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原创):淮河弯的赤之长歌——崔世吴传(上)

崔汉朝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歌曲欣赏</b></p> </strong></h3></br><h3>河顺文艺·第1263期</h3></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纪实文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淮河湾的赤子长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崔世吴传(上)</b></p><p class="ql-block"><b> □ 崔汉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除崔世吴、崔子禄、崔世臣、史义宽为真名,其余为化名)</b></p><p class="ql-block"><b> 序</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陪着大伯父崔世吴跑遍省里、地区,找他当年的老同事、老工友,只为收集证明材料,帮他洗清冤案。那些材料堆了半箱,递交上去的第二年夏天,省里派来一位杨同志专程到村调研,可谁也没料到,两年后大伯父就因病走了。那些材料从此封存在我手里,一晃数十年。去年春节回家,村里的老人们拉着我说:“世吴的故事,就靠你写成文章了,不能让它只在嘴里传。” 我问了堂兄崔汉营、堂弟崔汉红和崔伟明,他们说 “留个念想也好”。于是我翻出那些泛黄的申诉材料 —— 那是 1980 年大伯父用圆珠笔歪歪扭扭写的,字里行间全是他的人生,也藏着我们淮滨村的一段过往。</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淮滨村,在河南淮滨县淮河边上,过去是有名的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 的穷地方。大伯父是村里第一任 “父母官”,也是个老党员,带着乡亲们抗过洪、防过蝗,却因认死理的性子,一辈子走得磕磕绊绊,最后连党籍都没能找回来,埋在了村口的坡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0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雪夜里的苦孩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 年的冬天,雪花如鹅毛般纷纷扬扬漫天飘落,灰蒙蒙的天空像被一层洁白薄纱笼罩,沟河渠塘全被冰封。田野盖着积雪,树枝挂着冰晶,屋檐垂着冰锥,冷风像刀子一样呼呼刮着。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深夜,一声 “哇哇” 啼哭声打破寂静雪夜 —— 我的伯父崔世吴,降生在淮河湾崔湾庄一户农家的四面透风茅草土坯房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爷爷叫崔子禄,奶奶是裹着缠足布的小脚妇人,在当时没有名字,我也不知道她的本名,只隐隐约约听奶奶说过,她依爷爷的姓氏被称作 “崔女氏”。爷爷奶奶因这个大儿子的降临,全家人都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又过了几年,二伯崔世臣、父亲先后来到人世间。大伯父长到五岁时,就开始帮家里分担负担,常常跟着爷爷沿淮河岸边砍拾烧火的柴禾。夏天小脸晒得蜕皮,冬天双手冻得冰凉,肿得通红 —— 这大抵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吧。伯父儿时的年代,许多农民没有土地,大多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活。爷爷崔子禄租了村上一户地主的地,粮食收完后往往不够交租;剩下的这点粮食,对于几口之家来说,根本解决不了温饱,一家人常常上顿不接下顿。大伯、二伯和父亲身体消瘦,明显是营养不良。大伯父八岁那年,夏秋之交阴雨连绵,淮河水位暴涨,洪水蔓延淹没了田地里的庄稼。两间土坯房也被洪水冲塌了一个墙头,茅草屋顶跟着塌陷。洪水过后,爷爷砍下宅子周围的树撑住房架,重新砌上泥巴修缮房屋;可田地里的庄稼全被洪水后的淤泥埋得萎蔫,几乎颗粒无收。即便如此,地主照样不减免租子,照收不误。家里粮食所剩无几,爷爷带着大伯父去村上一位大地主家借两斗粮。过去跟大地主借粮,借出用小方斗,还粮却要大方斗。那天他们刚开口,就遭地主鄙夷:“穷鬼还来借粮?借粮的人多了去了,再多粮食也不借给你!” 爷孙俩怏怏而回,走时还被地主家的狗追了很远。大伯父年纪小,见狗追来就跑,腿被咬伤了,若不是爷爷及时驱赶,伤势恐怕会更重。待伯父的伤好后,爷爷趁夜路去了几十里外没遭水灾的亲戚家,借回一小袋粮食,这才度过饥荒。大伯父十几岁时,已长得人高马大,力气大得惊人。村上有个恶霸叫李老三,依仗弟弟在国军中当大官,经常欺负邻里。邻家有个叫钱军军的汉子,左腿有点瘸,是个单身汉,没法租种地主的地,生活全靠村里好心人接济。一天,一位佃户送给钱军军半袋粮食,被李老三撞见 —— 佃户走后,李老三直接闯进钱军军家,抢走了那半袋粮。正巧大伯父崔世吴路过,当即上前跟李老三理论:“你怎么能欺负残疾人?这不是断人家活路吗?别把人逼到绝路上!” 说着就从李老三手里夺下粮食,还给了钱军军。李老三见大伯父身强力壮,没敢再纠缠。村上的人都夸赞:“世吴这孩子有骨气,将来有出息!”