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社恐,其全名为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亚型,核心表现为对特定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过分且不合理的恐惧。据统计,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起病年龄主要在16岁,25~44岁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典型症状围绕“被审视”展开,一旦察觉他人目光便感到不自然,甚至出现脸红、恶心等自主神经紊乱反应,严重时会因回避恐惧场景导致社会隔离,万幸的是,这种病症并无传染性。</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有些“社恐”的。2001年,我刚毕业那阵,父亲给我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让我自己去找一位叔叔对接。我一个人说什么都不敢去,尽管我其实很早就认识这位叔叔,却怎么都鼓不起勇气独自上门,最后还是姐姐陪我去了一趟。去了之后,全程又不敢说话,把姐姐急的,结果是叔叔问啥,姐姐帮我答啥,情形特别窝囊。</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手机微信里,有很多亲戚群,姑舅两姨群,本家姊妹群等,可我在这些群里总像个“隐形人”,很少主动说话。要是赶上群里聊得热闹,迫不得已时,我也只会发一句非常简短的话或一张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参与。</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我总为自己的“社恐”焦虑,觉得“会聊天、能活跃气氛”才是擅长社交的表现。还认定这是职场的必备技能,于是硬着头皮参加所有的聚餐、主动与陌生人红着脸搭话,甚至“酒壮怂人胆”,可越用力越不舒服。直到后来才明白,我能站在几百人的会场里,条理清晰地总结一年的工作成果,能坐在会议室里,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侃侃而谈,是因为这些话题有边界、有逻辑,是我熟悉的“工作语境”;而散会后三五人小圈子里的闲聊、电梯里偶遇不太熟悉的客户,或是小范围的家长里短、寒暄客套,对我而言就像无剧本的即兴表演,找不到切入点,心里就只剩“该说点什么”的慌张。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吧?其实,这就是48岁的我,一个“选择性社恐”的中年女性最真实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我才慢慢明白,每个人的“沟通舒适区”是有差异的:有人擅长口头表达,能在闲聊中拉近距离;而我,更擅长用文字传递心意,项目工作方案、来年的工作安排、生活感触落在笔端时,能慢慢斟酌用词、好好表达,认定了这是自己拥有的专属“安全区”,也能在需要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站上演讲台或在几百人面前把该说的讲清楚。而面对小范围闲聊、陌生人寒暄时,我会突然“卡壳”沉默,不是不想交流,而是比起无脚本的即兴对话,更擅长在文字里梳理思绪,也更适应“有主题、有逻辑”的表达场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依然时不时地羡慕那些交流毫无障碍的人,但也不再逼自己“合群”,不再强迫自己去做不舒服的表达,也接纳了自己的选择性社恐。我声明:我绝不是像别人评价的那样高冷孤僻,只是面对不太熟悉的人或家长里短的闲聊时,需要更长时间的“热身”,但请相信,这些都不是故意为之,只是独特性格下的一种处事方式。在单位,我或许没有办法去畅聊八卦,但你若问起工作上的难题,我一定会知无不言,尽心帮助;公司团建的时候,我也有可能安静地坐在角落,没有参加才艺比拼,但团队需要支撑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有丝毫退缩。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文字里比较自在,在小圈子里却有些社恐,请别否定自己。我们只是需要更适合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相处:有人靠嘴,有人靠笔,只要足够真诚,就一定能被理解。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自在生活,活成自己最真的模样,真诚,舒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