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一片广阔的内陆地区。它西临里海,东接中国,南邻阿富汗和伊朗,北靠俄罗斯。传统上,中亚包括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片地区被俄罗斯、中国、伊朗和阿富汗等强国环绕,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与文化的交汇之地。历史上,中亚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联通东西方。这里曾孕育过波斯帝国、突厥汗国、蒙古帝国和帖木儿王朝等辉煌的帝国。近代时期,这些国家先后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直至1991年相继独立。</p><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我们随看风景旅游(Global View Tours)访问了中亚五国,第一站是土库曼斯坦。</p> <p class="ql-block">中亚五国地图(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在中亚五国中,最令我们好奇的是被称为“中亚北朝鲜”的土库曼斯坦。这个国家在政治体制、社会控制、信息封锁和经济管理等方面,都与朝鲜有不少相似之处——如集权的统治方式、严格的媒体审查制度,以及高度封闭的经济体系。</p><p class="ql-block">土库曼斯坦对世界各国均不实行免签政策,也不允许个人自由行。前往该国旅游,必须通过持牌的土库曼斯坦旅行社办理邀请函,并由其安排全部行程。</p><p class="ql-block">10月5日凌晨2点,我们乘坐的航班抵达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国际机场。最奇葩的是入境前还要接受核酸检测。检测人员似乎也明白这项程序只是形式,用棉签在鼻孔口轻轻一转,便让我们通过。随后,我们凭国家移民局签发的邀请函,每人缴纳130美元(其中30美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核酸检测收费</span>),顺利获得落地签证,正式入境。</p><p class="ql-block">抵达下榻酒店时,已是凌晨三点半。</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安排十分紧凑:上午参观国家博物馆,游览独立纪念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赏</span>汗血宝马;下午则乘坐四驱越野车前往著名的“地狱之门”。</p><p class="ql-block">凌晨四点多才入睡,刚合上眼不久,八点便起床到餐厅用早餐。透过窗户,第一次看到了阿什哈巴德这座“白色大理石之城”的独特风姿。</p> <p class="ql-block">体育酒店(Sport Hotel)</p><p class="ql-block">是我们下榻的一座5星级酒店,位于阿什哈巴德的奥林匹克村内。奥林匹克村建于2010年至2017年间,是土库曼斯坦为举办中亚运动会及其他国际体育赛事而兴建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它集体育场馆、运动员宿舍及相关基础设施于一体,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酒店大门正对着都塔尔纪念碑(Dutar Monument)。这座宏伟的雕塑以土库曼斯坦的民族乐器——都塔尔为主题。都塔尔是一种两弦拨弦乐器,在中亚地区广为流传,尤以土库曼斯坦最具代表性。纪念碑的建造体现了土库曼人对民族文化与音乐传统的尊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我国,都塔尔也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弹弦乐器,被誉为“维吾尔族乐器之母”。小时候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中那句歌词<span style="font-size:18px;">“琴师回来都塔尔还会再响 当我离开了战友的时候...”不仅感人至深,</span>也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优美的民族乐器--都塔尔。</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土库曼斯坦导游叫Juma,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文名是主玛。在乘巴士去国家博物馆的路上,他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中亚、土库曼斯坦和阿什哈巴德。为什么中亚五个国家的名字都是斯坦结尾?他说斯坦的意思就是“地方”。历史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亚五个斯坦国</span>1991年以前都不是独立的国家,只是五个民族部落。土库曼斯坦就是土库曼人部落的地方。主玛说土库曼斯坦<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都是原来的突厥部落,四个民族都是突厥后裔;</span>只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吉克斯坦是伊朗北部的一个部落,</span>古代波斯人的后裔。 </p> <p class="ql-block">通往国家博物馆的道路都是双向八车道的宽阔柏油大道,沿途矗立着一栋栋洁白的大理石楼房。阿什哈巴德市容整洁、气派非凡,不愧有“白色大理石之城”的美誉。主玛介绍说,在伊斯兰文化中,白色象征着尊贵、纯洁与神圣;而在土库曼文化中,白色更代表好运、纯洁与成功。