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垂虹桥

西马桥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南至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的40%。其中大运河在吴江蜿蜒约58公里,占苏州段运河的一半以上。 <p class="ql-block"><b>垂虹桥</b>位于吴江县城东门外,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素以“江南第一桥”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垂虹桥址位于太湖出水口、古松江源,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吴江县治松陵镇跨松江南北各建一城,南北两城被松江阻隔,交通往来全靠渡船,船翻人亡时有发生。北宋庆历年间吴江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为改善县学条件,扩大县学规模,将庙学改为县学,共募集百万善款。后朝廷禁止郡县新建学校,李问和王庭坚合计决定把募捐款建桥以利往来。庆历八年(1048)木质桥梁建成,长200余丈,桥名“利往桥”,意为有利于百姓往来之意,而乡人称为"长桥"。此桥前临太湖、横跨吴淞江、临近大运河,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桥上有一亭,平而方正,九脊飞檐,前后有拱门两道通行人,匾曰“垂虹”。</p> <b></b> <div>后来历朝历代对垂虹石桥进行多次维修,有史料记载的修筑共19次。桥孔的数量也有不同记载,除了62孔外,不同的志书和古代文献记载垂虹桥的桥孔有多种:85,99,72,44,47,37。孔数变少是因为垂虹桥水域水情发生变化,水量变小,有的地方淤泥淤塞了桥孔。其中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85孔;元大德八年(1304年)再次扩建为99孔;元泰定二年(1325年)重建为62孔石拱桥,桥长一千三百尺(约402米至428米)。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为72孔,桥体改为青石结构,桥长一千三百尺有余。民国三年(1914年),桥体部分变为陆地,仅存40余孔。解放后垂虹桥共有72孔,桥长一千五百尺。1967年5月2日晚,垂虹桥坍塌,仅剩东西两端10余孔。2005年11月修复后的垂虹桥遗迹现存东、西两端桥洞17孔,桥长约84米,其中东端10孔、西端7孔。<br></div> <div>垂虹桥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也是文人骚客雅集之所,更是南来北往的迎送之地,是当时吴淞江和大运河这两条重要水路上的关键节点,在历史上见证了运河的繁荣与变迁。宋熙宁七年(1074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杨元素、陈令举、张子野、李公择、刘孝叔等人游历垂虹桥,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谈诗作词成为佳话。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少年王希孟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绘制《千里江山图》,画中那座横跨江面的十字楼阁长桥,据专家考证,其原型就取材于垂虹桥。宋绍熙二年(1191年),南宋词人姜夔携歌女归乡,经过垂虹桥,留下了名篇《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北宋书法家米芾留下著名诗句"好作新诗寄桑芒,垂虹秋色满东南"。公元1508年,明代唐寅为送别友人戴昭,召集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三十多位苏州文人雅士,在垂虹桥畔设宴饯行,唐寅作《垂虹别意图》并题诗相赠,祝枝山题“垂虹别意”引首,戴冠作序,题诗则以沈周为首,文徵明等姑苏才子作诗三十六首。画中远山如黛、林木横斜,泛舟桥下,垂虹桥见证着友人之间的欢聚,也传达出离别的深情和对未来的祝愿。宋朝的苏轼、王安石、米芾、郑獬、元朝的倪瓒、刺多拉,明朝的唐寅、沈周、文征明、王世贞,清末的吴梅,民国初的陈去病等300多位文人雅士留下歌咏垂虹的诗词400多篇,在全国的名桥中也属罕见。<br></div> 明 唐寅 《垂虹别意图》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辅助展品) 2006年6月垂虹桥遗迹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b>垂虹断桥</b>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垂虹亭</b> 垂虹桥遗址西端七孔桥 流虹路上新建的东虹桥圆拱与古垂虹桥很相配。 垂虹桥遗址东端10孔桥 垂虹桥虽然坍塌了,但是垂虹桥影响了吴江人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吴江人的DNA中无不流淌垂虹的基因。吴江的路、小区、企业、产品商标、文学社团、文化活动等名称,都以“垂虹”命名,垂虹成为吴江的一张名片,这也是吴江人留住垂虹的一种方式。<br><br>如今垂虹断桥各自守望两端,一端是历史,一端是未来,连接断桥处的是老松陵人的垂虹情结。断桥处的河面,流淌着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从这点来说,垂虹桥始终没有坍塌过,始终没有中断过。<br> <b>吴江古城墙</b> <b>华严塔</b>原建于宋元祐四年,四面七级,俗称方塔,为吴江第一古迹。清宣统二年塔圮,2005年华严塔重建,地下一层地面七层,檐高36.4米,加上塔刹整座塔高50米,是吴江松陵八景之一——“塔寺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