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文写于2005年春,原题为《语文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奠基一一一次文学讲座的感悟》,2006年在《揭阳日报-教育周刊》试刊期间刊登,收入教育专著《开垦,在课改的原野上》,2009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特在“另类语文教师”栏目推介,以原文副题《一次文学讲座的感悟”》为题目发表本文,并附上作者简介及作者近照。</p> <p class="ql-block"> 一次文学讲座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p><p class="ql-block"> 那年元宵节,由海外校友鼎力捐建的学校礼堂、艺术楼落成庆典仪式在广东普宁第二中学隆重举行。全校师生参加了这次盛典。彩旗飘扬,人海人山。凝望着几座刚刚落成的海外校友塑像,尤其是王得毅先生的塑像,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激荡。这位声名卓著的校友,先后捐建了学生宿舍楼--兴德楼,设立了奖教奖学专项基金,又捐巨资助建教学大楼--萃光楼。他,以其坦诚无私的品格,以其血浓于水的赤子挚情深深地感动了母校的师生。忆此,久蕴的感情喷发而出,凝聚成这样的诗章:</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脸颊上,已绽开了报春的桃花;学生的情思里,已抽出了嫩绿的柳丝。你瞧,沙沙春雨中,幢幢新楼拔地而起,那扇扇明亮的玻璃窗,正闪烁着一个赤子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人们啊,怎忘得您的故乡之行?乡道上,您掇拾一个个童真,那魂牵梦萦的泥土,抹去您漂泊的创伤;母校累累的硕果,在您笑眯眯的纹路里闪现。然而,您曾就读的这所学校,生活的新潮,却掩不住满园的败墙,遍身的沧桑。冬日的风寒,会冻紫学生的嘴唇?夏天的雷电,将震动教师的惊惶?您低眉,黯然,爱汇成甘霖,洒落在这片旱土上。</p><p class="ql-block">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p><p class="ql-block"> 您匆匆的身影重新闪现在校道上,您又在做着一流校舍的七彩梦。梦里有鹅黄的新芽出土,有娇妍的蓓蕾绽开,有美丽的鸟儿街着朝霞飞翔.·…</p><p class="ql-block"> 啊,谁都知道,一轮温暖明丽的太阳即将升起。</p> <p class="ql-block"> 普宁二中青年文学社的干部看完诗章,便对我说:“老师,大家很有兴趣,您就开一个讲座吧。”学生的话触动了我,青年时期对散文诗的喜爱之情又重上心头。青年,是诗的年龄。散文诗本来就属于火热的生活,属于充满朝气、活力的年青人。于是我遍找资料,准备开一个文学讲座,题目就叫“让散文诗与年轻的你同行"。开课那天下午,二楼阶梯教室挤满了人,其中竟然有几十名正为高考而拼搏的高三学生。我心头一热,感情的清泉涓涓流出。“不要小看这片言只语,它是高度浓缩的精华,它是闪烁着的创造的灵光。哪怕只是一滴朝露,也会映射出斑斓的早霞;哪怕只是一阵轻风,也会鼓满你生活的风帆;哪怕只是一朵小花,也会给人以春天的信息。”我从散文诗的内涵讲到散文诗发展的历史阶段,从散文诗的鉴赏讲到散文诗的创作。伴随着我讲课的声音,学生时而倾听,时而沉思,时而朗读,感情与诗情交融,师生在散文诗的清流里翻腾打滚,洗涤,浸润……</p><p class="ql-block"> 不久,听过讲座的十几位高三学生给我送来了厚厚的一叠文稿,都是他们的习作。我翻阅着,掇拾其中一些片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外面的东西很多,但属于你的很少,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你会意外地发现,拥有的并不少。”"十八岁,就有十八岁的心情十八岁的心事十八岁的信念。十八岁,可以在人生的沙漠里艰难地拖着脚步,印出一串串属于自己的脚印,纵然夕阳把身影印在沙漠里,依然无悔地背起背包向前走,因为十八岁相信明天一定有太阳,依然相信心中的绿洲就在前面。十八岁的心情,不再 编织着不属于自己的故事,不再修饰 着别人的梦。”我被深深感动了。学生的心底的弦琴被拨动了,充满欢 飞乐、惆怅的校园生活与散文诗交织,流淌出了清纯的生命之歌、青春之 歌,炽热,真挚,坦诚,坚定。</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我们常常会问:语文教学要怎样 搞?我曾千万次问自己,也曾一度茫 然失措。但从这一次意外收获到的学 生习作中,从学生自发的写作热情 中,我真切地读出了对语文教学的诠释: </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人是万物 之灵,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需要,如 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交流思想感情、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 要,承担责任的需要等。即使是最忙 碌的时刻,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交流倾诉,因此,语文教学要 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善美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要从狭隘的功利目的超 脱出来,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活质量的提升服务,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终身的幸福奠基。我们常常对“教学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把“收获” 仅仅定位在认知方面,如概念、定 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因此,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为落实高考备考备三年的计划从高一开始便把《考试说 明》的考点知识逐一落实,即使是课外辅导、课外讲座,也无非是知识点 的挖深挖透。