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我们的文化

星星之火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总听人说,这个人没文化,或者说这个人真有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p><p class="ql-block"> 辞海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上涵盖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狭义上特指精神现象,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制度‌。这个定义科学但有点抽象。</p><p class="ql-block"> 作家余秋雨从三方面阐述了文化构成要素:‌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p><p class="ql-block">‌ 精神价值‌:文化的基础是内在的精神价值,如善良、爱、伦理等,这些价值通过长期积累成为群体思维的指引。‌‌生活方式‌:文化体现为日常习惯和行为方式,包括礼仪、习俗和社会实践,是精神价值的外化。‌‌集体人格‌: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形成集体人格,即群体在共享价值观下沉淀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质,如儒家“君子之道”或现代社会的公共意识。这个解释具体但还是学术气息浓些。</p><p class="ql-block"> 作家梁晓声用这四句话简洁概括了文化的核心内涵:‌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话从个人修养、社会行为、自由原则和道德境界四个维度定义了文化。旨在揭示文化的本质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强调文化是内在的知识与人文素养积累,体现为言行中的谦和气质。‌‌无需提醒的自觉‌:指在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自我约束意识,无需外部监督。‌‌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说明真正的自由需遵守社会规则与道德框架。‌‌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代表文化的最高境界,即通过关怀他人实现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该定义被广泛引用为对文化本质的通俗诠释,其特点是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实践的行为准则,强调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性。但对于普通百姓还是书卷味十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述都是从学术性的特点谈了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使文化这一玄之又玄的术语,又增加了神秘的气氛。用平白的话来说,文化两大方面,物质上就是人类改变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东西,精神上就是人们建立的对自然、对群体、对自身的认知。它表现在神话故事里,宗教典籍里,哲学论述里,文学作品里,各种建筑风格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知识也好,技能也好,可以归入文化的物质层面,还没上升到精神层面,没影响到人的思想和三观,常常认为不代表文化,所以,经常听人说,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学历高不等于文化高,学历与专业性知识联系比较紧,与文化还是有差别的。</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得来首先是群体生活,再则是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看书多少,受各种文学艺术影响等等有关,我父母不识字,没有学历,但我父母有文化,这文化的得来,主要是从小听评书、看戏剧,长辈教诲有关。母亲最崇拜的人物是母亲的姨夫,他是位讲评书的先生,父母从这位先生处,知道了三国,知道了红楼,知道了水浒,知道了西游,知道了西厢,知道了瓦岗,知道了秦香莲,知道了杨六郞。当从母亲口中听到“一家温饱千家怨”的话时,我吃惊于母亲的文化。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领我到离家20多里的县城看铡美案,父亲带我到村中有收音机家听岳飞传。当我从父亲嘴里听到“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时,烙下了我生命中重情守义的文化底蘊。没有更多知识的父母积累了很多古书,等姐姐们识字了,晚上就读书给一家人听。没有学问的父母因为爱学习,不断从各方面陶冶自己,影响孩子,不认字的父母却成为了很有文化的人。这种文化不仅是体现在掌握知识的多少,主要体现是价值观的确定,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吃尽辛苦让我们姊妹七人都把书读完,还有三人读了大学,改变了家族的命运。正因为有此经历,我方才有此感悟,有此信念写成此篇。文化是人与动物除了是否会劳动之后的第二区别。劳动是让人由生存上升到生活,而文化是让人知道该怎么生活。</p><p class="ql-block"> 影响文化的有三点,一是遗传的基因,二是生活的群体和大环境,三是后天的学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生来的基因中带有哪些文化,我们生活的群体有哪些无形的文化在影响你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要从最久远的神话故事中寻找,没有火种,西方的文化是偷盗火种,中国是自己钻木取火,大水来了,西方的文化是造方舟求救,中国是有人站出来领导大家治洪水,生病了,西方的文化是祈祷神护佑,中国是有人勇于尝百草而救助苍生,天塌了,西方文化是哀嚎,中国是有人冲上前炼石补天,有山阻挡,西方的文化是逃离,中国是老人领着孩子移山。中国人有时也做着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事,被大海淹死,化为精卫之鸟衔着树枝也要把大海填平,太阳太多酷热,后弈为拯救百姓主动去射日,这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就两个字抗争,这种抗争的精神内核,导致两个现象,一是中国人最崇拜的是英雄,为群体利益而勇于牺牲的人物,其实,每个中国人内心都深藏着英雄情结。另一个就是宗教在中国不能成为国教,中国人平时为了趋吉避凶,什么神都信,什么神都拜,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中国人只相信自己,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人相信,能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要从历史上百家思想中去寻找,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为华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雏形,那时的中国诞生了好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建立的学说,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不论你是否在意,你文化的潜意识中都有着这些学说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德治与礼乐教化;孟子提出“仁政”与“民贵君轻”,荀子强调“礼法并施”与“性恶论”。‌‌儒家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不断扩展到温良恭俭让,又增加了孝(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延伸至对国家尽忠)、悌(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展至朋友间的谦让与和谐)、忠(忠于祖国、人民和组织职责,体现责任担当)、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强调人际信任)、礼(礼节礼貌,遵守社会规范,反映道德修养)、义(正义感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而不图回报)、廉(廉洁无私,不贪求,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耻(羞耻心,不做违背良心之事,维护自尊自重)。