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名║生活冀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11824120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    片║相机手机自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十月北方秋雨连绵二十多天,秋叶景观也逐渐退出了最佳观赏期。十一月初这两天恰逢周末,虽已接近深秋,但我们几个退休后不甘寂寥老朋友相聚太原,用两天时间里,打卡了双塔公园、胜利桥、汾河公园、龙山、太山、太原网红桥、晋祠公园等景点,将深秋的斑斓风光尽收眼底,也算抓住了秋日的尾巴,拾得了几分独特的秋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一群人退休后的老朋友如其说是“拾秋”,不如说是借这趟旅行续相聚之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本是太原二日行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卡点”。当车停在“晋祠胜境”的牌坊前时,金黄的银杏叶飘飞在宫墙边,原来所有的预设都化成了一地秋光。午后的秋阳把天空洗得发蓝,像一块刚晾透的蓝布。同行的八位老朋友刚过外大门,队伍就自动走散了。大家心里一阵狂喜,一路走来,经过去二十多天的秋雨洗涤,似乎让“打卡点”逊色了许多,好像眼前这晋祠秋色是特别补偿和馈赠,大家各自寻找着眼里的机缘和亮点去观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最前面的“领队”老王突然停步,举起手机的取景拍照:“你们看!”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两排银杏沿着回廊铺开,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枝桠向天空撑开一把金伞,阳光从叶缝里漏下来,在青石板上洒下满地跳动的光斑。 两个穿汉服的姑娘站在回廊下旅拍,广袖拂过飘落的银杏叶,竟分不清是她入了画,还是画成了她。我们这群原本急着赶路的伙伴,此刻都成了“慢动作”,脚步怎么也挪不开,谁都生怕正院的秋光被自己漏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见的惊艳,不过是晋祠秋色的序幕。晋祠的底色,本就该与秋意相融——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的皇家祭祀园林,从西周唐叔虞的祠庙起,汉朝始建,北齐扩建,唐宋明清不断添砖加瓦,最终成了一座藏着三千年时光的“活博物馆”。许多人都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而山西的历史,大半都藏在晋祠的红墙里。就像故宫是北京的魂,晋祠便是太原的根,没见过它的秋,就不算真的读懂了这座城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晋祠公园内秋色已浓,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古建交织的独特韵味。往日翠绿的连理银杏树叶,如今已悄然换上“金袍”,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地面铺满金黄的落叶,宛如为公园铺上一层柔软的“金毯”。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踏秋,有人漫步在古建群间,感受青砖黛瓦与斑斓秋景的碰撞;有人在银杏树下驻足,举起手机记录叶片飘落的瞬间,将这份秋日浪漫定格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栈道继续前行,两株古银杏尤为惹眼。树干粗壮挺拔,金黄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微风拂过,落叶飘落,铺就一层“金色地毯”。不少游客驻足树下,举起相机拍摄古建与银杏的同框画面。“早就听说晋祠的秋景美,今天一来果然没失望,红墙配银杏,随手拍都是古画质感。”我们同行的毛女士感慨地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寻着公园的路继续行进,看到不远处一株老柏斜斜倚着红墙,树干上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在顶端抽出几枝新绿,枝桠间挂着几缕金黄的银杏叶,像是时光在它身上系了个蝴蝶结。这树有三千年了,西周时便站在这里,看过唐叔虞受封,看过唐太宗起兵,看过宋太宗立碑,如今又看着我们这些游客,在秋光里惊叹人间的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中轴线往里走,水镜台的飞檐翘角挑着几片银杏叶,金人台的铁人像披着一身秋阳,对越坊的彩绘在光影里忽明忽暗。走到献殿时,我忽然停住了脚:这殿竟没有一堵实墙,全是木栅栏拼成的窗棂,秋风吹进来,带着银杏的香,穿过栅栏,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阳光斜斜地照在殿内的石台上,台上摆着几盆秋菊,黄的、白的,与窗外的银杏遥相呼应。我站在殿中央,听着远处难老泉的流水声,看着阳光在栅栏上慢慢移动,忽然觉得时光变慢了,慢得能听见历史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银杏,晋祠的秋日色彩更显层次:翠绿、橙红、嫣红等点缀其间,与水镜台、鱼沼飞梁等古建相映,构成一幅“秋染晋祠”的诗意画卷。近年来,晋祠景区依托自然与文化双重资源,打造四季特色游览体验,秋日银杏赏景已成为晋祠文旅的“金字名片”,吸引更多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三晋文脉的厚重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内可看可赏的古迹和光影实在太多,超出原定两个半小时的计划,仍觉得根本没有看够。我坐在泉边的石阶上,看着泉水里的银杏叶随波逐流,想起自己这两年看过的那些秋。可晋祠的秋,不一样。它不是单一的美,而是把金黄的秋光、碧绿的泉水、红墙的古建、厚重的历史,揉在了一起,像一杯陈年的汾酒,初尝是秋叶秋光的惊艳,再品是历史人文的醇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几片银杏叶,落在我的手背上。叶子很轻,带着阳光的温度,像一只小小的蝴蝶。我把叶子握在手里,暗暗欣喜这次太原赏秋打卡二日行的时段选择:如果早来两周,银杏还是青的;如果晚来十几天,叶子已经凋零。我们竟在最恰当的时刻,遇见了晋祠最美的秋色。人算不如天算,就像人生,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在你以为只是“打卡”的时候,突然撞进你的怀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短两天中,我们行走在这金色的秋日画卷里,仿佛与秋一同起舞,慢慢感受它独有的韵律与温度。秋声,是岁月的低吟,是生活的赞歌;而秋色时代光影,是生命的乐章;他们是撩动心灵深处最温柔、最强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天中,大家伴着秋声登山,披着重阳游园,不仅拾得了满眼的秋光,更捕捉到了属于我们的厚重“秋色”。如今回想起来,仍希望能通过文字,让“美篇”前的您也感受到那份独属于深秋的韵味与情愫。我们这次太原网红“打卡点”拾秋,于我等而言“山河已秋,人生向晚”,是对生命、对岁月、对情感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一份对生活最纯粹的敬畏与恋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