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由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关羽早已以“武圣”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客观的讲,关羽是一步步走向神坛的。除了民间的传说,更多的是历代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对其进行美化的结果。从而使原本一个战功卓著且有性格缺陷的武将,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武圣人。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主要事迹包括白马斩颜良、水淹七军等军事成就,性格骄矜导致败走麦城被杀。而其“武圣”形象,主要是由宗教、皇权及文学共同塑造的。那么这一历史过程又是怎样发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客观的讲,关羽早年历史是稀松带平常的。关羽为东汉末年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早年因杀人亡命涿郡(今河北涿州),后结识刘备、张飞并追随其辗转各地。正史中无“桃园三结义”的明确记载,更多是后世演绎。关羽大刘备一岁,即便有此事,三人也不会是这样排序的。参军后,其主要军事成就,包括白马斩颜良(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期间,关羽单骑冲入袁绍军阵,“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直接解白马之围,被《三国志》明确记载)和水淹七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利用汉水暴涨决堤放水,淹没于禁率领的七支曹军,擒于禁、斩庞德,史载“威震华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关羽作为蜀汉五虎将之一,更是备受关注。然而,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关羽的形象存在着许多差异。首先,关羽的名字不是历史上本来就有的,而是拜刘备所赐。关羽原名长生,后来刘备封他为关云长。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刘备封他时说:“长生久视,长云固志,冠古履今,名重山河,可与共天地长久长存。” 关羽被赐予这个新名字,意在表扬他的美德和忠诚。其次,历史上的关羽并不是小说中所描绘的高大威猛的形象。《三国志》中记载,关羽的身高只有不到五尺,体型健壮,喜欢打猎和骑马。他不仅是一位勇猛善战的武将,也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人。根据《三国志》记载,他喜欢读书写字,并教授军中士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即便历史上关羽的死因,也与小说中不同的。小说中关羽被孙权所杀,但实际上,关羽在被曹操围攻的时候,曹操曾经写信给他表示愿意放他一马,但关羽却拒绝了这个提议,最终被曹操所杀。这种细节的变化表明小说中的关羽形象是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象,经过长期的变化,才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关羽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客观而言,关羽的性格也是存在致命缺陷的。比如傲慢自大。关羽的傲慢是众所周知的。他对同僚和下属往往持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态度,这使得他在团队中的关系并不和谐。例如,他对马超的封赏表示不满,甚至要离开四面险象环生的荆州,去到成都与马超比武,这种行为无疑削弱了团队的凝聚力。比如缺乏容人之量。关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宽容和耐心。他对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往往持有一种轻蔑的态度,这使得他在团队中难以树立威信。同时,他的这种性格也容易导致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就是关羽缺乏战略眼光不足。尽管关羽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但在战略层面,他却显得相对短视。例如,在荆州失守的问题上,关羽未能充分预见到东吴的威胁,导致荆州失守。在外交方面情商也欠佳,孙权派使者为其子求娶关羽之女,他直接辱骂使者,将盟友逼成死敌,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公从一名战败被杀的武将,一步步登上至高无上的神坛,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和成功的“造神运动”。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官方、佛教与道教、民间社会三方合力,历经千年共同塑造的结果。其成神之路,可以清晰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冤魂到厉鬼。关羽死后初期,形象并不光辉。他战败被杀,身首异处,在古代观念中属于“横死”或“凶死”,容易被视为充满怨气的厉鬼。早期荆州一带传说,关羽的魂魄常在玉泉山显灵,发出“还我头来!”的悲鸣。这种形象是典型的冤魂厉鬼,民众出于恐惧而祭祀他,祈求他不要作祟。这是其神格化的最原始起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阶段,被佛教“收编”,成为护法神。这是关羽走向全国性神祇的关键一步,佛教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玉泉山建寺,传说他遇到关羽父子魂魄。关羽被大师佛法点化,皈依佛门,愿为佛寺护法。于是,关羽被正式册封为佛教的伽蓝菩萨(寺庙守护神)。这个传说将关羽从“厉鬼”转变为“正神”,赋予了他合法的宗教地位。随着佛教在全国的传播,关公作为伽蓝护法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几乎在所有汉传佛教寺庙中,他都被供奉在伽蓝殿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阶段:宋代被皇权推崇,成为“义勇”象征。宋朝皇帝,特别是宋徽宗,是关羽成神之路上的重要推手。这与宋朝面临的严峻外部威胁(辽、金、西夏)密切相关。朝廷急需一个忠君爱国、勇武善战的榜样来激励军民,而关羽的“忠”和“勇”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比如宋徽宗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关羽的地位实现了“由公到王”的三级跳。官方祭祀规格不断提高,其形象也从佛教护法转向了国家认可的“义勇”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阶段:元明清时期则登峰造极,成为“武圣”与“关圣帝君”。这一时期是关羽神格化的顶峰,他最终超越了凡人,成为了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甚至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尊的超级神祇。其中,《三国演义》的推动更是功不可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元末明初成书并广泛流传。这部小说将关羽的“忠、义、勇、信”形象艺术化、完美化,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道德楷模。“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故事家喻户晓,使关羽的形象从官方和寺庙,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心里。明神宗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王”到“帝”,关羽的神格达到了帝王级别。“伏魔大帝”的称号更是赋予了他驱邪降妖的无边法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皇帝的终极推崇,是无以复加的。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尤为推崇关羽的“忠义”精神,以巩固其统治。清顺治帝加封关羽为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帝将其谥号改为更显尊贵的 “神勇” ,后改为 “忠义”。咸丰帝时,关羽的封号达到了令人咋舌的长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几乎汇集了所有美好的词汇。清朝官方规定,京师及各地均需修建关帝庙,并享受最高规格的祭祀(与孔子同等的“中祀”)。至此,“武圣”关公的地位彻底稳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阶段:明清及以后,关羽的形象则是三教共尊,万能之神。在官方和宗教的合力推动下,关羽的神职范围被无限扩大,成为了“万能之神”。儒家尊其为“武圣”,是“忠义”精神的化身。佛教尊其为“伽蓝菩萨”,是寺院护法。道教:尊其为“关圣帝君”、“伏魔大帝”,是降妖除魔、掌管命运的天尊。民间各行各业更是都将他奉为保护神,尤其是商人,因其“信义”,尊其为“武财神”。此外,他还被视为祈雨、惩恶、治病、驱邪、科举、诉讼等几乎一切事务的庇护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关公走上神坛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 “需求塑造神祇” 的过程:国家需要他的“忠勇”来维护统治。宗教需要他的声望来吸引信众。民间需要他的“信义”来建立商业规则和道德准则,更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来寄托希望、化解恐惧。最终,历史人物关羽,在官方的政治推崇、宗教的神话建构、以及文学和民间的集体记忆三者长达千年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褪去凡胎,走上了至高无上的神坛,成为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关圣帝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