</p> <p class="ql-block"><b> 0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民兵队里的硬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 年春,阳光明媚,淮河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吐出新芽,地上的小草也从泥土里钻出来,平静了一冬的淮河水开始奔流 —— 人们正热情迎接新生活,上级派人开展一系列让农民翻身得解放的生产动员活动,废除了佃农租种地主土地的制度,把田地全部分给了无地农民。当时我们淮滨村归息县淮凤集镇管辖,淮凤集镇范围包括如今潢川县的淮凤集、息县的长陵集等地,还不属于现在的淮滨县;土改之后,我们村才划归淮滨县王营乡。那年大伯父崔世吴刚二十出头,念过两年私塾、肚子里有点墨水,又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做什么事都有一股拼劲。一天上午,爷爷和大伯父正在田里干活,一行人马匆匆赶到地头,找到大伯父谈话:“你就是崔世吴吧?我们听说了,你在分田地时给工作组提了不少好建议。工作组虽已撤走,但向我们推荐了你 —— 乡里要组建民兵队,依你的表现,适合当民兵中队长。”念过几天私塾的伯父上任后,在县武装部驻乡干部的协助下,着手抓民兵组织建设工作。他对民兵队员们说:“我们的任务是配合解放军保家卫国,万一有战事,要像当年打鬼子那样,为穷苦百姓撑腰。”此后,他每天带着民兵在淮河岸滩训练:跑步、练拼刺刀、耍大刀、学射箭;闲时还教民兵识字、学文化。对无恶不作的土匪,他们绝不姑息,全力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夜里,民兵轮流在全王营乡范围内巡逻,维护治安秩序。当时王营乡有个外号 “独眼龙” 的恶霸,四十多岁,头顶微秃,歪戴着一顶鸭舌帽,手下有一帮游手好闲的跟班,专干偷鸡摸狗的勾当,危害周边乡邻。一天,村上一位寡妇挎着家里鸡下的鸡蛋,准备去街上换钱,半路上被 “独眼龙” 和几个跟班拦住 —— 他们在田间玉米地旁,趁没人注意,抢走了所有鸡蛋,还威胁寡妇不许告诉别人,不然就打断她的腿,随后扬长而去。身为民兵中队长的大伯父听说后,立即领着民兵走访乡邻,收集 “独眼龙” 一伙的劣迹证据:谁家菜园的菜被他们偷了,谁家的鸡被他们盗了,谁家被他们敲诈了,都一一登记在册,上报乡政府。经批准后,伯父率领民兵配合公安机关,成功抓捕了 “独眼龙” 一伙恶霸。</p> <p class="ql-block">因在维护百姓安全、整治社会治安工作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伯父多次立功,常受上级表彰。后来,他亲手写下入党申请书,递交给了王营乡党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0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党旗下的誓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 年阳春三月,油菜花开得正盛,田间一片连着一片,像翻涌的金黄色海洋,全王营乡百姓忙着春耕大生产。一天,王营乡党委书记林长工找到大伯父,笑着说:“世吴同志,经组织考察,你工作认真、坚持原则,把民兵组织带得很好,研究决定批准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大伯父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 —— 这一刻,他终于懂了私塾先生教过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含义,每句话里都藏着普通人对社会的责任。他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使命感,工作热情也更足了。自担任民兵中队长以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懈怠职责。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王营乡政府那几间土屋的小院里,林书记主持了入党宣誓仪式,大伯父和另外四人站在队列里。那天,他们都穿上了洗得干净、带着补丁的白衬衫,面对墙上挂着的鲜红党旗,神情肃穆地举起右拳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后定当积极工作,加强民兵训练,提高民兵素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那一刻,大伯父内心激动不已,心潮澎湃 —— 他终于圆了梦,成为了梦寐以求的共产党员。宣誓结束后,林书记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们都是穷苦出身,一定要好好服务劳苦大众。” 大伯父郑重回应:“请组织放心,我定不负厚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年后,淮滨村从王营乡划出,成立了淮滨乡,大伯父崔世吴调任第一届淮滨乡人民政府主席兼乡党委书记。刚成立的淮滨乡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太多,首当其冲的就是推进土地改革。为了乡亲们,大伯父每天起早贪黑超负荷工作。他带领乡干部班子走访群众,挨家挨户了解每家的人口、经济状况,做好登记造册,再合理分配土地。工作中,有些地主不服从乡部管理,心存侥幸不愿交出土地,还搞破坏活动,甚至试图贿赂腐蚀干部。有一次,淮滨乡负责丈量土地的干部李大贵,路过地主洪天霸家时被拉进屋里。洪天霸先是递上鸡蛋:“我这儿有些鸡蛋,你拿去吃。” 被李大贵断然拒绝后,又换了说法:“你这么年轻、一表人才,还没结婚吧?你父亲以前是我的佃户,我当年对他多有照顾 —— 你看我这几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看中哪个直接娶回家,丈量土地时多担待点就行。”