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南起云龙山,北至故黄楼 (二)

太阳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我借送修电视机顶盒之机,专程奔赴云龙山,踏足心中早已认定的彭城七里文脉起点——云龙山广场。这片占地1.1公顷的广场,随和平路隧道上盖工程落成而焕发新生,将云龙山山门、徐州博物馆与乾隆行宫南北连缀,实现了山水与古城文化交融。取而代之的是“公园中有博物馆,博物馆藏于公园中”的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对徐州老人而言,云龙山、博物馆、乾隆行宫曾是款待亲友的经典路线。而今游人如织,盛景纷呈,昔日车流穿行人行窘迫的交通已彻底消失,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彭城七里,南起云龙山,北抵故黄楼,是2021年命名、2023年竣工的城市文化轴线工程。这不仅是一条三公里半的老城纵贯线,更由七个主题单元串联起97项、235处历史遗存,堪称徐州文脉的集中展廊。许多典故,连我这自幼生长于夹河街的都闻所未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龙山下的土山巷民俗风情街,尚在建设之中,却已初露峥嵘。昔日以红土锅炝闻名的巷口,如今化作衙桥小景,古意盎然,气象一新。忍不住驻足于乾隆行宫亭外新涌的溪流旁留影。此景之妙如神来之笔,悄然唤醒沉睡的文脉记忆</p> <p class="ql-block">此行,我特意打卡云龙广场下被誉为“徐州最美”的剪子股菜市场。据说其布局灵感源自苏州双塔集市,且出自同一设计大师之手。探访之后,发现菜价与我家附近的黄河新村市场相仿,胜在环境匠心独运,处处融入徐州文化元素,烟火气中透出雅致。走出西门,忽见一家花店门前停放着三个带轮流动摊,装饰精美地道,充满市井美学。趁摊主未归,我兴致勃勃连拍数张,权作到此一游的印记,也为这座新生地标留下属于我的城市注脚。</p> <p class="ql-block"><b>黄楼</b>…945年的传奇楼宇。徐州五大楼阁之一。 是林语堂挥笔著传,让其享有海内外的文化坐标。更以130余首历代诗词加持,成为镌刻着历史与风骨的徐州名片。</p> <p class="ql-block">黄楼,是苏轼以黄土筑就的史诗,是九百年前抗洪呐喊与天启四年黄河泥沙共同浸染的丰碑。五省通衢的匾额裂痕,刻写着岁月的重量与治水的悲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从云龙山隧道上方的广场——彭城七里南端起点,一路北行至故黄河畔的黄楼上盖广场——文脉的北端终点,虽已暮色四合,却体悟到“南北呼应”的宏大手笔。此情此景,恰与古诗词遥相共鸣:大河夺泗身前横,九里形胜望云龙。自古彭城多豪俊,汉家陵阙深几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临黄楼广场,我蓦然怔住——数座圆形蒙古包错落其间,环抱着招商店铺,汉蒙双语题写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随风轻扬。一群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男女正拾级而上,从容走向中央舞台,似有晚场演出将启。是啊,九百年前的徐州,曾是黄河漕运要道,与河套平原百姓共饮一河之水,早已结下血脉情谊。印象最深的是早几年,我泉山老年体协组队去内蒙银肯塔拉参加街舞比赛。想到这,我不由自主轻声道:好客包容的徐州人民真诚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石船舫</p> <p class="ql-block">古黄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