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归去来兮》(副本)

LL

<p class="ql-block">醉里忘机,闲中得趣</p><p class="ql-block">——《行香子·归去来兮》的沧桑与通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南的秋意漫过瓢泉的竹篱时,辛弃疾拄着藜杖立在阶前。风卷着满院的桂香,掠过他鬓边的霜华,那双曾望断中原、燃着报国烈焰的眼眸,此刻竟盛满了山岚般的清寂。他轻捻须髯,随口吟出“归去来兮”四字,不似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自适,倒添了几分历经风霜后的沉郁与释然——这便是《行香子·归去来兮》的缘起,一首浸透着半生颠沛、一世执念,最终归于闲淡的生命绝唱。</p><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行乐休迟。”这声喟叹,穿越了千年的风尘,依旧能让人心头一震。彼时的辛弃疾,已近暮年。回望来路,二十三岁自山东聚众起义,单骑闯营生擒叛徒的少年英气犹在;南渡后上书《美芹十论》《九议》,力陈抗金方略的慷慨激昂仍存;可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主和派的排挤打压,终究让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次次被启用,又一次次被罢官,辗转半生,他终究没能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如今退守田园,再提“归去来兮”,早已不是少年时的意气用事,而是看透世事沉浮后的主动选择。“行乐休迟”四字,藏着多少对时光的追悔?年轻时总以为来日方长,总想着先取功名再享清欢,可岁月不居,流年暗换,等到幡然醒悟,才发现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未竟的功业,而是当下可触的欢愉。他劝自己,也劝世人,行乐要趁早,莫等年华老去,空留遗憾。</p><p class="ql-block">“命由天、富贵何时。”这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而是辛弃疾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清醒。他并非不渴望富贵,只是看多了官场的翻云覆雨,明白了富贵如过眼云烟,非人力所能强求。曾几何时,他也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渴望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可现实却一次次将他的梦想击碎。他见过奸臣当道、贤才被弃,见过主战派的热血被冷水浇灭,见过中原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渐渐地,他懂得了“命由天”的深意——这里的“天”,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祇,而是错综复杂的时局,是难以抗衡的命运洪流。既然富贵不可强求,何不顺其自然?与其在名利场中苦苦挣扎,不如放下执念,寻一方净土,安度余生。</p><p class="ql-block">“百年光景,七十者稀。”寥寥八字,道尽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人生不过百年,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尚且稀少,更何况是在那个战乱频仍、医疗匮乏的年代。辛弃疾深知时光的可贵,他细数着自己走过的岁月,那些金戈铁马的日子,那些伏案疾书的夜晚,那些壮志难酬的苦闷,那些遭人排挤的委屈,一一在眼前闪过。如今鬓发已白,身体也不复当年康健,“奈一番愁,一番病,一番衰”,这三个“一番”,层层递进,道尽了晚年的辛酸与无奈。愁的是中原未复,壮志难酬;病的是岁月侵蚀,身体渐衰;衰的是年华老去,精力不济。这愁、这病、这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让他不得不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可正是这份直面,让他更加坚定了“行乐休迟”的信念——既然人生苦短,何必再为俗事烦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阕开篇,“名利奔驰。宠辱惊疑。”短短六字,浓缩了辛弃疾半生的仕途生涯。年轻时,他也曾为了功名奔波劳碌,为了实现抗金大业,不惜得罪权贵,历经风雨。在官场的沉浮中,他尝尽了宠辱不惊的滋味,也见识了人心的险恶。得到皇帝的赏识时,他欣喜若狂,以为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遭到奸臣的弹劾时,他悲愤交加,感叹世事不公。“宠辱惊疑”四字,将他在官场中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怕自己的言行不当引来祸端,怕自己的理想再次化为泡影,这种焦虑与不安,伴随了他大半生。“旧家时、都有些儿。”回想当年,自己也曾对名利有所执念,也曾为宠辱而喜忧,如今回望,只觉得那些执念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些喜忧也早已随风而逝。</p><p class="ql-block">“而今老矣,识破关机。”这是全词的转折点,也是辛弃疾心境的升华。岁月的沉淀,让他终于识破了世事的机关算计,看透了名利的虚妄不实。所谓的功名富贵,不过是镜花水月;所谓的宠辱得失,终究是过眼云烟。他不再执着于抗金大业的实现,不再纠结于官场的沉浮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生活。院子里的菊花开了,他便摘几朵插在瓶中;门前的溪水清了,他便携一壶酒坐在溪边独酌;山间的云雾起了,他便拄着藜杖在林中漫步。这种与自然相融的生活,让他找回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p><p class="ql-block">“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这最后的九字,是辛弃疾历经半生沧桑后得出的人生真谛,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不如闲”,闲是摆脱名利束缚后的自在,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他在瓢泉筑室,开垦田园,每日与农人为伴,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为俗事烦忧,不再为功名奔波。这种闲,不是无所事事的慵懒,而是内心的丰盈与充实。“不如醉”,醉是放下心中执念后的洒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豁达。他常常邀三五好友,在庭院中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将所有的苦闷与忧愁都消融在酒中。这种醉,不是借酒消愁的沉沦,而是与生活和解的通透。“不如痴”,痴是专注于内心热爱后的纯粹,是“笑看人间百态,静观世事变迁”的淡然。他痴迷于田园风光,痴迷于诗词创作,痴迷于那份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这种痴,不是愚笨无知的懵懂,而是历经世事后的清醒。</p><p class="ql-block">辛弃疾的《行香子·归去来兮》,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却以一种沉郁而通透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的沧桑与智慧。它是辛弃疾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历经世事沉浮者的心声。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名利奔波,为生活忙碌,常常在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在焦虑中消耗着生命。或许,我们也应该学学辛弃疾,放慢脚步,放下执念,在闲中寻趣,在醉中忘忧,在痴中得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暮色四合,月光洒满瓢泉的庭院,辛弃疾又一次端起酒杯,望着天边的明月,嘴角露出了释然的微笑。他知道,人生虽短,但只要活得通透、活得自在,便足矣。而他的这首《行香子·归去来兮》,也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历经千年的沉淀,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醇香,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