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352636</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陈浩</p><p class="ql-block">图片:郎慧微信提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原住在双龙大街上的陈家老院,那是清朝时曾祖父陈义(小名陈三毛)的商铺门市。解放后我们和四爷爷一个院住着,与二秃大爷家是邻居。二秃大爷家的女儿蛆生姐,与我大姐喜梅年龄相仿,两家走动得也多。蛆生姐比我大将近十岁,后来嫁给了寿阳营村的郎慧,按我们当地的邻里关系,我便一直称呼他为“老姐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年,我在双龙学校上学,而老姐夫在寿阳营教书。寿阳营村有我叔伯姐姐凤凰,还有不少同学。我常去同学李根虎家玩,他父亲李墨旦藏有好多古书。每当在村里遇见蛆生姐,她总是那么热情,定要拉着我回她家坐坐,问问我父母的身体,问问我们队里各家的情况。也正是在她家那间朴素的农舍里,我真正认识了这位埋头于笔墨之间的老姐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姐夫本名郎慧,是咱们双龙镇土生土长的画家。他于1968年从内蒙古集宁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期间就潜心绘画,后来便一直在双龙中学从事美术教育,直至退休。他对艺术的热爱,可以追溯到在美岱召中学求学的时期,深受他的老师——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李智先生的影响。是李老师将他领进了艺术的门槛,让他感受到了绘画中那份独特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范毕业后,老姐夫的艺术之路便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他的画笔从不仅仅为了创作架上作品,更是为了服务乡亲们的生活。我常听寿阳营的姐姐凤凰说,他的寒暑假和节假日总是在奔波中度过。他背着画箱,走遍了苏波盖乡的麻糖营、丹进营、打色令等村子,为村民们画了不少精美的炕围。那些牡丹、凤凰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装点着朴素的农家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他的技艺名声渐远。2008年,他受邀为鄂尔多斯新大地幼儿园绘制了上百幅充满童趣的卡通图画;2011年,他在天津大巷参与古建筑一条街的绘制工作;2012年,苗六营村的门楼在他的彩绘下熠熠生辉;到了2015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期间,他更是为托县古城全村绘制了二百余幅墙画,用画笔参与并记录着家乡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深厚的民间实践,塑造了他朴实的艺术观。他常说:“关在画室里是想不出好画的。得多跑、多看,特别是到农村去,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画画那些老建筑、地里的庄稼,作品才能有魂,才能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积累了如此丰厚的生活底蕴后,大约在2000年以后,老姐夫在继续服务乡里的同时,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深入研习中。我去过他家几次,总见他在那张临窗的画案前,不是对着古籍临摹古画,就是观察写生院里的花草。工笔画最考验耐心,一片花瓣要反复渲染十几遍,一只鸟的羽毛要一根根地描出。我亲眼见过他画牡丹,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在水的润泽和色的层染中缓缓绽放,细腻得仿佛能闻到香气;他笔下的鸟雀,绒毛蓬松,眼神灵动,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后来在双龙村北的萨凉公路南侧买了原属双龙营业所王喜兵的房子,那时他仍在双龙学校教书。搬家后,我去他家就更方便了。那处新居,他依然为自己留了一间明亮的画室。周末我偶尔去串门,蛆生姐照例热情地拉着我问长问短,而老姐夫大多还在他的画室里忙碌。偶尔他出来歇息喝茶,会聊起些在外作画的见闻,语气平淡,总是和蔼地微笑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后来,他退休了,便和蛆生姐搬到了城里居住,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他的儿子郎永卿在土右旗司法局工作,与我时有接触,每次遇见,我总会关切地问起老姐夫的近况。直到最近,我们都进入了同一个微信群,才重新在手机上看到了他的新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群里分享的工笔花鸟,技艺比往年更为精湛。我不懂绘画,可见他画中残荷的枯荣转折勾勒得一丝不苟,水波细如发丝,一只翠鸟凝立荷茎,羽翎根根分明,眼神清亮。记不得他的作品名称了,记忆里画中牡丹花饱满莹润,花瓣的厚度、翻转的态势乃至叶脉的纹理,都经得起细细品味,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群友们纷纷赞叹,他却只是谦和地回应:“互相学习,艺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学无止境”正是他常挂嘴边的话。虽已年过古稀,他仍以包头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土右旗美术家协会顾问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类书画活动,不断提升,一心想着为发扬家乡的文化艺术事业尽一份心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看着微信群里他那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我的思绪总会飘回那些悠长的夏日午后——在寿阳营的老屋里,或在公路边的新居画室中,他静静地坐在窗前,画笔在纸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阳光缓缓移动,院子里的鸡偶尔啼鸣。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时光,仿佛都被他用心地收集起来,最终凝练成了笔下永恒的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姐夫郎慧,这位土默川养育的画家,用他一生的坚守告诉我:艺术的真谛,既在案头日复一日的精进,更在脚下这片深厚土地的滋养。他的工笔画,不仅是对物象的精细刻画,更是一位老者对生活、对家乡最深沉的挚爱与回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