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莲花桥与白塔,静卧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扬子江北路405号的瘦西湖景区之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如诗如画地镶嵌在碧水柔波之间。二者一横一竖,一彩一素,一柔一刚,相映成趣,构成瘦西湖最富韵味的核心景观。白塔晴云,位列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晨曦初照,塔影入湖,云霞缭绕,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因建于莲花埂上,五亭错落如莲绽放,故又名“莲花桥”,是扬州最具标志性的古桥。其始建于1757年,由巡盐御史高恒与扬州盐商合力营建,专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桥体仿北京北海五龙亭与十七孔桥之制,融皇家气度与江南灵秀于一体。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景观节点,莲花桥不仅美化了瘦西湖的山水画卷,更承载着帝王巡游的盛典记忆,成为皇权与地方共筑繁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的设计匠心独运,融合南北建筑之精髓。桥上五亭并列,飞檐翘角,如雁展翼;桥下四翼延展,十五桥洞倒影成环,水波荡漾间宛如玉带穿珠。其灵感源自北海五龙亭的恢弘与十七孔桥的韵律,却以江南的婉约笔触重新演绎。北方的雄浑在此化为典雅,南方的秀美因之更添庄重,堪称中国古代桥梁艺术的集大成之作。</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一座洁白如玉的喇嘛塔在莲性寺内拔地而起,仿照北京北海白塔之形制,巍然耸立于瘦西湖畔。白塔高逾三十米,矗立于五十三级台阶之上,象征佛教“五十参”的修行境界。塔基为八角须弥座,四面各设三龛,内塑十二生肖,寓意十二时辰轮回不息。塔身如宝瓶擎天,南面壶门内供白衣大师像,其上十三重相轮直指苍穹,顶端铜葫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静默诉说着信仰与匠心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莲性寺坐落于莲花桥与凫庄南侧的小岛之上,原名法海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康熙帝南巡赐名“莲性寺”。寺中白塔之建,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奇。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游湖时感叹此处景致似北海琼岛春阴,唯缺白塔。翌日清晨,白塔竟巍然矗立,宛如天降。实乃盐商江春以万金购得北海白塔图样,连夜以盐包为基、纸扎为表,巧施妙计而成。乾隆惊叹:“扬州盐商之富,令我口舌难及!”此后,真塔依图而建,传奇化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又名吹台,始建于清代,相传乾隆曾在此垂钓,遂得此名。这座三面临水的四方重檐斗角楼阁,是中国古典园林“框景”艺术的典范。北望圆洞,五亭桥横卧波光,如锦带轻拂;南窥椭门,白塔巍然耸立,似玉笋擎天。一彩一素,一横一竖,恰成“三星拱照”之妙境。立于斜角六十度之间,湖光塔影尽收眼底,咫尺之间,天地入画。</p> <p class="ql-block">相传乾隆南巡游瘦西湖,见水中鱼跃,兴致盎然,遂命设竿垂钓。扬州盐商心领神会,择地设台,暗遣渔夫潜伏水下,头顶荷叶,口含荷茎,待御钩入水,便悄然将活鱼挂上。乾隆初喜,继而疑之:“瘦西湖中,何来如此多龙鱼?”怒将问罪。大学士纪晓岚趋前笑曰:“万岁金钩只钓龙!”君臣一笑,化险为趣。自此,钓鱼台不仅留住了帝王的足迹,更流传下一段机智诙谐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莲花桥与白塔,不仅是扬州的地标,更是东方帝王治世风范的缩影。它们见证了乾隆南巡的盛典,也映照出皇权与商贾之间微妙而紧密的互动。在这片湖光山色中,帝王以“行庆施惠”彰显盛世气象,盐商以巨资奉迎换取荣宠,二者合力书写了一段“与民同乐”的政治寓言。这一对建筑,既是风景,也是历史,凝固着清代鼎盛时期权力与财富、文化与审美的完美交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