</p><p class="ql-block">阿什哈巴德之所以成为“白色大理石之城”,始于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决策。他主张以白色大理石建筑取代苏联时期的旧式建筑,用以彰显民族自豪感,并将首都塑造成现代与富裕的象征。毫无疑问,他确实实现了这一构想。</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到了。博物馆前方的国旗广场上矗立着一根高达133米的旗杆。这根旗杆于2008年建成时曾是世界上最高的旗杆。此后,世界最高旗杆的纪录多次被刷新,如今这一桂冠属于2021年埃及竖立的202米高的开罗旗杆。阿什哈巴德旗杆目前排名世界第六,即使在中亚地区,它也不是最高,屈居于塔吉克斯坦165米高的杜尚别旗杆之后。</p> <p class="ql-block">土库曼斯坦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urkmenistan)</p><p class="ql-block">是土库曼斯坦最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整座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色调,带有“迪拜式的奢华”感,但又不失庄重,体现了阿什哈巴德“白色大理石之城”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内,主玛带领我们参观并讲解了四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联合国世界</span>文化遗产展厅,分别是:1999年列入名录的梅尔夫古城遗址;2005年列入的库尼亚-乌尔根奇花剌子模古都遗址;2007年列入的帕提亚帝国新、旧尼萨城堡遗址;以及2023年新列入的戈努尔·德佩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穹顶下高耸的圆形中央大厅,三层展馆将大厅环绕。</p> <p class="ql-block">我们明天下午会去马雷(Mary)访问梅尔夫古城遗址,主玛重点介绍了马雷附近的戈努尔.德佩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戈努尔·德佩(Goňur Depe)是一处可追溯至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古代遗址,位于土库曼斯坦马雷(古梅尔夫)以北约60公里处。这里是一座早期青铜时代的大型聚落遗迹,被认为是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文化(BMAC)的“首都”或核心。</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展柜前,主玛介绍说,在戈努尔·德佩青铜时代墓地中出土了一男一女的头骨。展柜内陈列的两尊男女头像是考古学家根据这些遗骸复原出的古代马尔古什人(Ancient Margushians)面貌。这一发现为研究土库曼斯坦古代人群的外貌特征提供了新的线索。马尔古什人整体面部较高而窄,五官精致,鼻梁高挺。</p> <p class="ql-block">尼萨古城(Old Nisa)</p><p class="ql-block">是帕提亚帝国(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中国史书记载为“安息国”)的第一座都城,位于阿什哈巴德市(巴吉尔村)以西约18公里处。古城在当时被称为米赫里达特基尔特(Mihridatkirt),纪念帕提亚最著名的国王之一--米特里达梯一世(公元前171—138年)。</p> <p class="ql-block">不少团友早我们一天到达阿什哈巴德,他们自费请主玛带他们游览了古尼萨遗址。下图是团友Yi(谊)分享的尼萨遗址照片,非常感谢。</p> <p class="ql-block">古尼萨出土的文物是博物馆展品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顿(</span>rhytons)是一种用于饮酒和祭祀的特殊器皿。它们的形状各异,但最常见的是角形的器皿。角形器皿有两个特征:一个排水孔,以及器皿下部雕刻的末端,形状类似动物或奇异生物的原始形态。</p><p class="ql-block">古尼萨出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二世纪象牙莱顿“半人马与女孩”。</span></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在阿什哈巴德西北部一处住宅区进行地下管线施工时,工人于地下两米多深处发现了三个并排排列的陶制储藏罐(humkhana)。</p><p class="ql-block">这三只“humkhana”高约1米、直径约60厘米,是大型陶制容器,用于储存干粮和植物油。经初步鉴定,其造型与其他已知的帕提亚时期器物完全一致,可追溯至帕提亚时期(约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初)。这一发现表明,该地区曾属于帕提亚帝国的第一座都城——尼萨古城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花剌子模古都乌尔根奇位于土库曼斯坦北部,不在此次行程范围之内。博物馆中陈列着这座古城的模型。</p><p class="ql-block">古花剌子模是土库曼斯坦地区最早形成的国家政体之一,兴起于公元前4世纪。它的出现标志着当地由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并催生了早期文字的雏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土库曼斯坦地区逐渐由母系社会迈向父系社会,城市文明也随之萌芽与兴起。</p> <p class="ql-block">在民族学博物馆区域,我们参观了各部落的刺绣长袍、银饰、婚礼装饰品以及精美的土库曼地毯。