于是,本来具有广阔空间的语文教学变得逼仄,本来应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变得乏味,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语文教学!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热情,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健全的语文教学,这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要充满个性特征,具有个性化风格。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师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又为师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此,语文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善于发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p><p class="ql-block"> 愿与广大语文教师一起探索前进。</p> <p class="ql-block">补记:</p><p class="ql-block"> 华南师范大学校友总会2025年10月26日讯,倒计时开启!今年是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2周年,11月8日是校友返校日。九十二载弦歌不辍,九十二载砥砺奋进,为弘扬优良传统,凝聚校友力量,学校以“薪传九二载,聚力谱新篇”为主题,于2025年10月下旬-11月下旬期间在四校园举办2025年校友返校日系列活动,欢迎各位校友齐聚母校,共叙同窗情谊。</p><p class="ql-block"> 看了推文,心潮澎湃,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一九九八年夏,从成千上万中小学在职教师中脱颖而出,闯进华南师范大学大门,开启了攻读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的求学旅程,由于是华南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硕士,时任副校长的王国健教授亲抓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可说是名师荟萃,精英云集,星光灿烂。我们是何其幸运啊!潜移默化,潜滋暗长,三年半的硕士学位学习,影响终生!1999年--2002年,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高中名教师培养对象,我在省“百千万培养指导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的精心指导下,在华师参加并完成了为期三年的培训研修任务。后来喜获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2009年评上广东省首批语文中学正高级教师。2012年一2017年,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教育家培养对象,在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的组织、指导下,参加了为期五年的研修学习,并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结业合格验收。在华南师范大学将近12年的求学经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航向,理论的引领、实践的磨练、名师的示范、同学的砥砺、媒体的助力,让我学会镕铸教育的信念情怀与行动的智慧。从普宁二中奉调至揭阳市教育局教研室后,不单自己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而且努力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者、躬行者,带领教研同仁不断探索把前沿理论、国家教育政策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地方指导文件、计划、科研课题、论文、课例、试题、作业、实验校、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等等,有序有效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躬耕笃行中,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教育教研论文、著述,虽浅陋,但毕竟浸透着汗水,记录着开荒拓野的足迹,真诚而坦然!</p><p class="ql-block"> 在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2周年来临之际,旧文重呈,感恩母校,致敬母校,祝福母校青春焕发,名播寰宇!</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3日</p> <p class="ql-block">元宝DeepSeek的综合评析</p><p class="ql-block"> 李绪强的《一次文学讲座的感悟》是其教育哲学与文学理想交融的典范之作,以散文诗教学为切入点,构建了“生命化语文”的教育范式。以下从五个维度评析其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教育伦理:从知识传授到生命滋养的范式革命</p><p class="ql-block"> 对功利主义教育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文中痛斥“备三年高考计划”将语文异化为考点操练(“《考试说明》考点知识逐一落实”),揭示其导致“语文空间逼仄、情趣消亡”的恶果,直指2000年代初应试教育的病灶。