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整本书阅读研讨:在童话与哲思间,唤醒思想的力量

朱猪

<p class="ql-block">  当安徒生的文字穿越百年时光,如何挣脱“低幼化”的标签,照见更深处的人性与思考?近日,长沙市卓越教师、雨花区肖月红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肖月红老师,以“一堂课+一场讲座”的深度联动,为思辨性整本书阅读教学写下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对话的方式,重读安徒生童话</p><p class="ql-block">“《皇帝的新装》里,最‘聪明’的是谁?”课堂伊始,肖老师的提问便打破了六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固有认知。没有逐字逐句的讲解,只有层层递进的对话,让经典故事在思维碰撞中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是骗子!他们抓住了大家怕被说‘愚蠢’的心理!”有学生率先举手。肖老师顺势追问:“那皇帝为什么心甘情愿走进圈套?”课堂瞬间热闹起来,有人说“是虚荣”,有人道“是权威带来的盲目”,更有孩子联系生活:“就像有时候明明知道不对,却跟着别人附和,怕被当成‘异类’。”</p> <p class="ql-block">  从《皇帝的新装》里“不敢说真话的困境”,到《丑小鸭》中“自我认同的成长”,再到《影子》里“内心幽暗的警示”,肖老师带着学生在文本缝隙中寻找对话的入口。当有学生提及“成年人也会掉进童话的‘圈套’”时,课堂达到了奇妙的共鸣——原来重读童话,是与故事对话,更是与自己、与生活对话。</p> <p class="ql-block">  “安徒生的童话从不是简单的睡前故事,而是藏着人生真相的镜子。”肖老师的结语,为这堂沉浸式阅读课画上了温暖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b></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课堂是思辨的实践场,那么肖老师的专题讲座,便是将实践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教学路径。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思维进阶规律,她用生动案例为在场教师拆解“如何让思辨落地”。</p> <p class="ql-block">  “别让人物成为扁平的‘脸谱’。”肖老师以《草房子》中的秃鹤为例,展示如何追踪角色“天真—自卑—自尊—释然”的心理轨迹,让学生读懂成长的复杂性。谈及《夏洛的网》,她特别强调“抓情节转折点”:“自私的坦普尔顿为何会出手相助?读懂这个动机,才算真正‘读活’了角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面对《老人与海》这类经典文本,她抛出开放性问题:“圣地亚哥空手归港,是成功还是失败?”引发全场热议。有教师坦言:“以前只教‘英雄主义’,现在才发现,引导学生探讨‘过程与结果’的矛盾,更能触及文本的哲学内核。”</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肖老师还分享了实用的“思辨工具包”:用韦恩图对比《时代广场的蟋蟀》中乡村与都市的差异,用KWL表格梳理《狼王梦》的疑问与收获。“思辨不是刻意求深,而是教会学生停下脚步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还有别的可能吗?’”她的话,道出了思辨性阅读的核心——让每个孩子都能长出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课堂上与童话的深度对话,到讲座中对思辨方法的系统拆解,肖月红老师用一场研讨证明:整本书阅读的真谛,不在于读了多少文字,而在于是否能通过文字唤醒独立思考的勇气。当思辨成为阅读的底色,每一本经典,都会成为滋养思想的沃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