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与爱晚亭

草原老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月的长沙,细雨如丝,我和几位老同事相约岳麓书院,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这座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的书院,历经千年仍弦歌不绝,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书院,青瓦飞檐、朱门黛墙在雨中更显古朴典雅。书院门前的“岳麓书院”金字牌匾,映照着历史的光辉。我们缓步走过台阶,檐角飞翘,雕梁画栋间仿佛能听见昔日讲学的琅琅书声。书院内,“实事求是”的匾额令人肃然起敬,它不仅是书院的治学精神,也深深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穿过回廊,步入讲堂与藏书楼,古香古意扑面而来。墙上“万世师表”“学达性天”等匾额,诉说着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庭院中,几株古树在雨中愈发苍翠,石碑上“忠”“孝”“节”“廉”四字,昭示着儒家文化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边走边忆,谈笑间仿佛回到青春岁月。书院外,爱晚亭静立山间,枫叶在雨中泛红,杜牧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境跃然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有31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岳麓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而题。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