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一生充满传奇,从逃亡之徒成长为威震华夏的名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盟友背盟而败亡,其生平可分为早年逃亡、追随刘备、威震华夏、败亡遇害四个阶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的故事情节,多为艺术加工。比如《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青龙偃月刀”等,正史均无相关记载。关羽实际使用的兵器为矛戈类,赤兔马仅在《三国志》中提及属吕布,其归属并无明确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人。早年因犯事(可能涉及贩卖私盐或其他犯罪)逃亡至幽州涿郡(今河北保定)。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郡组织义军,关羽与张飞加入,随刘备镇压黄巾军,三人情同手足,常同睡一处,外出时侍立刘备左右护卫。随着刘备的南征北战,关羽便追随刘备辗转征战各地。比较可信的史料表明,公元194年,关羽助刘备得徐州,后被吕布偷袭,刘备投靠曹操击败吕布,关羽被安排驻守下邳。公元200年,曹操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厚待关羽,封其为偏将军;关羽为报曹操恩,阵斩袁绍部将颜良,被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始终心向刘备,最终留书辞别曹操,重归刘备麾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备取得荆州后,关羽负责镇守。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攻曹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的樊城。期间汉水因自然原因泛滥(非人工决堤),淹没曹魏左将军于禁所率七军,关羽趁机擒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威震中原,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锋芒。关羽因拒绝孙权联姻,加之战略上未妥善处理与东吴关系,孙权联合曹操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终与长子关平在临沮(今湖北远安)被孙权部将杀害,享年59岁。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次子关兴承袭爵位。也有人说关羽是被曹操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纵观关羽的一生,分明是一个充满着矛盾、优点和缺点都极为突出的人。既是勇武绝伦的超级将领,有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硬实力,又是忠义无双的国士,对主公刘备的忠诚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战略远见的悲剧人物。他的优点让他名垂青史,而他的缺点则直接导致了他本人的败亡和蜀汉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极大地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功过分明、令人敬佩又令人扼腕的复杂英雄,而非一个完美无缺的神。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与《三国演义》中那位被神化、近乎完美的“武圣”形象是有着显著的差异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具体而言,后人对关羽公认的优点与过人之处在于,首先是万人敌的勇将。史书记载: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明确评价关羽和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这不是文学夸张,而是当时公认的评价。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程昱、刘晔等人都称关羽、张飞“万人敌”。其经典战绩包括白马斩颜良一一一这是关羽军事生涯中最闪耀、最无可争议的战绩。《三国志》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这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勇武和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超凡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是对刘备的无双忠义。关羽在下邳被围后,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而“暂降”曹操。但他在投降前就提出了“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确保二位嫂嫂安全、一旦知道刘备下落便要去寻)。这体现了他并非贪生怕死,而是有条件的、策略性的投降。曹操对他极尽笼络,“礼之甚厚”,封侯赐将。但关羽在得知刘备消息后,将曹操的所有赏赐封存妥当,留下书信,毫不犹豫地去投奔当时势单力薄的刘备。这种行为,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视为忠义的典范。他投降不是为了个人富贵,追随刘备也不是因为刘备强大,他追求的是与刘备“誓以共死”的兄弟情义和君臣之份。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连他的敌人曹操都深深敬佩并最终放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关羽和其他人一样都有其负面的所在。正是其性格上的致命缺陷与历史局限,导致了他生命的结局极其悲惨。具体表现为:其一刚愎自用,骄傲自负。可以说这是关羽性格中最核心的缺点,也是他最终败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他听说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竟然不顾自己镇守荆州的重任,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只好回信吹捧他,说马超不及他“绝伦逸群”,关羽接信后非常高兴,还不时把信给宾客传阅。孙权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这本身是一桩政治联姻,同意或拒绝都可以用外交辞令处理。但关羽却辱骂来使,并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这种极端的侮辱严重破坏了孙刘联盟,将潜在的盟友推向了敌人一方。即便他对手下将领糜芳、士仁等态度也是极其恶劣的。在出征襄樊前,糜芳和士仁负责后勤,因未能完成任务而心怀恐惧,关羽竟说“还当治之”(回来再收拾你们)。这直接导致二人在吕蒙偷袭荆州时望风而降,断了关羽的后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 缺乏战略大局观。比如他发动襄樊之战,虽然初期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但此举是否经过蜀汉中央(诸葛亮、法正等)的周密策划,史书存疑。很可能是他的独断专行。在北伐曹操的同时,他完全忽略了背后的孙权,对东吴的偷袭毫无防备。他将绝大部分兵力用于前线,导致后方空虚,体现了他在战略布局上的严重失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史称他与蜀汉内部许多同僚关系不睦,除了看不起马超、黄忠(听说黄忠与他并列“五虎上将”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与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也未能搞好关系,导致在他危难之时,刘封、孟达拒绝发兵救援。陈寿对他的评价非常中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即肯定其勇武忠义,也明确指出其“刚而自矜”的致命缺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从南北朝开始,由于关羽的忠义勇武符合统治者和民间的道德需求,他的地位被不断的抬高。唐朝被列入武庙,宋朝皇帝不断加封,从“公”到“王”再到“帝”。元明清时期,通过戏曲、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渲染,关羽最终被推上了“武圣”“关帝爷”的神坛,其缺点被淡化或抹去,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和武力的象征。 最终成为一个与孔子并列的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