据地做依托的不利情况下,几乎无日不战,牵制了约20万国民党军队,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策应了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尔后进行的战略大转移。</p><p class="ql-block">三、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政治影响</p><p class="ql-block">先遣队沿途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每到一处都广泛张贴、散发宣传资料,大造抗日声势,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四、播撒革命火种,创建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期间,积极帮助闽东、闽北等苏区的党组织,抓住当时国民党兵力后防薄弱的契机,积极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扩红、筹粮。谭家桥一役后,留在皖南的侦察营、教导营和伤病员近千人,创建了皖浙赣根据地。从怀玉山战斗冲出重围的粟裕等人率领先遣队余部,组建了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五、为抗日战争保存革命力量</p><p class="ql-block">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在浙南、闽东、闽北、皖浙赣边等地发展根据地,在险境中求生存、争发展,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被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抗战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六、展现崇高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路浴血奋战、舍身忘死,谱写了血战东南半壁的壮烈华章。方志敏、寻淮洲、刘畴西等红军将领先后英勇献身,他们展现的坚定信念、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抗日先遣队“四进四出开化”,开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征战地”</p><p class="ql-block"> 先遣队临危受命、孤军深入国民党腹心地带,横跨闽浙皖赣四省边界近50个县,历时206天,经历30余次战斗,平均到每个县4天多,而在开化就有9个昼夜,发生2次重要战斗,因此,开化是先遣队的重要征战地。先遣队“四进四出开化”转战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一进开化,误入左溪。1934.9.27,先遣队因走错路,经木瓜、大小坑、港坑,抵开化的左溪村,夜宿左溪。抗日先遣队领导曾洪易、寻淮洲、乐少华于27日午夜联名致电朱德、周恩来和王稼祥,报告部队自瑞金出发后3个月的行动情况。</p><p class="ql-block">二进开化,突入苏庄。1934.12.3,重溪整编后,先遣队突破德兴、开化之间的封锁线,3日夜,军团部第20师从银岭关进入开化县杨林境,经石田、方家亭翻岭至苏庄的大丘、赖家、东源头一带宿营,次日绕道经黄田义、高坑、毛坦、富户、焦川口、倪凹至德兴的大(小)叶村一带宿营。</p><p class="ql-block">三进开化,再入齐溪。1935.1.7,先遣队由休宁桃林进入开化齐溪境内,当晚在丰盈坦、龙门(汪家、余家、大麦坞)一带宿营。次日由外山向淳安樟村进发。</p><p class="ql-block">四进开化,贯穿南北。1935.1.10~15,10日凌晨,大龙山第一次受阻激战。11日拂晓,→界首、排田、霞山、高韩→中村、张村宿营。12日凌晨,→石板桥、篁岸、路口、油溪口、杜源→杨林村宿营,召开山底军政会议。13日上午9时,徐家村激战,先遣队南下再次受阻。→德兴港首,先头部队和主力被切成两段。15日,方志敏与粟裕、刘英率领先头部队800余人,冲过封锁线,抵达德兴程家湾。16日,先头部队在程家湾歇息半天等待主力部队来此汇合,方志敏、粟裕认为部队要连夜通过童坊、暖水封锁线,但刘畴西来信称主力部队疲劳,坚持在大源宿营。方志敏命令负伤的粟裕和刘英率先头部队连夜突围,自己留下接应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 16日夜,粟裕率831人由陇首村冲出封锁线,安全进入大茅山的大小坪等待接应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 17日,先遣队主力3000多人,被国民党约14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纵横十五里的狭小空间被敌重重包围,先遣队3000多人血浴怀玉山。1月29日,方志敏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就义。在狱中半年,方志敏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20多万字的文稿。</p><p class="ql-block">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方志敏在怀玉山所说的“红军是打不垮的!革命是消灭不了的!”,怀玉山的失败和方志敏的被捕更激发了程家湾已胜利突围的先头部队指战员的斗志!刘亨云连队血战怀玉山后,也殊死突围,到达广财山加入粟裕挺进师。挺进师参加新四军之后,出了个老虎团在孟良崮前横扫敌顽。在浙江开化,也有与“老虎团”相关的历史故事。根据资料显示,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团长吕公良烈士曾率领部队转战苏中、苏南地区,因作战勇猛,其部队被称为“老虎团”。吕公良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开化还有位了不起的机枪手胡忠林也被称作老虎团团长。无独有偶,在怀玉山,方志敏要求组织突围的乔信明团长,指挥先遣队战至最后一刻也被捕,在狱中,乔信明一直按照方志敏的指示,组织了监狱秘密党支部,亲自担任支部书记,后来发展到30多个党员,领导难友们坚持斗争。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乔信明等同志经党组织全力营救,加之国共合作已建立,才于1938年2月被国民党释放。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方志敏同志对他的亲切教诲,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一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乔信明出狱重返革命队伍,先后任新四军军部教导营队长、教导团大队长等职。1938年11月,新四军军部派乔信明到叶飞任团长的新四军老六团任参谋长,上任的第二天,他成功地指挥老六团粉碎了日军的“扫荡”。</p> <p class="ql-block">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四次转战开化,共计9天9夜,行程数百里,足迹遍布齐溪、杨林、苏庄、马金、中村、桐村、霞山、徐塘、篁岸、张湾等9个乡镇。在开化境内组织了大龙山、徐家村两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在开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推动了开化抗日运动的发展。红军沿途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宣言》等传单。在村头巷尾、大树、崖头等醒目处刷写了许多宣传标语口号。二是扩大了党和红军在开化的影响。抗日先遣队指战员所到之处,对土豪劣绅给予严厉打击;对人民群众则亲热和气,拉家常,干农活,访贫问苦,为群众做好事。三是在开化播下革命的火种。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途经开化时,陆续留下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指战员。