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教师备课策略》感悟

简兮

<h3>《教学评一体化下教师备课策略》讲座感悟<br>  <br>  听完纪小华老师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备课策略讲座,最大的感受是:备课不是“写教案”的机械流程,而是以“评价”为锚点,重新构建“教—学—评”逻辑的专业思考。这场讲座像给我的备课思路“做了一次系统升级”,从模糊的“经验驱动”转向了清晰的“目标—评价驱动”。</h3> <h3><br> 一、原来我的备课,一直藏着“隐形漏洞”<br> 讲座开篇点出的新教师备课问题,几乎精准戳中了我的日常痛点:备课时总纠结“教材怎么讲”“进度够不够”,却很少想“学生学会了吗”;课堂时间总把控不好,常出现“前松后紧”或“内容讲不完”;课后反思要么写“学生积极性不高”,要么干脆空缺,这些“习以为常”的问题,本质是把“教”和“学”“评”割裂开了——我备的是“我的课”,不是“学生的学习”。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恰恰是把“学生学会”作为起点:先想“如何证明学生学会”(评),再设计“如何让学生学会”(教),最后明确“学生要学会什么”(学)。这种“逆向设计”的思路,彻底推翻了我过去“先写教学步骤、最后补评价环节”的惯性。<br> 二、新课标下的备课,是“重构”而非“调整”<br> 讲座里关于“新课标课堂教学走向”的12个转变,让我最受触动的是“从课时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从关注知识掌握走向概念迁移与真实问题解决”。这意味着备课不能再“一课一备”,而是要以“核心素养”为线索,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逻辑的“学习单元”,甚至要设计真实的情境任务——比如把数学公式的应用,变成“帮社区计算核酸检测点的人员配置”这样的实践问题。<br>  更具体的是“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备课细节:备目标时,要写“学生能独立列出3种XX公式的应用场景(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讲解XX公式的应用”;备评价时,要提前设计“课堂小任务+课后单元作业+阶段性实践展示”的多元方式,甚至要把“评价标准”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学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这种“透明化”的备课,其实是给学生的学习装上了“导航”。<br>  <br>  </h3> <h3>三、备课的终点,是“让学生主动生长”<br>  过去我总担心“讲不完知识点”,讲座里提到的“从关注课堂高效率到关注课堂高价值”点醒了我:课堂的“价值”,从来不是“讲了多少”,而是“学生真正获得了多少”。比如“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备课中嵌入“即时评价”——课堂提问后不只是说“对”或“错”,而是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既诊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也能让其他同学借鉴思路;再比如“分层评价”,基础层学生做“模仿练习”,评价看“准确性”,提升层学生做“创新任务”,评价看“思维深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配的节奏里进步。<br>  现在再看“备课”,它不再是“写一份教案应付检查”,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搭建“目标清晰、过程可评、结果可测”的学习支架。就像纪老师说的:“教学评一体化,最终是让‘教’服务于‘学’,让‘评’推动‘学’。<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