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友呢称 卢作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2068895</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点赞权争:数字时代的情感博弈与自我捍卫》</p><p class="ql-block">——读佳音《也谈“点赞拉票”》有感 </p><p class="ql-block"> 文/卢作春</p><p class="ql-block">近日在《阳光帕友文学社》美篇栏目中,读到佳音所作《也谈“点赞拉票”》一诗。这首诗紧扣当下社会热点,以敏锐的洞察与凝练的笔触,道出数字时代点赞文化背后的暗涌。读后深有共鸣,不由引发诸多思考。</p><p class="ql-block">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出我们熟悉的场景——“颤抖的手指在屏幕上方徘徊”,犹豫着这一点下去,究竟是“加醋还是加油?是添彩抑或添堵?”寥寥数语,精准捕捉了那一场场裹着温情外衣的社交博弈。</p><p class="ql-block">当点赞从纯粹的情感表达,悄然蜕变为商业逻辑驱动下的拉票工具,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成了这场假面舞会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点赞,本是人类情感最简洁的数字载体。一次点击,传递的是认同,是支持,是无声的陪伴。然而,随着商业力量的介入,这片情感的净土,逐渐变成一座被隐秘开采的矿山。正如佳音所揭示:“商家已将金矿挖走,再用微薄的反哺,来一场炒作秀。”那些看似慷慨的奖品、荣誉与曝光机会,不过是商业机器运转所需的廉价燃料;而参与者投入的真实情感与社会关系,才是这场游戏中最昂贵的赌注。</p><p class="ql-block">在这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中,权力结构呈现出微妙的不对称。商家作为规则制定者,“华丽定制,轻松自如,完成名利双收”;而广大参与者,却常常沉浸在“赚得二两关注,三分热度”的短暂满足里。这种不平等的交换,折射出数字时代一种更为隐蔽的剥削——情感劳动的无偿化,以及社交关系的商品化。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转发、每一次拉票,都可能在无形中将亲密关系兑换为冰冷数据,将朋友圈悄然转化为生意场。</p><p class="ql-block">破,就要破得彻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套机制的根基,正是建立在参与者的“自愿服从”之上。当我们为了一个虚妄的排名而耗尽人情,当孩子的才艺比拼演变为父母的社交能力竞赛,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逻辑的共谋者。</p><p class="ql-block">立,则要立得坚定。面对这场精心布局的游戏,我们需要共同建构一种新的数字交往伦理:</p><p class="ql-block">第一,确立“点赞自主权”。每一次点击,都应源自内心的真实认同,而非碍于情面或受诱于微利。建立清晰的个人准则:只赞真心认可之内容,拒绝一切形式的道德绑架。当他人群发拉票请求,不妨坦诚回应:“我更愿以真诚的评论表达支持。”</p><p class="ql-block">第二,推行“价值分离原则”。将人与作品、情感联结与商业价值彻底剥离。孩子的画作优劣,应交由专业老师评判,而非取决于亲友团的点赞数量;朋友的才华高低,应由其本质决定,而非网络票选的名次。我们应在亲友之间达成共识:拒绝以商业投票来衡量彼此的价值。</p><p class="ql-block">第三,实施“选择性缺席”策略。对那些明显商业化的拉票活动,集体的缺席,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回应。正如诗人所言,“假如参与者集体缺席,到底谁会脸上蒙羞?”这种缺席,不是冷漠,而是清醒;不是疏离,而是对真实连接的坚守。</p><p class="ql-block">数字时代的生存智慧,恰恰在于懂得何时该投入热情,何时该保持距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主动创造不被商业逻辑侵蚀的情感空间——在那里,有不需要点赞证明的友谊,也有不需要票数衡量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放下手机,暂离那个充满计算的点赞战场,或许会发现:真实的生命连接,从来不在屏幕的那一端,而在我们敢于摘下面具、彼此真诚相对的每一个瞬间。</p><p class="ql-block">是时候,重启我们的数字生活了——从拒绝下一个拉票链接开始,从用心写下一句真诚的评论开始,从与亲友达成“免赞约定”开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点赞的喧嚣中,重新夺回属于情感的本真世界。</p><p class="ql-block">最后,也请读者朋友们注意区分:日常娱乐性质的点赞,与具有明确商业目的的大型拉票活动,二者性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