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对个体而言,自己的生命里发生了什么,别人是不关心的,除非彼此之间有深厚的情感羁绊,否则,我们不过是旁人生命里的配角,甚至连配角也算不上;内在力量不够充沛时,很容易将目光转向外在寻求帮助,当你试图通过他人的关心、在意、认同等,来反复确认自我价值时,可能换来的是更多的消耗;别人稍微流露出善意和喜欢,就将其投射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同,反之,就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世上会有真正感同身受这回事吗?况且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彼此的认知、经历、心态等都有差异;内在缺爱的人,一生都在寻求完整,然而并没有一个人,可以补足我们自己的缺憾;别人无法给予我们自身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换句话说,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我们建设自己;但凡不能对于外界的回应保持平常心,说明就有期待,有幻想和需求;前几天给绿萝换水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磕到了胳膊和膝盖,当时觉得很疼,下意识想把这个事情告诉朋友,其实就是在暴露自己的脆弱:“我受伤了,我需要被关心”,幸运的是,小磕小碰不碍事,而且在自己的忍耐范围之内,是可控的,可以自我消化的,能正常活动,就能正常工作,一切正常。后面为了分散注意力,就让自己忙碌起来,完成了一个项目,我去跟朋友分享这个喜悦,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带上受伤的话题,“项目搞定了,真是没白摔!”潜意识将做好一件事,归因到了摔倒这件事的反向激励上面,虽说是一种自我调侃,这种奇怪的思维方式,很可能已经在我的大脑中存在很久了;一边不断向外归因,一边又想得到对自身的真正认同,或许自己都没有发现,当注意力完全聚焦当下,也就几乎忘记了摔倒磕碰这件事;正是全然的专注和投入,让一件事有了相对满意的结果。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首先可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实面对所有的际遇,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独立,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存在,爱人如己,先从尊重内在感受开始,保持内心和人际关系的清清爽越专注,越从容,所做说的话、所做之事,为的是自己的心,不为取悦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