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在2025-2030年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3.2亿人增长至3.9亿人,年均净增加1309万人。中国人的老龄化社会已经快速来临,养老已经成为一个所有人必须面对的现实。</p><p class="ql-block">2,“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通常远高于中国当前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在经济和社会的准备上还不够充分,养老资源面临巨大压力。</p><p class="ql-block">3,家庭结构变化: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4-2-1”或“4-2-2”的家庭结构,即一对年轻夫妇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到两个孩子。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难以为继。</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养老模式很可能是<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9073”</b>,即90%的人居家养老,7%的人社区养老,3%的人去养老院养老。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居家养老,这也意味着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居家养老(约90%)</p><p class="ql-block"> · 模式: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提供主要照料,同时依托社区提供上门服务(如助浴、送餐、护理等)。</p><p class="ql-block"> · 现状:这是最主流、也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家庭照料功能弱化,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p><p class="ql-block">2. 社区养老(约7%)</p><p class="ql-block"> · 模式:老人依然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但白天会去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享受餐饮、娱乐、健康管理等服务,晚上回家居住。这是一种“离家不离社区”的模式。</p><p class="ql-block"> · 现状: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视为解决居家养老难题的关键一环,但服务质量、覆盖面和专业性仍有待提升。</p><p class="ql-block">3. 机构养老(约3%)</p><p class="ql-block"> · 模式:老人入住专业的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p><p class="ql-block"> · 现状:</p><p class="ql-block"> · 公办养老院:价格相对便宜,但通常“一床难求”,需要排队。</p><p class="ql-block"> · 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多,服务多样化,但价格偏高,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p><p class="ql-block"> · 高端养老社区:为高收入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医疗、生活服务,但费用昂贵。</p> <p class="ql-block">从经济来源看,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p><p class="ql-block">1.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 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它覆盖了绝大多数人,是退休后最重要的收入来源。</p><p class="ql-block"> · 挑战: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金支付压力巨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穿底”风险。国家正在通过国有资本划转、全国统筹等方式来应对。</p><p class="ql-block">2.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作用)</p><p class="ql-block"> · 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目前主要覆盖部分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普及率很低。</p><p class="ql-block">3.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新兴力量)</p><p class="ql-block"> · 模式: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2022年11月正式实施,每人每年最高缴费1.2万元,可享受税收优惠。</p><p class="ql-block"> · 意义:鼓励个人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蓄和投资,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民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还有待提高。</p> <p class="ql-block">作为全球寿命冠军多年的日本,<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养老的特色细节</b></p><p class="ql-block">日本的养老体系不仅在于制度设计,更在于一些深入肌理的理念和细节:</p><p class="ql-block">弹性领取养老金:原则上6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但可以提前至60岁或推迟至70岁。选择提前,每月金额会永久减少(最多减24%);选择推迟,则会增加(最多增42%)。这给了老年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财务规划灵活选择的空间。</p><p class="ql-block">细致的适老化设计:日本在老年居住建筑上花了相当功夫,设想设备能依老人体能变化而弹性改变。无论是与子孙合住的住宅,还是专门的养老机构,在厨、厕、门厅等细节上都考虑了多代人生活规律的差异,进行了适应不同年龄段需求的设计。</p><p class="ql-block">独特的“终活”文化:很多日本老年人会积极参加“终活”(临终活动的缩写),包括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参观葬仪场、甚至选择葬礼服务。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旨在减少给子女添麻烦,也让他们在晚年活得更从容、更豁达。</p><p class="ql-block">丰富的精神生活:日本老人热衷于通过川柳(一种短诗)大赛、俳句、绘画、茶道等活动丰富精神世界。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持智力活跃,也是重要的社交方式,有效排解孤独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济保障 (养老保险)</b></p><p class="ql-block">三层支柱模式:</p><p class="ql-block">1. 国民年金(基础,全民覆盖)</p><p class="ql-block">2. 厚生年金/共济年金(雇员附加)</p><p class="ql-block">3. 