俗话说 “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李大贵确实思想斗争了一番 —— 他年轻未婚,心里难免有些动摇,但一想到原则问题,最终还是拒绝了洪天霸的拉拢。事后,李大贵把这事汇报给了大伯父。大伯父当即组织乡干部开短会,要求大家既不能接受贿赂,也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必须提高思想觉悟。在大伯父的带领下,淮滨乡干部班子团结一心,顺利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04</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乡干部到组织部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行政划分里,马集区下辖多个乡,淮滨乡是其中之一。1953 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大伯父正带领乡干部在田间巡视,查看庄稼长势 —— 金色的稻浪在秋风中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他站在田埂上,左手叉腰,右手指着稻浪对身边人说:“今年庄稼长势喜人,肯定能大丰收!” 大家脸上都漾着喜悦。这时,区里来了一名骑毛驴的通讯员 —— 那时没有便捷交通工具,各区乡传递文件全靠通讯员,毛驴就是他们的代步工具,后来才有了自行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手机、电话普及,通讯员这个职业才逐渐消失。通讯员带来了一纸调令,递给大伯父:鉴于他工作突出,调任马集区组织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大伯父在淮滨乡部的土屋里整理手头工作,准备交接,又对后续工作作了安排 —— 他对淮滨乡的工作满心不舍,毕竟已和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感情。临走前,他对乡干部说:“我们当干部的,都是为百姓服务的,得有奉献精神,勤恳做事。”第三天,大伯父准备去马集区报到。临行时,乡亲们都来送行,站在乡部土屋两旁,他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阳光洒在伯父和乡亲们的脸上,有人眼里闪着泪花,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秋风卷起落叶,像万千只蝴蝶翻飞。大伯父骑上毛驴,和通讯员一起离开淮滨乡,向十五公里外的马集区赶去,一个时辰就到了区政府。</p> <p class="ql-block">担任马集区组织部长后,大伯父深入基层,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水平。他有时为了工作起得很早,下基层时不骑毛驴,常靠两条腿走路,方圆三十里的路程上,都留下了他奔忙的足迹,脚上常磨出血泡,久而久之便成了茧。马集区下辖的心里乡,有一位刚提拔到乡里的干部,需要全方位考察。大伯父专门走访基层百姓,又找这位年轻干部谈话:“我们当干部的,不是来图享受的,得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吃苦在前、带头在前,处处走在群众前面。” 考察结束后,他结合各乡实际情况,向区委书记作了详细、全面的汇报,确立了 “选贤任能” 的干部选拔基调。</p> <p class="ql-block">在大伯父的努力下,马集区为下辖各乡培养和选拔出一批优秀干部,充实了基层工作岗位。后来,因伯父曾担任过王营乡民兵中队长,上级考虑到他有相关工作经验,又调任他担任全区民兵中队长,负责马集区各乡的民兵训练指导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0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互助组里的带头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 年,国家在农村推广互助组 —— 就是在政府号召下,农民为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问题,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互助组分两种:一种是临时互助组,几户农民在农忙季节临时组织起来换工互助,农忙结束后便自行解散;另一种是长期互助组,规模更大,农民在日常农事活动中相互帮衬,真正做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当时的条件下,互助组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一年,根据工作需要,大伯父又被调整了岗位,从民兵中队长调任马集区互助组组长,负责全区互助组工作。他到各乡开大会,广泛宣传动员,向村民们讲清加入互助组的好处,号召大家 “拧成一股绳”,一起下地耕种、收割庄稼。到了秋收季节,全马集区农业收成喜人,迎来了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互助组虽有成效,但规模毕竟有限,生产工具仍显短缺,耕牛更是严重不足。于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各地又建立了农业初级合作社。1955 年,因在互助组工作中成绩显著,大伯父被上级任命为初级合作社社长。担任社长期间,他常常深入田间,和农民一起劳作,同时指导农业生产。