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与先生俩退休人来到市蒸湘区蒸水大道旁的濂溪公园游学。 濂溪第二故里坐落于濂溪公园内,乃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号濂溪)生平居停最久之地。少年失怙的周敦颐随母依附舅父郑向 -一时任龙图阁直学士--在衡阳潜心向学、修身立德,历时十二载,其人格与思想于此深深扎根。正因这段漫长而关键的成长岁月,衡阳被誉为“濂溪第二故里”,既区别于其出生地湖南道县(濂溪故里),亦有别于其晚年归隐之地江西九江。此地不仅是他生命的重要驿站,更是理学精神萌发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与舅父郑向的情谊,是北宋理学先驱成长历程中最温暖的底色,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无私照拂,也有晚辈对长辈的知恩反哺。周敦颐15岁时,父亲周辅成病逝,母亲郑氏(郑向之妹)带着他与弟、妹陷入生计困境。此时,时任龙图阁学士的郑向伸出援手,派人将妹妹一家接到衡阳郑宅抚养。</p><p class="ql-block"> 郑向视甥如子,不仅为他们提供衣食保障。为了让周敦颐获得更好的教育,郑向将外甥纳入郑家“敦字辈”户籍,亲自授课督学。他利用自己的学术积累,引导周敦颐研读《易经》,为其后来的理学思想奠定基础。此外,郑向还注重培养周敦颐的品格,鼓励他“志趣高远”,这对周敦颐形成“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的气质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周敦颐与郑向的感情贯穿一生。后来,周敦颐曾四次返回衡阳省亲祭舅,足见其对舅父的敬重与感恩。郑向的养育与教导,不仅让周敦颐度过了孤苦的青少年时期,更成为他学术与人格形成的重要支撑,这种甥舅情谊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于此地潜心治学,开理学之先河。其舅父郑向慧眼识才,不仅倾力资助其求学之路,更为他取名“敦颐 ”。衡阳被誉为“濂溪第二故里”,不仅是他成长生活的家园,更是理学精神播撒四方的重要源头。明清之际,衡州府相继兴建濂溪书院、开辟濂溪街、修筑濂溪祠,薪火相传,文脉不绝。今日濂溪公园内,爱莲阁巍然耸立,周子祠庄严肃穆,“舅甥情"雕塑温情动人,爱莲亭畔莲香隐隐,石刻《爱莲说》全文笔力遒劲;周敦颐塑像凛然有神,碑林诗墙翰墨流芳,处处彰显着理学宗师的精神气象。</p> <p class="ql-block"> 衡阳,这片钟灵毓秀的沃土,孕育了周敦颐思想的萌芽与成熟。其传世佳作《爱莲说》的灵感,正源自舅家西湖畔那一池亭亭玉立的白莲--清波映月,净植无尘。此景入心,遂化为笔下高洁之志。全文仅百余字,言简意深,巧妙运用托物言志与衬托之法。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竞赏牡丹为引,继而凸显作者唯爱莲之独特情怀,尤重“出淤泥而不染”的凛然风骨。</p><p class="ql-block"> 后文议论层层递进,赋予三花以人格象征:菊为隐逸之士,莲乃高洁之君,牡丹则象征富贵荣华。寥寥数语,道尽世情百态与人生取舍。作者对莲的深情礼赞,实则含蓄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疏离,以及对清廉自守、不染尘俗之操守的执着追求。借物抒怀,意蕴深远,正是此文最动人心处。</p> <p class="ql-block">周子祠</p><p class="ql-block"> 周子四代裔孙的生活地。因周子舅父郑向祖孙五进士均在江浙做官。郑向爱甥如子,把其丰厚的家产分了一部分给外甥,此处就成了周家的祖产。郑向后裔一直到元朝郑向之孙郑总后裔万二率胞弟乾历、乾元三兄弟从浙江浦江返衡再居西湖尔后分居衡南、衡阳三地。 </p><p class="ql-block"> 周子祖孙三代宦游四方,至其曾孙、长房周寿第五子季仲之次子兴继(原名兴宗),性耽山水,好游历,至衡阳见西湖犹存曾祖濂溪祠,然无后裔奉祀,不禁怆然:“仰曾祖濂溪公遗迹在衡,不忍离去。”遂决意自道县迁居于此,更名“兴继”以入籍册,以教书授徒为业,守祠传道。其于濂溪文化之传承与遗迹之护持,功莫大焉。今《濂溪家谱》中诸多记事篇章,皆赖其游历所录而得以存世。其所作《游西湖怀念曾祖濂溪公诗》,叙史抒情言志,字字恳切,感人至深,犹见斯文在兹,薪火不灭。</p> <p class="ql-block"> 郑向的教诲不止于书本,更重在人格的塑造。他常以“志趣高远”勉励外甥,告诫其不逐浮名,不耽小利,当以圣贤为范,以天下为怀。在舅父言传身教的感召下,周敦颐逐渐养成“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的品格气质。这份精神的传承,早已超越寻常亲缘,升华为一种道义的托付与文化的赓续。</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周敦颐成为一代理学宗师,桃李天下,声名远播。而他始终铭记舅父之恩,每逢祭日必躬身致礼,言语之间,常怀感念。这份知恩图报的情怀,正是郑向当年种下的德行之果。他们的故事,不只是家族温情的佳话,更是一段关于成全与反哺、教育与传承的千古佳音,在历史长河中静静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