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一种处世哲学,主张行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自强不息,鼓励个人和社会不断进取,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厚德载物,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万物。知行合一,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是一致的,即知道就要做到。</p><p class="ql-block">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天下,奠定文化本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指出道德修养高于技艺,体现文化价值导向)。‌‌“君子和而不同”‌(倡导和谐包容的文化态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文化适应变革的永恒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强调文化教育对人格的塑造)。‌‌中华文化最精髓的三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它们分别代表自强不息、仁爱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p><p class="ql-block"> 后人又丰富的精典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p><p class="ql-block">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以“道法自然”为基础,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庄子发展“齐物论”与“逍遥”人生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喻文化润物无声的包容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揭示文化至高境界的含蓄与深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文化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传承)。‌‌ </p><p class="ql-block">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思想‌:主张“兼爱”( 要求视人如己,倡导无差别的博爱)、“非攻”( 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和平解决争端),提倡“尚贤”(推崇选贤任能,打破世袭特权),“节用”(提倡节约资源,反对奢靡浪费),强调平等与实用技术。</p><p class="ql-block">‌‌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思想‌:主张“法”(成文法典)、“术”(君主驭臣权术)、“势”(权威地位),三者缺一不可。“法‌”:要求法律布于众,确保法律适用的平等性与必然性。“术”强调通过考核确保官员“名实相符”;“势” 主张通过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稳定性,防止分权。‌‌</p><p class="ql-block">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思想‌:专注于军事谋略,强调战争规律与灵活用兵,代表作《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好战必亡,忘战必危”。</p><p class="ql-block"> 其他学派:名家‌:惠施、公孙龙,论辩名实关系。阴阳家‌:邹衍,阐释五行学说。</p><p class="ql-block"> 纵横家‌:苏秦、张仪,专攻外交策略。杂家‌:吕不韦,综合各家思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外来文化适应本土的环境,又被中国人继承发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古印度传来的佛学,经过两千年的整合,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地位。还有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再有五四运动,以及改开后西方思潮的涌入,都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佛学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它揭示了万物相互依存、无永恒自性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四圣谛、八正道等体系,旨在帮助众生认识痛苦根源、实现解脱。</p><p class="ql-block"> “缘起” (指一切事物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无独立存在性),“性空”(强调事物本质无固定自性,非绝对虚无)。例如,花的开放依赖种子、土壤等条件,条件散则花灭,无永恒不变的“花性”。这一理论破除对“我”与“物”的执着,为解脱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四圣谛:痛苦的诊断与解决框架。苦谛‌:生命本质为苦,包括生老病死、求不得等不圆满状态。‌‌集谛‌:苦源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业力轮回。‌‌灭谛‌:苦的止息是涅槃,即摆脱执着的清净境界。‌‌道谛‌:通过八正道实践离苦,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等。‌‌八正道‌:以戒、定、慧三学为核心,强调日常行为与心念修正,如正念觉察当下、正业避免伤害。‌‌慈悲利他‌:大乘佛教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个人解脱扩展至众生共渡。‌‌因果业力‌:行为(业)产生果报,推动轮回,但非宿命论,而是通过心念调整实现生命自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各代雄主对我们文化的贡献,秦始皇帝统一华夏,给予了我们大一统的家国理念,为后人树立了华夏族群不能灭的信念,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给予了我们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民族精神,隋文帝开创科举,给予了我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等意识,唐太宗文治武功,给予了我们万邦来朝的大国气度,朱元璋再造华夏,给予我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胆识魄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无数英雄对我们文化的贡献,勾践让我们学会了卧薪尝胆,曹刿让我们学会了一鼓作气,项羽让我们学会了破釜沉舟,韩信让我们学会了背水一战,关羽让我们学会了义薄云天,廉颇让我们学会了负荆请罪,郭隗让我们学会了千金买骨,孙膑让我们学会了围魏救赵,毛遂让我们学会了毛遂自荐,马援让我们学会了马革裹尸,岳飞让我们学会了视死如归;班超让我们学会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霍去病让们学会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宪之让我们学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让我们学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让我们学会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让我们学会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让我们学会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王成让我们学会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雷锋让我们学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隐蔽战线吴石让我们学会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现代战士陈祥榕让我们学会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p><p class="ql-block"> 秦朝以法家治国,汉朝初期以道家治国,后来以儒家治国,以国家名义倡导的是法家,道家,儒家,兵家为世代统治阶级所重视,而墨家只在民间兴盛。