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 之三

一米阳光

<p class="ql-block"> 苏格兰— 北爱尔兰</p><p class="ql-block"> 凯恩莱恩— 巨人堤— 贝尔法斯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进英国的第五站,踏上北爱尔兰的巨人之路。</p> <p class="ql-block">  9月29日,我们在凯恩莱恩码头告别大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乘坐渡轮横穿爱尔兰海峡,两个小时后登陆爱尔兰岛,来到位于爱尔兰岛东北端的北爱尔兰。</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凯恩莱恩码头的渡轮</p> <p class="ql-block">渡轮横穿爱尔兰海峡</p> <p class="ql-block">渡轮横穿爱尔兰海峡</p> <p class="ql-block">航行在爱尔兰海峡的渡轮</p> <p class="ql-block">渡轮舱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北爱尔兰原野,感觉比英格兰、苏格兰还要绿。公路两侧的草坪草场由机器耕作,绿草地上的白羊在悠闲地吃草。</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未进贝尔法斯特市区,直奔西北方向的巨人堤。我们中国人多称之为“巨人堤”,而老外则叫它“巨人之路”。 </p><p class="ql-block"> 下午,到达景区大门口,检票入内。徒步路线分为四种,分别标以颜色:绿色的简短易行,蓝色的中等适度,红色的是有难度的攀登之路,黄色的最具有挑战性。因时间关系,我们选的是蓝色线路。</p> <p class="ql-block">  沿着岸边公路往景区走,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一侧是起伏的山峦。</p> <p class="ql-block">  途中,看到路边立着一块英文石碑。石碑的设计也挺考究,跟里面的石块形状特别像,时代感也很像远古时代的。标记巨人堤1986年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p><p class="ql-block"> 巨人堤是北爱尔兰唯一的自然类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渐入佳境,海边的石头变得与众不同,六角石越来越多,好像是被加工切割过一样。</p> <p class="ql-block">  这个由约4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柱石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干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西洋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p> <p class="ql-block">  多为六边形的石柱紧密排列,呈阶梯状延伸入海,形似人工铺设却浑然天成。地质学研究表明,这些石柱形成于约5000万至60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熔岩冷却收缩后形成规则的柱状节理,是全球罕见的地质遗迹。</p> <p class="ql-block">  当地流传爱尔兰巨人芬恩为迎战苏格兰巨人而修建堤道的神话,为这片自然奇观增添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巨人之靴”是巨人堤道旁一块形似巨大靴子的玄武岩石。传说是巨人芬·麦库尔逃往苏格兰时遗落的鞋子,尺码约93.5,与周边玄武岩石柱共同构成神话景观。</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一处伸入海中的岬角,上上下下、前后左右都是规整的石柱,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其排列组合也井然有序。有的地方,众多六边形石柱面积基本均等,像用模具或机床制造出来的;有的地方呈阶梯状布局,从高处往低处看犹如蜂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代科学已解释了它们的成因,但是人们仍然愿意沉浸在传说故事中,认为是神话中的巨人踩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底层的石柱,潮涨时泡在海水中,呈现黑色。高处的石柱,经亿万年的风吹日晒,显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  这些规则的柱状体多呈六边形,紧密排列如蜂窝。悬崖上整齐排列的石柱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高石柱达12米,</span>类似管风琴。</p> <p class="ql-block">  堤道位于大西洋沿岸,背靠百米高悬崖,面朝汹涌海浪,石柱与海景相映成趣,景色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海边的山坡上,也有这样的石头,当年就跟约好似的,同样规规矩矩的排列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目前,这些石头还让人上去踩踏体验。也许若干年后,就不让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自然景观,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海岸。</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忍不住再回头,审视那些神奇的石头。</p><p class="ql-block"> 世界之大,千奇百怪。北爱尔兰巨人堤就是这样得天独厚、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英国的第六站,来到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p> <p class="ql-block">  贝尔法斯特坐落在拉根河畔,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之一,其纺织业和造船业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p> <p class="ql-block">  9月30日上午,我们冒着蒙蒙细雨参观游览了贝尔法斯特市政厅、泰坦尼克号纪念园以及和平墙。</p> <p class="ql-block">  (一)贝尔法斯特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  贝尔法斯特市政厅位于登戈尔广场中心。整个建筑气势恢弘,艺术氛围浓郁。