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卸工到边防战士的人生转折

公益行

<p class="ql-block">  1996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家在甘肃古浪已18岁的我,正站在兰州火车西站货场,以装卸工的身份触入社会。</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裴家营镇,那时麦田金浪翻滚,这年九月,刚高中毕业的我正在麦田挥镰收割,汗水浸透衣衫。可农忙一结束,我便跟着同学的哥哥开着冒黑烟的“三马子”,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颠簸五六个小时,深夜抵达兰州陈官营西站货场。城市的灯火虽新奇,却以满夜蚊虫叮咬作为“见面礼”。</p> <h1>  我作为装卸队里最年轻的一员,100公斤的豌豆麻袋、200公斤的沥青桶装车成了日常。尤其装60吨“聚丙(乙)烯”颗粒,25公斤一袋的货物虽不重,却需重复无数次才能装满车皮。起初我还手忙脚乱,多亏班长老胡帮我搭把手,那工友们手把手给我教技巧,能扛十袋水泥的老杨、精干利落的张副班长,都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学习的榜样。我凭着年轻气盛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甚至能独立竖起200公斤的沥青桶,自豪感在心中悄然生长。</h1> <p class="ql-block">那年11月初,父亲的一封“回来当兵”的电报,让我即刻收拾行囊返乡。经过报名、体检、政审,层层筛选后,我成功地成为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喀什支队的一名战士。</p> <p class="ql-block">  我坐着火车离开家乡抵达乌鲁木齐,在“八一”招待所吃的第一顿丰盛大餐让我难忘,对军旅生活充满期待。次日,我与四十余名同伴乘坐老式班车前往南疆,座位下碗口粗的暖气管烤得人嘴唇干裂,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沿途经过达坂城,我看着发电风车转动,想象传说中美丽的达坂城姑娘;过“风城”托克逊,感受狂风卷沙尘的震撼;穿五六个小时的“干沟”,体验车外寒风如刀、车内闷热如蒸的极致反差;在库米什戈壁上,耐旱植物在黄沙中顽强生长。在车厢里,大家谈梦想、聊未来,笑声冲淡了三天两夜旅途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一下车,新兵连指导员周学亮便热情欢迎并简要交代,我们随即被径直领向大楼五层那间宽敞会议室。班长们洪亮的口令响起:“一、二、三报数!报一的跟一班长、报二的跟二班长……”队伍迅速按指令集结完毕。步入会议室,眼前赫然是一排整齐的通铺。当那规整的床铺映入眼帘时,彷徨、恐惧、陌生、无助、兴奋……百感交集瞬间在心头翻涌。这方通铺,正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从这一刻起,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就此开启,一段肩负挑战与荣光的边防战士岁月,正式拉开帷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我的人生即将在祖国的边疆,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p> <p class="ql-block">许开君,新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1 年军旅生涯成就了不一样的人生,离开部队后,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目前在某国企单位办公室工作,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每天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编辑:韩广宁 韩沐宸</p><p class="ql-block">校对:周 赟</p><p class="ql-block">来源:红山文学新媒体</p><p class="ql-block">投稿:18997989575(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