企业/个人养老金(自愿补充)</p><p class="ql-block">-提供基本生活收入</p><p class="ql-block">- 缴费与收入挂钩,体现公平性</p><p class="ql-block">- 2024年月均养老金:男性约14.9万日元(6900元人民币),女性约9.3万日元(43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健康保障 (医疗保险)</b></p><p class="ql-block">全民医保体系:分为公司加入的“健康保险”和个人加入的“国民健康保险”</p><p class="ql-block">- 医疗费用报销:70岁以下报70%,70-75岁报80%</p><p class="ql-block">- 强制参保,确保医疗可及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照护 (护理保险)</b></p><p class="ql-block">介护保险制度:2000年实施,40岁起强制缴纳保费</p><p class="ql-block">- 按需分7个护理等级,提供居家或机构服务</p><p class="ql-block">- 核心目标:维护尊严,支持自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养老模式与生活方式</b></p><p class="ql-block">多元化选择:两代居住宅、各类养老院、社区居家服务(如日托中心)</p><p class="ql-block">- 尊重传统家庭观念,支持社区养老</p><p class="ql-block">- 注重延长 “健康寿命” (生活自理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日本的养老模式成功地将制度强制力与个人主动性、现代社会保障与传统家庭价值、物质保障与精神追求相结合。其核心目标非常明确:不仅追求寿命的延长,更追求高质量的 “健康寿命” ,让老年人能够有尊严、有选择地度过晚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面对养老问题,个人应尽早规划:</b></p><p class="ql-block">1. 健康储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低晚年医疗支出、提升生活质量的根本。</p><p class="ql-block">2. 财务规划:</p><p class="ql-block"> · 了解并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p><p class="ql-block"> ·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参加个人养老金账户,进行长期投资。</p><p class="ql-block"> · 建立多元化的储蓄和投资计划,不要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单一来源。</p><p class="ql-block">3. 观念转变:</p><p class="ql-block"> · 接受“养老不能全靠政府和子女”的观念,树立自我养老的责任意识。</p><p class="ql-block"> · 提前了解并接受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方式。</p><p class="ql-block">4. 情感与社交: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避免老年孤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日常中实践“美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将梁启超的理念融入当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p><p class="ql-block"><b>主动感受与记录美:</b>有意识地欣赏自然(如落叶纷飞)、品味艺术(如书法、画作)、阅读文学,并记录下这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增加生活中的赏会资料。</p><p class="ql-block"><b>找到“无所为而为”的志趣</b>:投身一两件自己真正热爱、不计较即时功利的事情(如学问、艺术、某项技能),享受过程本身带来的深层快乐和持久动力。</p><p class="ql-block"><b>在职业与日常中注入心意</b>: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尝试像教育家一样,在“诲人”与“自利”的统一中,或像艺术家一样,在作品中表达心态情感,发现职业本身的乐趣和意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梁启超的《美的生活》最终启示我们:美,并非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应有的样貌。</b></p> <p class="ql-block">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职业需求将不断增加。如老人洗澡不便有助浴师,活动不便有适老化改造设计师,管理饮食有老年营养师,孤独焦虑有老年心理咨询师,身体不好有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生活单调渴望社交有老年活动组织者,就医不便有老年陪诊员等。</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北京老博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启幕。北京芳华正茂科技有限公司以“智享银龄”为主题,携全屋感知网络与AI大脑亮相海淀民政展区(W34)及金隅天坛合作展区(W48),首发“FIM家庭信息模型+AI大脑”智慧养老解决方案。CEO陈鲁遥在开幕当天强调:“我们通过30余种智慧场景,让家成为主动服务的超级智能体,真正实现科技隐于生活、守护无需操作的养老新范式。”</p> <p class="ql-block">芳华正茂通过30余种智能设备(睡眠伴侣、跌倒雷达、互动电视盒子等)构建非接触式感知网络,实时捕捉环境信息、老人生活行为以及体征信息。数据汇入AI大脑中枢后,系统自动分析需求、匹配解决方案、并下发指令给服务终端:养老驿站、智能家居以及未来的居家养老机器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機器人如何成為銀發族的“貼心幫手”</b></p><p class="ql-block">生活照料:日常起居更便利</p><p class="ql-block">走進成都部分養老機構,我們能看到機器人在飲食、起居等日常場景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廚房裏,炒菜機器人能夠精準控制火候與調味,製作出口感適宜的菜肴,並能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飲食禁忌和口味偏好定制個性化菜單。</p><p class="ql-block">對於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的老人,洗浴是一大難題。目前,部分機構已引入便攜式助浴機器人,採用“清水出、污水回”的閉環系統,實現無水化清潔,在保持老人身體幹爽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維護個人尊嚴。</p><p class="ql-block">健康護航:身心狀態更向好</p><p class="ql-block">在成都高新區某養老機構的康復區,多位老人正借助機器人進行系統化訓練。下肢無力的老人在康復機器人支撐下完成蹬腿動作,手部靈活度下降的老人則通過手功能訓練儀,跟隨屏幕提示進行抓握與伸展練習。這些設備不僅能輔助老人完成標準化康復訓練,還可根據實時身體反饋智慧調整力度,有助於延緩身體機能退化。</p><p class="ql-block">在健康監測與管理方面,智慧設備同樣表現突出。腦影像CT機器人可自主移動至老人床邊,30秒內完成腦部檢查;送藥機器人通過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與多重身份核驗機制,確保老人用藥安全、準確、及時。</p><p class="ql-block">暖心服務:晚年生活更安心</p><p class="ql-block">智慧康養機器人的服務不止於功能,更在於溫度。如今它們不僅能日常聊天,還能成為老人的“興趣知音”。比如,機器人能夠以專業視角點評書法作品,並主動將作品分享給其他老人,幫助老年人在興趣愛好中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搭載紅外跌倒檢測傳感器的機器人“洋洋”,能在感知到老人跌倒時立即停止移動並主動詢問。若未得到回應,系統將自動聯絡護理站,同步發送老人位置信息,為緊急救援爭取寶貴時間。</p><p class="ql-block">從生活照料到安全守護,從康復訓練到情感陪伴,智慧康養機器人正以多維度、有溫度的服務重新定義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它們不僅是科技進步的生動體現,更承載着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社會願景的積極探索。隨着人工智慧與養老服務不斷深度融合,科技將為銀發族帶來更加安心、便捷和溫暖的晚年生活。(總台記者 郭嘉 蔣林 劉玥辰 央視網記者 鄧寶儀)</p> <p class="ql-block">陪聊、陪伴类机器人已经非常普遍,近两年新进的产品更多集中在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交娱乐领域。他和团队更愿意主动拥抱机器人,是希望提升照护效率,因此像洗头、移位、康复、生命体征监测等流程化服务,最适合机器接手。</p> <p class="ql-block">附注:有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