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应县木塔

桂生高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巍然矗立于中华建筑史的巅峰,堪称世界木构建筑的奇迹。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铁、石、木”三绝,它以纯木之躯傲立千年,被誉为“斗拱博物馆”,尽显中国古代匠人巧夺天工的智慧与风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工,凝聚皇家信仰与民间虔诚之力。坐落于今山西大同应县的这片古老土地,它不仅是辽代佛教兴盛的象征,更是北方民族融合背景下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始建者姓名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可以确信的是,这必是当时最顶尖的工匠团队,在皇权护持与万民协力之下,以心血与技艺铸就的不朽之作。每一根梁枋,每一道榫卯,皆承载着无名巨匠对信仰与永恒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达67.31米的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塔,亦为中国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其平面呈八角形,六檐五级,形制庄严,气势恢宏。整塔耗材达3700立方米,重约7400吨,由十万余个木构件精密咬合而成,如巨木织就的空中楼阁,凌然耸立于晋北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塔未用一钉一铆,完全依靠榫卯结构连接,浑然一体,坚如磐石。塔身共设54种形制各异的斗拱,总计约480朵,层层叠叠,如花绽放,既承重卸力,又富于韵律之美。这一精妙绝伦的结构体系,赋予木塔极强的整体性与抗震能力,历经千年风雨、多次地震而巍然不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不仅是一座供奉佛陀的宗教圣迹,更是一项震撼世界的建筑奇迹——它以纯粹木材构建出超越时代的结构智慧,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作为文化地标,它铭刻着辽代佛教艺术的辉煌;作为历史瑰宝,它穿越近千年沧桑,为后人留存下研究古代社会、科技与信仰的珍贵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座千年古塔也曾遭受人为之殇。上世纪30年代,地方乡绅出于采光与风水之需,擅自拆除二至五层的夹泥墙与斜撑结构,代之以轻薄格子门。此举破坏了原有力学平衡,致使结构失稳,尤以二层西南角为甚。“香云普注”匾额右下方两根立柱逐渐倾斜,其中23号柱内倾已达12度,并以每年二至三毫米的速度持续加剧,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应县木塔全面测绘方案及局部加固设计,重点聚焦于倾斜严重的二层区域。同年10月,专家咨询会进一步优化加固方向,多方智慧汇聚,力图在最小干预原则下延续古塔生命。然整体修复方案仍待审慎敲定,千年木塔的重生之路,仍在审慎与敬畏中徐徐展开。一座伟大的建筑,诞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度,并出自于伟大人民之手,精美绝伦,不愧为世界级珍品,壮哉!伟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