主玛介绍说,土库曼斯坦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手工地毯。土库曼传统地毯编织技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下图展示的是国家博物馆内一幅巨大的手工地毯。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地毯收藏于土库曼斯坦地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碑(Independence Monument)</p><p class="ql-block">建于200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土库曼斯坦独立十周年</span>。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独立纪念碑之一。纪念碑占地超过8万平方米,坐落在风景如画的独立公园中央。</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周围矗立着土库曼历史名人、诗人和英雄的雕像,展示民族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方矗立着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尼亚佐夫(Niyazov)的金色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中亚突厥文化中,鹰被视为太阳与天神的使者,象征着智慧、勇敢和高瞻远瞩。尼亚佐夫被奉为“土库曼之父”,是国家象征性人物之一。他金像旁的金鹰寓意国家的守护者,象征领导者的威望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设计灵感源自土库曼斯坦传统帐篷的造型。塔顶是一轮镀金的新月和五颗星,象征着土库曼斯坦五大部落的团结,国家的信仰与民族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碑总高118米,上部塔身91米,设有直径10米的观景台,下方底座高27米。这三个数字各具象征意义:91米代表1991年--土库曼斯坦从苏联独立的年份;10米象征独立的月份10月;27米寓意独立日27日。整体表达了“1991年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这一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下一个行程是前往国立赛马场观赏汗血宝马。途中,巴士经过总统府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坐在窗口边的婉仪无意间拍下了总统府一角。在土库曼斯坦,总统府和军人都是禁止拍照的。等主玛提醒我们那是总统府、不要拍照时,照片已经拍下了。仔细一看,画面中马路中央还有一名正在执勤的军人——真是一次无心之失,却犯了大忌,罪过。</p> <p class="ql-block">到达国立赛马场(State Racetrack)。当驯马师牵出一匹匹汗血宝马时,我们的目光都被深深吸引——它们果然非同凡响。体态修长匀称,身形高大健美;骨骼纤细、肌肉扁平,头颈修长,步伐轻盈而矫健。最令人惊叹的是,它们的毛色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宛如披着一层金纱。</p> <p class="ql-block">“汗血宝马”是阿哈尔捷金马在中国的俗称,据说它在疾驰时背部会渗出似血的红色汗液,因此得名。阿哈尔捷金马(Akhal-Teke)是其学名,源于产地和驯养者名称。“阿哈尔”(Akhal)指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北麓的一片绿洲,“捷金”(Teke)则是当地以驯马闻名的部族。原产于此的阿哈尔捷金马已有三千多年的培育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纯正的马种之一,目前全球存世约6600匹。它被视为土库曼斯坦最尊贵的国宝,也是国家象征,形象出现在国徽之上。</p> <p class="ql-block">主玛告诉我们在土库曼斯坦马被视为最忠诚的伙伴和民族的象征,尤其是阿哈尔捷金马,更是国家的骄傲与荣耀。土库曼人从不宰杀阿哈尔捷金马食用,那被认为是对神圣之物的亵渎。即使在个别地区偶有食用普通马肉的习惯,人们也绝不会动这“国宝级”的良驹。</p><p class="ql-block">主玛说在土库曼人心中,阿哈尔捷金马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家人和伙伴。当地人深信马与人之间有灵性的联系,因此当阿哈尔捷金马离世时,主人通常会像对待亲人一样,为它举行简单而庄重的葬礼,并将其安葬于家园附近,以示纪念与尊重。这种传统体现了土库曼民族对马的深厚情感和千年不变的马文化信仰。</p> <p class="ql-block">出场的几匹马中,这匹栗色马是最活跃的一匹。它放开四蹄绕圈奔跑,不时跃起前蹄直立,皮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神骏非凡。</p> <p class="ql-block">最后出场的这匹马格外引人注目——它是选美冠军。通体黄栗色的皮毛光滑如缎,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又被称为“黄膘马”。白色的尾巴与四蹄为它增添了一抹亮色。它的体态优雅而高贵,当之无愧地被选为最美的阿哈尔捷金马。</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央是我们的导游主玛。</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团友们依次排队骑上汗血宝马,绕场一周,把今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过去我们只在小说中读到过汗血宝马,一直以为是个传说。