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 海 心 舟——格律新诗的薪火与远征

聽雨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场名为《韵海心舟——缙云三友诗作朗诵会》的雅集,在2025年春天的重庆沙坪坝悄然绽放,却以其深沉的诗意与鲜明的格律追求,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刻下不容忽视的印记。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感动。愚以为,这不仅是三位诗友的“欢聚”,更是一场关乎诗歌本体回归的庄严仪式,一次格律体新诗薪火相传的精神远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朗诵会以王端诚四言韵语开场,简古的句式与鲜活的现场感相融,瞬间确立了古典与现代交汇的基调。这短短数行,既是邀请,亦是宣言——诗歌的生命,始终系于声韵的流转与情感的共鸣。南庭闲月《致敬诵读者》则进一步点明主题:诗歌从“蝉蜕”般的文字静态,到“清流”般的诵读动态,正完成了其艺术生命的二次绽放。这两首诗作,一古一新,共同为整场活动奠定了理论与美学的双重基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以“格律体新诗”为核心的聚会,竟吸引了传统诗词领域的多位名家倾情参与。卫洪的古风序言,以文言叙当代事,既见功力,更见真情,其“六十年前古渡头”的时空回溯,将三友的诗路历程与巴渝文脉紧密相连。陈志逵与刘军的格律体新诗贺作,则更具象征意义——前者以“青铜镜里春韵不老”隐喻格律的永恒魅力,后者以“面对诗歌的窗口”展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这些跨界之作,生动印证了万龙生所言“诗词是通往格律体新诗的津梁”这一艺术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宏光遗作的意外现身,犹如命运埋下的伏笔,为这场雅集增添了沧桑与传承的厚重色彩。其赠诗不仅完成了从“文青”到“诗翁”的精神接力,更将“缙云三友”的旗帜意义凸显无遗——这不仅是三个人的坚持,更是一代人对于诗歌本体的集体守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太原的诗柬到泸州的遥祝,从上海的声援到网络的唱和,这场朗诵会已然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全国范围内格律体新诗同道者的精神集结。合川诗友的“柔巴依”唱和,以七十年光阴丈量诗心不改;白水的“大写的人字”,则道出了格律背后的人文坚守。这些涟漪般的反响证明,格律体新诗并非孤芳自赏的象牙塔,而是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艺术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韵海心舟》的成功举办,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活动的圆满。它向我们昭示:在自由诗占据主流的时代,格律体新诗依然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形式的规范非但不是束缚,反而是诗意翱翔的轨道。缙云三友及其同道者们,以七十年的不懈实践,证明了汉语诗歌中音韵与格律的现代价值——它不是复古的标签,而是创新的利器;不是形式的空壳,而是情感的容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春天的诗会,恰似一枚精致的青铜镜,既映照出唐诗宋词的千年余韵,也折射出现代汉语的无限可能。当九歌的朗诵声在文化馆回荡,当平仄的韵律再次扣动心弦,我们仿佛看见——那艘名为“韵海心舟”的航船,正载着汉语诗歌最珍贵的基因,驶向新的文学史航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