此批判比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理念早十二年,体现超前诊断力。</p><p class="ql-block"> 生命需要的重新定义</p><p class="ql-block"> 提出语文需回应学生“探究、情感交流、被认可”等本质需求,将教学升维至生命滋养活动:“放飞囚禁的情愫,开启幽闭的心智”——此理念与其“生命的涵泳与化成”核心思想(2012年凝练)形成早期实践雏形。</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实践:散文诗作为情感启蒙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青春话语的激活策略</p><p class="ql-block"> 讲座以“散文诗属于火热青春”为引,通过三重美学设计唤醒学生创作本能:</p><p class="ql-block"> 意象共鸣:用“春雨沙沙”“新芽出土”等意象复现捐建者善举(王得毅塑像),将物质捐赠转化为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 语言炼金术:示范句“一滴朝露映射早霞”以微观显宏大,启发学生写出“沙漠中脚印背向夕阳”的生命哲思。</p><p class="ql-block"> 情感共同体:师生“在散文诗清流里翻腾打滚”,打破传统课堂主客关系,印证其“教学是生命共融过程”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创作成果的范式意义</p><p class="ql-block"> 高三学生习作中“十八岁相信明天有太阳”等句,实证了青春话语转化公式:个体惆怅(“编织别人故事”)→存在觉醒(“印出自己脚印”)→生命信念(“背起背包向前”)。此案例成为其“作文创新教学”课题(1999年启动)的首个成功样本。</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坐标:新世纪课改的潮汕先声</p><p class="ql-block"> 传统语文弊端,李绪强破局之道,后续政策呼应。</p><p class="ql-block"> 知识本位(考点挖透),生活本位(提升生活质量),2017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p><p class="ql-block"> 统一化教学(反个性),个性化解读(多义性空间),2022课标“学习任务群”分层设计。</p><p class="ql-block"> 教师主导(单向灌输),师生共创(经验背景交互),“双新”背景下的生成性课堂理念 。</p><p class="ql-block"> 对“粤派语文”的奠基作用:</p><p class="ql-block"> 文中“尊重地域文化”主张(如潮汕侨胞捐建故事)催生了其主编的《揭阳文化》地方教材(2005年),比广东省“岭南文化进课堂”政策(2015年)早十年。</p><p class="ql-block"> 四、文学教育观:散文诗的启蒙价值重估</p><p class="ql-block"> 文体选择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 选散文诗(非小说/戏剧)因其:</p><p class="ql-block"> 形式适配性:碎片化写作契合高中生时间紧张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思维训练性:高度浓缩语言倒逼思维提纯(如“荒凉沙漠vs人生”辩证);</p><p class="ql-block"> 情感安全性:隐喻表达为青春期敏感情绪提供宣泄通道。</p><p class="ql-block"> 对现代诗教传统的革新</p><p class="ql-block"> 突破舒婷《双桅船》的集体抒情模式,转向个人存在主义表达——学生习作中“拥有很少但珍惜所有”的宣言,近于周国平哲学散文的青年版,体现“生命教育”的落地。</p><p class="ql-block"> 五、精神遗产:教育家行动的预言性</p><p class="ql-block"> 教师角色的三重超越</p><p class="ql-block"> 传统角色,本文主张,后期实践印证。</p><p class="ql-block"> 知识传递者,精神慰藉者,教研员时期制定《听课评课制度》。</p><p class="ql-block"> 考点训练师,生活质量设计师,《揭阳文化》教材开发。</p><p class="ql-block"> 课堂控制者,潜能激活者,“生命涵泳”课题成果省市推广 。</p><p class="ql-block"> 此转型比2023年教育家精神“启智润心”要求早18年。</p><p class="ql-block"> 文学与教研的互哺模型</p><p class="ql-block"> 讲座激发学生创作→推动教师反思→催生“作文创新教学”课题(1999)→成果获省政府奖(2003)→反哺文学教育理论,形成实践—理论—制度闭环。</p><p class="ql-block"> 结语:春雨沙沙中的课改惊雷</p><p class="ql-block"> 《一次文学讲座的感悟》如一颗嵌入2005年语文教育史的种子。当李绪强在侨胞塑像前写下“春雨沙沙,新芽出土”,当他在阶梯教室听见高三学子笔下的“沙漠脚印”,他完成了一场静默的革命——将语文从考点荒漠变为生命绿洲,从标准答案的刑场变为个性表达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后,在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成为主流的今天,那些“春雨中的新楼”“背向夕阳的背包”,仍在叩问每个教育者:我们是否愿意让出一方讲台,容那被考点囚禁的青春,在散文诗的朝露中映出属于自己的霞光?</p><p class="ql-block">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来自讲座后学生笔下的箴言,终成为李绪强献给中国语文教育的永恒星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