如刘智先连长带领的20多名红军指战员、侦察排长宋泉清率领的20多名红军战士、先遣队指导员董日钟以及方兴福等近200多名失散的先遣队指战员,后来成为开化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重要骨干,与开化人民群众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为建立以开化为中心的浙西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粟裕与开化的不解之缘,五次到开化,从军团参谋长到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朱德是最早发现粟裕名将潜质的伯乐,井冈山会师后,南昌起义余部被编成了红四军的二十八团,每有行军打仗,军长朱德总是随二十八团行动,粟裕在朱德身边耳提面命,受益良多。1928年6月,粟裕在老七仙岭战斗中捷足先登,拔得头筹。朱德欣喜之余,称赞他为“青年战术家”。然而,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转战阶段,粟裕虽然担任军团参谋长,由于他年轻又非黄埔军校科班出身,他的许多好的战术建议,往往被军团长刘畴西(黄埔一期、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忽视或否定,以致出现谭家桥失败,怀玉山陷入重围几乎全军覆没。对战无不胜的粟裕将军来说,谭家桥痛失寻淮洲,成了他一生之痛,叮嘱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其中有个叫谭家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战神粟裕因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开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先遣队主力血浴怀玉山,粟裕率先头部队程家湾安全突围之后,在广财山找到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并根据中央指示组建538人挺进师,粟裕任挺进师师长,群众习惯称之为“粟裕挺进师”。2月27日,挺进师指战员在广财山村戏台召开出征誓师大会,挺进师走横峰葛源进入上饶县境,过茗洋关,爬灵山,连夜行军至焦石渡信江,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圈,进入闽北苏区,后抵达浙西南,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形成了包括浙南、浙西南、浙东南等广阔区域的闽浙边游击根据地,战斗在敌人的腹心地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挺进师和南方八省12支游击队先后集结开化,一道被编入新四军。挺进师被编入第二支队四团,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他们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转战大江南北,肩负起红十军团未竟事业,奔向抗日战争的洪流。</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历练,粟裕已经由一名向往革命的爱国热血青年,成为了毛主席手下的猛将和爱将。1937年5月,陕北举行了一场重要会议。会上,张闻天让大家站起来,向那些在战斗中献出生命的同志默哀。在那份烈士名单上,第34位就是粟裕!1938年,粟裕率部下山接受整编。中央派来的人见到他时,差点惊掉了下巴——他们没想到粟裕还活着!这消息传到延安后,毛主席乐得合不拢嘴。粟裕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越战越勇,苏中3万对12万美式装备国民军“七战七捷”,济南战役活捉王耀武,淮海战役立第一功,打赢了很多“神仙仗”,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粟裕是当之无愧的战神。</p><p class="ql-block"> 栗裕和他带领的先遣队以及后来的新四军战友五次到开化,一定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追寻、学习、传承…</p><p class="ql-block"> 粟裕五次到开化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1934.9.27粟裕任红七军团参谋长与北上抗日先遣队一进开化左溪。</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1934.12.3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随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二进开化到大丘。</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1935.1.7粟裕参谋长与北上抗日先遣队三进开化到大麦坞。</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1935.1.12粟裕参谋长四进开化到杨林山底村,参加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议。据粟裕回忆录,先头部队直到靠近闽浙赣大苏区的港头,才停下来休息,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顾虑部队疲劳,在杨林村宿营,第二天进到徐家林受阻,与敌激战。</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1938.3.29粟裕率浙南游击队从平阳到开化集结,五进开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南游击队从平阳山门镇出发,29日抵达开化华埠镇。</p><p class="ql-block"> 粟裕等革命先辈在开化的足迹,不仅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更传承了红军、新四军“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的铁军精神,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推动绿色发展。</p><p class="ql-block"> 追寻粟裕在开化的足迹线有多种选择,我列举一条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追寻战神粟裕在开化、德兴的足迹之旅!</p><p class="ql-block">D1站:银岭关。1934月12月3日,方志敏、粟裕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穿过银岭关进入开化。</p> <p class="ql-block">D2站:杨林镇杨林村山底自然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会议遗址。先遣队于1935年1月12日下午坻达杨林村。杨林是化婺德苏区的边沿,建有中共开化特区委杨林支部。这里的群众对方志敏和红军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地的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村民们,纷纷走出村口迎接红军的到来。红军进村后,村民们把红军引到自己家,生起炭火,给战士们烤火取暖。许多人家拿出过年吃的年糕慰问红军战士。杨林支部还派人给方志敏送来10斤大米和一只老母鸡。方志敏在山底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召开军团军政会议,提出部队应立即开拔,向南前进。军团长刘畴西考虑部队过于疲劳,下令在杨林宿营。红军这一宿营延误,被追兵反超,提前在徐家村设伏。红军于13日晨经桃花坞、瓦里坑,翻越南华山至徐家村被伏击,部队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D3站:德兴程家湾胜利之门</p><p class="ql-block">方志敏、粟裕生死惜别,粟裕率先头部队831人安全突破童暖封锁线。红军穿过胜利之门,从此战无不胜,走向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D4站:德兴广财山红军挺进师出征誓师大会旧址。粟裕挺进师向浙西南挺进,在国民党腹心地区开展三年坚苦卓绝的游击战。</p> <p class="ql-block">追寻粟裕等老一辈红军足迹,学习传承铁军精神活动一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