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等一朵花开

疏影微

<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八岁女孩的妈妈。很多人觉得我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地方考进985,又去海外留了学,如今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管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其实是个"大器晚成"的典型。</p> 一、我的童年:一场"放养"的旅行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一个创业家庭。爸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订单和生产线。</p><p class="ql-block"> 他们没什么时间管我,教育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直觉和本能。他们常说:"先把人做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的童年,是在店里帮着数数零钱,在夏夜的院子里追着萤火虫跑,是抱着一本借来的小说,在某个角落安静地沉浸一下午。</p><p class="ql-block"> 成绩不好不坏,是老师口中"聪明但不够刻苦"的那一个。爸妈对此从不多言,只在饭桌上偶尔问一句:"今天在学校开心吗?"</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散养"着,直到高中,心里那粒叫"梦想"的种子毫无预兆地发了芽。我突然无比渴望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去一所名牌大学。</p><p class="ql-block">那股劲儿一上来,真是拦都拦不住。如今想来,或许是童年的时光太自由,积攒了足够的能量,我居然真的考上了。</p> 二、我的观察:两种教育模式的碰撞 <p class="ql-block">如今我成了妈妈,看着身边的朋友,总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报满了早教班,幼儿园就开始学拼音、算算数。</p><p class="ql-block">他们焦虑地告诉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p><p class="ql-block">这让我开始思考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 "步步为营"式:这种模式强调从娃娃抓起,通过密集的补习班和严格管理,确保孩子在每一步都领先。</p><p class="ql-block">它能让孩子打下扎实的基础,但风险也很明显。过度施压容易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其将学习视为"为父母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到了需要自主性的阶段,很多孩子会因厌学而"后劲不足",甚至出现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厚积薄发"式:这就是我自己经历的模式,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律,保护其内在驱动力。</p><p class="ql-block">它相信孩子有自我觉醒的能力,童年的快乐与自由是滋养一生的土壤。</p><p class="ql-block">它也有风险,如果父母将"静待花开"误解为"放任不管",可能导致孩子基础知识薄弱,错失早期学习的黄金窗口期。</p> 三、我的选择:做一个安静的园丁 <p class="ql-block">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观察,我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给女儿的周末排满课程,只选了她眼睛发亮说"我喜欢"的钢琴、乒乓球和艺术体操。</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我们一起读诗,看云,在台灯下讨论蚂蚁搬家的秘密。我希望她的童年是一幅斑斓的画,而不是一张密密麻麻的日程表。</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完全放手,我只是把"教"变成了"陪伴"。我会陪她一起面对学习中的小挫折,肯定她每一次小小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我让她知道,努力本身就是一件闪闪发光的事,无论结果如何。</p> <p class="ql-block">教育,于我而言,不是规划一条笔直的赛道,而是为她开辟一片可以自由生长的原野。</p><p class="ql-block">我不想做那个拿着鞭子赶她的人,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园丁,给她阳光、雨露和耐心,然后,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那些在童年里积攒的快乐、自由和好奇心,会是她未来人生路上,最温柔也最坚实的底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