</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898年的市政厅,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1888年授予其城市身份而建造的,是贝尔法斯特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的见证,是典型的新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复兴风格融合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筑外观对称宏伟,采用波特兰石材,四角设塔楼,中央耸立53米高绿色穹顶,控制城市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内饰融合巴洛克与文艺复兴风格。主楼梯以三种意大利大理石铺就,花纹行云流水。台阶铺设红毯。</p> <p class="ql-block">  53米穹顶下,饰以大理石灯笼,典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  地面黑白大理石拼花,铸铁雕花栏杆与古典柱廊呼应,华丽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  彩色玻璃窗,光影斑斓。</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正门外矗立一尊维多利亚女王铜像,1897年由托马斯·布洛克爵士制作,为纪念女王登基60周年而建。女王雍容华贵、气度非凡。</p><p class="ql-block"> 女王脚下基座雕刻着一男一女和一个儿童。女像代表纺织业、男像代表造船业,童像象征教育。它生动地描绘了贝尔法斯特的核心产业与城市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设计者~布门威尔•托马斯爵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贝尔法斯特战争纪念碑~手持步枪、身披戎装的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为维护女性权利做出贡献的玛丽•安•麦克拉肯雕像。</p> <p class="ql-block">纺织女工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像,就像城市时间的胶囊,把纺织业的金线、造船厂的铆钉、教育的书页和殖民的伤疤,都铸成了永不褪色的青铜记忆!</p> <p class="ql-block">  (二)泰坦尼克号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在市政厅花园内,我们还看到了泰坦尼克号纪念园。它是由市民、造船工人和遇难者家属捐资修建,于1920年6月完成。用来纪念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死难者。</p> <p class="ql-block">  2012年落成的泰坦尼克号纪念碑,基座两侧刻着22位贝尔法斯特当地遇难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托马斯·布洛克爵士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雕塑家以象征主义的手法,用三个女性的形象讲了个悲伤的故事,表现了遭受沉船的人们绝望和友爱。</p><p class="ql-block"> 顶端的命运女神低头看着两个宁芙女神托起溺水船员。</p><p class="ql-block">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人们对那场特大海难的永恒纪念。</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碑后面的长方形铜板上刻有1514名遇难者的姓名,按字母顺序排列,不分阶级或国籍。看后令人伤感。</p> <p class="ql-block">  旁边还立有泰坦尼克号制造商、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创始人之一爱德华·詹姆斯·哈兰德的雕像,1885年曾任贝尔法斯特市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矗立着皮瑞纪念碑,威廉•詹姆斯•皮瑞是建造“泰坦尼克号”的船舶建造商哈兰德与沃尔夫的总裁。</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与泰坦尼克号纪念碑共同构成贝尔法斯特对这场海难及其工业历史的双重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三)和平墙</p> <p class="ql-block">  首建于1969年的和平墙(隔离墙),为了缓和宗教矛盾而建,墙的一边是天主教,另一边是新教。墙身绘满政治壁画与涂鸦,象征教派分裂与历史伤痛,反映身份认同与和平诉求。虽名“和平”,实则分隔犹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贝尔法斯特西部著名的隔离墙(又叫和平墙),去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隔离墙有3米多高,上方竖立着金属板或带刺的铁丝网,是用来隔离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居住区的。前者是爱尔兰凯尔特人后裔,主张北爱回归爱尔兰;后者是英国盎萨人后裔,主张北爱留在英国。两派意见严重对立,流血冲突不断,隔离墙将两个族裔的人们分割在两个区域。</p><p class="ql-block"> 目前,贝尔法斯特城内,两个民族的隔离墙逐渐拆除,名称也改为和平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隔离墙停留时,街面上除了前来参观的游人外,基本看不到当地人。</p><p class="ql-block"> 偶尔呼啸而过的汽车上会有人冲你大声吼叫,提醒你这里不能久留!</p><p class="ql-block"> 这里,依然是一个敏感而有风险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  隔离墙原来只是一面普通的墙壁,后来人们开始在墙上涂鸦,表达自己对种族信仰、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的看法,墙壁被涂满各种图画和文字,宣泄心中的愤怒,充满激进和鼓动。</p> <p class="ql-block">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贝尔法斯特经历了长达30年的枪战谋杀、文化宗教撕裂和社会动荡,教派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事件接连不断。30年间,隔离墙随暴力蔓延增至近百道,成为宗派隔离、心理防御的象征。直到1994年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签署,北爱尔兰才逐步进入和平进程。墙体却未被完全拆除,到2025年仍有约60道矗立,多数大门傍晚仍上锁,墙两侧学校、住宅、壁画依旧泾渭分明。如今,它既是“麻烦时期”的露天纪念馆,也是全球游人体验冲突与和解的必到景点。</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离开了隔离墙,紧张的心情才松弛下来。我想隔离墙保留下来的目的,就是要告诫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