如今不仅<span style="font-size:18px;">亲眼见到</span>,而且还有人马合一的骑行体验,感觉如在梦中,爽!</p> <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取了我、婉仪、weiwei和准骑汗血宝马的片断。</p>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见到了土库曼斯坦三宝中的汗血宝马和手工地毯。为了满足我们想见全三宝的愿望,一位工作人员牵来了一头阿拉拜犬。它浑身毛发浓密,眼神沉稳,威风凛凛。主玛说,这就是牧羊犬,也是土库曼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阿拉拜犬(Alabai),又叫土库曼獒,是中亚传统牧羊犬,有几百年历史。在土库曼斯坦,它不仅是守护牲畜的勇士,更是国家的象征,被列为三宝中的第三宝。</p> <p class="ql-block">此行全程包餐。在赛马场附近的一家餐厅午餐后,下午2点团友们每3人一组,分乘14辆越野车出发前往地狱之门。weiwei、婉仪和我在同一辆车,脑海里浮现出3年前我们一起自驾游挪威的美好经历。当年6人同车,不知何时再与另外3个伙伴同游?</p> <p class="ql-block">乘车前往“地狱之门”的过程既惊险又难熬。全程271公里,中途只在第161公里处的一家加油站停留休息。这段路虽然不算太颠簸,但司机车速极快,让人心惊胆战。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始终被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司机既不懂英语,也听不懂中文,我们无法交流,只能默默忍受。大约两小时后,终于抵达中途的加油站。</p><p class="ql-block">加油站周围是一片荒凉的沙漠景观。</p> <p class="ql-block">从加油站到“地狱之门”还有110公里,这一段路况极其糟糕,坑洼连绵不绝。本以为司机会减速慢行,没想到他依旧高速行驶,在路上左穿右插,绕过大坑,却让我们一会儿被甩向右,一会儿又被抛向左。虽然大坑避开了,但无数中小坑仍让车身不断颠簸起伏,仿佛腾云驾雾一般。</p><p class="ql-block">我感觉胃在不停翻腾,起初还能勉强忍受,后来实在撑不住。幸好婉仪及时递来几个超市的保鲜袋。我打开一个放到嘴边,只觉一股酸流上涌,胃里的食物全都吐了出来。此时不需多言,司机也明白了,立刻停车,递给我一瓶矿泉水。我下车漱口清理喉咙,顿觉轻松许多。</p><p class="ql-block">重新上路时,司机歉意地看了我一眼,但仍不得不继续高速穿行,因为我们的车已落在队伍后面。我的胃已经空空如也,再怎么颠簸也无所谓了。傍晚六点半左右,我们终于抵达“地狱之门”。</p> <p class="ql-block">Weiwei和婉仪在地狱之门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Door to hell)</p><p class="ql-block">就是我们眼前这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拉库姆沙漠中</span>巨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坑。它的</span>官方名称为达瓦扎天然气坑(Darvaza gas crater)。这个巨坑是1971年苏联地质学家在此钻探天然气时,地面意外塌陷形成的。当时为了避免有毒甲烷气体扩散,他们特意点燃了天然气,期望它能迅速燃烧殆尽。 然而,此火却持续燃烧了50多年。这个直径约70米、深度约30米的炽热洞坑,外观酷似通往冥界的入口,因此得名“地狱之门”。</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的最佳游览时间是日落和夜晚,这是为什么我们在阿什哈巴德午餐后才出发的原因。此刻日照金丘的景观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14位司机在毡包里为我们准备了当地特色晚餐。面对满桌美食,我却兴致寡然。想到回程还要经历与来时相同的颠簸与折腾,虽觉腹中饥饿,也只敢浅尝几口,吃了个半饱。</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夜幕完全笼罩大地,我们再临地狱之门。此时的洞坑深邃通明,炽烈的火光映红夜空,<span style="font-size:18px;">宛如通往地心的门户,</span>令人心生震撼与敬畏,<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副其实的</span>“地狱之门”。</p> <p class="ql-block">大量天然气持续燃烧,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为减少排放并节约资源,土库曼斯坦政府多次讨论关闭“地狱之门”的火焰,并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在周围钻井以收集甲烷,已初见成效。</p><p class="ql-block">在6月初于阿什哈巴德举行的国际油气开发会议上,土库曼斯坦国有能源公司(Turkmengaz)负责人表示:“火势已减少近三倍”。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的“地狱之火”不如以往游客照片中那般壮观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半,我们乘车返程阿什哈巴德。夜色浓黑,路面颠簸,司机们依旧开得生猛,为躲避大坑左冲右突、时而上下路肩。尽管我晚餐时已格外节制,小心应对,仍被从地狱之门到加油站之间这段布满坑洞的道路彻底打垮——胃里的食物最终全进了保鲜袋。</p><p class="ql-block">这一路,不仅人撑不住,车也吃不消。两辆车先后被路肩那层“呲牙咧嘴”的坚硬沥青壳刮破轮胎,前后换了三个轮子,惨不忍睹。我们这辆车的轮胎也受了伤,司机不敢再猛冲猛打,只得不时停车检查。