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钥,解锁墨脉——品《墨风墨韵在鲁山》见作者文化深功

图说鹰城

<p class="ql-block">  研读《墨风墨韵在鲁山》,最震撼的并非墨子遗迹的繁多,而是作者袁占才以笔为铲,在鲁山的山水、民俗与典籍间“考古”的功力——其文化底蕴不只是对知识的罗列,更是对地方文脉的深度解码与鲜活串联,让两千多年的墨子精神有了可触可感的“文化坐标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袁占才,男,1964年8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墨子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个人成就奖获得者。出版散文集《鲁山风韵》《美文精品》《尴尬人生》《守望》《老树着花》《墨乡灵韵》《千山高复低》7部。</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份底蕴藏在考据的严谨与细节的鲜活里。作者并非泛谈“墨子在鲁山”,而是精准锚定“9个乡镇”的遗迹分布,从尧山“墨子故里”碑的三番变迁(20世纪初立、1935年遗失、2001与2008年重立),到赵村中汤村“橡壳坑染”的晒布崖、墨莲池,再到熊背乡墨子洞考古出土的“与墨子时代吻合”的器具,每一个遗迹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与历史背景支撑。更难得的是,他能将冰冷的遗迹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教子沟关联墨箕办学,柴沟对应墨子拾柴,捂窑见证其制窑技艺——这种“遗迹+事迹”的对应,背后是对地方史志、考古报告与墨子生平的深度融合,非深耕文化者不能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份底蕴显在文化维度的打通与关联中。作者没有孤立地写遗迹、写习俗、写方言,而是让三者互为印证,织成一张墨子文化的“立体网”。谈“黑衣习俗”,他既关联赵村墨子发明的坑染技艺,又追溯至《墨子》中“节用”思想,更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汤街“几十家染坊”的烟火气与“塑墨子像祭拜”的仪式;讲“节葬习俗”,则直接对接墨子“节葬”主张,用“衣衾三领,桐棺三寸”的民间实践,让典籍中的思想落地为生活场景。最精妙的是方言考证:从《墨子·尚贤》中“饥者得食”的“饥”(鲁山人称“饿”为“饥”),到《备梯》中“管酒块脯”的“管”(同“灌”,即“打酒”)、“昧茅”的“昧”(抿倒茅草),作者不仅能精准找出典籍与方言的对应点,还引用台湾墨学专家冯成荣的打油诗佐证,实现了“古籍文字—地方口语—学术研究”的跨时空对话,这种对文献、方言、民俗的通解,正是文化底蕴的高阶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份底蕴还藏在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洞察里。作者写“穷爷庙”,不只是记一座祠庙,而是透过“供奉墨子为穷爷”的民间认知,点出墨子“平民圣人”的核心特质;写“蹚匠班”,既讲其“义务帮穷人修房”的善举,也不回避其因战乱分化的历史,更关联至墨子“行侠劝善”的精神内核——他看到的不只是文化的“美”,更是文化的“活”:墨子的思想不是封存在书里的标本,而是融入鲁山人“安生生”(安稳生活)的追求、“非攻推演”的游艺、“崇巫卜卦”的日常里的活态基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见文化功力——作者就像一位资深的文化向导,既能带你看清每一块“墨子遗迹”的历史纹路,也能让你听懂每一种“墨子习俗”的文化密码,更能帮你读懂每一句“墨子方言”背后的典籍回响。这份“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关联中显深度”的能力,正是作者深厚文化底蕴的最佳注脚。</p><p class="ql-block"> (王中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