至于阴阳家、纵横家等也在上层和底层社会存在着。后来的朝代也有以佛家治国的。</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了主导地位,加上曾被统治大力弘扬的法家,佛家。儒释道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当然其它的学派也没有完全消失,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于是中华文化就存在一个国家的群体中,有的甚至写进了中国人的基因里,有人生来就有,有人生活在这个国家被熏陶,与一个人上不上学有关系,却没有直接关系。下面分别说说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三种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儒家讲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释家讲的是人和自己心灵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儒释道作用的不同表现为,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教化着不同的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简单学习儒家的文化,那么你可能会进入到一个状态,就是你会执着于干事情,拿结果。因为儒家提出的是五德,仁义礼智信,这是教会你做人的基本品质。儒是人加一个需字,就是儒家的智慧,是人人都要学习的智慧,所以它讲究的是谋生之道,求生之道,就是你想和生活的大群体,和其他人搞好关系,你想把事业做好,你想要把人做好,你一定要学习儒家的智慧,只有这样你才能立足于红尘当中,才能有人和你交朋友,才能有人和你玩,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儒家的核心是至良知,知行合一,我们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知行合一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简单学习释家的文化,那么你就会把开心作为人生当中追求的目标,你会忽略掉很多的事情,比如事业,家庭,红尘当中其他有趣的事情。因为释家提出的是五毒,贪嗔痴慢疑,这是教会你做人的基本戒律。释家讲究的是持戒,积德行善,一个人只有活明白了,了悟了真相,那么你就不会痛苦,也不会纠结,更不会迷惘,所以自然而然就变得快乐了,就达到了释家所说的求乐之道,一个人为什么痛苦,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当你明白这个世界都是空的时候,那么你整个身体就会变得轻松自在,自然而然就变快乐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简单学习道家的文化,那么你可能会避世,专注于个人修行。道家提出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这是教会你揭示宇宙的本质,道家学的是什么,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你看“道”这个字,开天是两仪,首先是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件大事就是自己,自己的修行,自己生命的觉醒,自己成长的觉醒,所以道家讲的是一个求命之道,我们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身体生于五行,聚于五脏,发于五情,木应肝怕怒,火应心怕喜,土应脾怕思,金应肺怕悲,水应肾怕恐。外在注意风寒湿邪毒,调整五行相生,这便是对一个人内在宇宙的修行,也是一个人健康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三家智慧每一家都能够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觉悟者,这样不管你是在物质世界里,还是在精神世界里,你的段位就会越来越高,生命的觉悟层级也会越来越高,当你把这三大家的智慧一起学了,三者都有所突破时,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大觉悟者,你才能够把事业做得很好,把家庭照顾得很好,个人的修为会越来越高,所谓的文化层次就越来越向上。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会越来越突出。说白了你就一个非常有文化品位的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影响我们文化的不仅仅是这三家,例如,“国之大事,祭祀与戎”,这是儒家和兵家的融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经典中读出点道家的韵味。我们文化中很多经典语录听起来很矛盾,其实不然,这是各个门派的观点,适合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文化的多样性,才让我们的文化灿烂多彩,丰富我们文化时,一定要博采众长,甄别选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生命的成长,所以儒家求的是一个真心,至良知,知行合一,释家求的是一个真相,你只有了悟了真相,你就会放轻松,不纠结,不内耗,自然而然就快乐了,道家求的是一个真理,宇宙的本质。三家一起修的时候,道为骨,佛为心,儒为表,道是一个人的精神骨架,没有骨头就没有办法站起来,没有办法强大起来,道家讲的是规律,是自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佛为心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讲的是以慈悲为怀,看破放下,对万事万物的包容,以及洞察世事无常之后,内在的一种平和和智慧,这是生命能量的源,人要开心,就要学会培养对众生的悲悯,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儒为表,讲的是儒为立足之本,各种人等,不论尊卑贵贱都要学习儒家,因为要在红尘当中立足,而立足就要和人打交道,所以儒家的智慧是人人都要学习的智慧,他讲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谋生之道,这三家智慧都讲了一个真字,一个人只有带着一颗真心,去寻找真相,去了悟人性,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彻大悟之人,才是一个文化水准很高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儒家让你成圣人,释家让你成佛,道家让你成道成仙,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达不到这么高的修为,我们只要在这三点上有所涉猎,有所尝试,有所学习,有所践行就很优秀了,具体的是,知五行以悟道,克五毒以明心,修五德以养性。文化的表象是文明,文化的具象是文学。简单而速效方法就是,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也许是我们丰富文化的捷径。</p><p class="ql-block">2025、11、3本来想写一千五百字左右的文章,写成了六千五百多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