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马集区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粮食产量也持续提升。1956 年,农业高级合作社成立,大伯父因工作突出,又被上级提拔为马集区党支部书记。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乡亲们的生活,依旧不辞辛苦地忙碌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昼出耘田夜绩麻,</p><p class="ql-block">村庄儿女各当家。</p><p class="ql-block">童孙未解供耕织,</p><p class="ql-block">也傍桑阴学种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南宋・范成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br></p> <h3>崔汉朝 河南淮滨县人,中等师范毕业,自由撰稿人。淮滨县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浦东应急管理报》特约通讯员。先后在《中国安全生产报》《新民晚报》《河北工人报》《劳动保护》杂志、《建筑安全》杂志、《徐州矿工报》《珠江时报》《南粤诗刊》《扶摇诗刊》《徐岔河文艺》《翠屏》《华南风骨》《浦东应急管理报》《浔阳晚报》《老年康乐报》等30多家省、地市级刊物发表300多篇不同题材文章。</h3></br><h3>-End-</h3></br><strong>往期精选    </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                                                                        </strong><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defaulttitl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0MzY1NA==&amp;mid=2247556882&amp;idx=1&amp;sn=2020d340fd0dfdaa2a022a0277e8c7ae&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新人驾到】秋之歌 | 张 虹">【新人驾到】秋之歌 | 张 虹</a><br></br></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defaulttitl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0MzY1NA==&amp;mid=2247556787&amp;idx=1&amp;sn=12c41e7be1a68e6f3531b6bd5153355c&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与南月先生共宇宙——答南月由我引发的时空话题| 郝建生">与南月先生共宇宙——答南月由我引发的时空话题| 郝建生</a><br></br></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defaulttitl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0MzY1NA==&amp;mid=2247556765&amp;idx=1&amp;sn=457a50b4e42fe90ef7c8d8722486b46e&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诗海泛舟】白话重阳| 栗 欣">【诗海泛舟】白话重阳| 栗 欣</a><br></br></h3></br><h3><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defaulttitl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0MzY1NA==&amp;mid=2247556744&amp;idx=1&amp;sn=25319054b60f4ae175064234b52eb5ef&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散 文】笔铸岁月,心映山河| 南 月">【散 文】笔铸岁月,心映山河| 南 月</a><br></br></h3></br><h3><strong>河顺文艺</strong></h3></br><h3>主编 /  魏俊彦 </h3></br><h3>副主编 / 王俭周  杨存保</h3></br><h3>本期编辑 |  新 生  雪里青松</h3></br><h3><strong>扫码关注我们</strong></h3></br> <h3><strong>河顺文艺</strong><br></br></h3></br><h3>投稿邮箱:weijunyanlz@163.com</h3></br><h3>监制微信:w6816831</h3></br><h3>编辑部主任微信:ianshu5678</h3></br><h3>编辑微信:sxf7301 cdf8207 </h3></br><h3><strong>版权声明:</strong>【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G930H9oUDqtlmOooKI9h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