可那时我早已“交枪投降”,这来得太晚的谨慎驾驶,对我已毫无意义。</p><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上午阿什哈巴德城市观光,下午前往马雷州访问梅尔夫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城市观光的第一站,是乘巴士游览阿什哈巴德的“长安街”--阿卡比尔大道(Arçabil Avenue)。这条大道贯穿城市南北,是阿什哈巴德最具代表性的主干道,常用于国庆阅兵、重要庆典和外宾车队通行。大道沿途汇集了政府机关、纪念碑、五星级酒店和气势恢宏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尽显首都的庄严与现代。主玛将它在阿什哈巴德的地位比喻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的长安街。</span></p><p class="ql-block">可惜车窗反光严重,影响了拍摄效果。下面几张是沿途拍得较理想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农业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p> <p class="ql-block">宪法纪念碑(Constitution Monument)高185米,象征着土库曼斯坦宪法颁布之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2年5月18日。</span>塔的四面均饰有五个传统的土库曼地毯图案,代表着土库曼斯坦的五个州(velayats)。</p> <p class="ql-block">中立纪念碑(Monument Of Neutrality)是一座75米高的三脚拱形建筑,当地人称之为“三脚架”。頂部總統雕像隨太陽轉動,象徵國家獨立與中立。</p> <p class="ql-block">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像一本打开的书。</p> <p class="ql-block">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顶上是一个地球模型。</p> <p class="ql-block">阿莱姆中心(Alem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个娛樂中心,顶部的大圆是</span>全球最大的室內摩天輪。</p> <p class="ql-block">中立之家(Home of Neutrality)</p> <p class="ql-block">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佩特山脉(</span>Kopet Dag mountain)<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麓的</span>土库曼斯坦电视塔(Turkmenistan TV Tower)。主玛说山的另一边就是伊朗。</p> <p class="ql-block">巴士在看到电视塔后的十字路口右拐,离开阿卡比尔大道,前往土库曼巴什鲁赫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土库曼巴什鲁赫清真寺(Türkmenbaşy Ruhy Mosque)</p><p class="ql-block">位于阿什哈巴德以西约11公里处的吉普贾克村——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故乡。“土库曼巴什”(Türkmenbaşy)在土库曼语中意为“土库曼人的首领”或“土库曼之父”,是尼亚佐夫的专属称号。“Türkmenbaşy Ruhy Mosque”直译为“土库曼之父精神清真寺”。清真寺由尼亚佐夫倡议修建,于2002年至2004年间建成,并以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属称号</span>命名。建筑群中附设有一座陵墓,是尼亚佐夫生前为自己准备的安息之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尼亚佐夫2006</span>年12月21日因突发心脏病去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12月24日下</span>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土库曼巴什鲁赫清真寺建筑群外观:左为清真寺,右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库曼巴什</span>陵墓。</p> <p class="ql-block">主玛说他们的首任总统是个孤儿,他的父亲在二战中加入苏军,1941年在战斗中牺牲。<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8年10月6日的大地震中,童年的尼亚佐夫失去了母亲和两个兄弟。他</span>本人那天早早起床,出门散步,侥幸逃生。这段经历后来常被尼亚佐夫本人及官方用来塑造他“从孤儿到民族之父”的政治形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土库曼巴什陵墓主厅入口一侧靠近通往墓室的通道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母子雕像,纪念尼亚佐夫在1948年阿什哈巴德大地震中失去的母亲和兄弟。这座雕像象征着土库曼巴什对母亲的永恒怀念,也寄托了他童年失恃的创伤记忆。</p> <p class="ql-block">墓室内不允许拍照。土库曼巴什本人安葬在中央石棺中,周围环绕着三座石棺,分别安葬着他的母亲和两个兄弟。 </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本身是一座单穹顶建筑,周围环绕着4座宣礼塔。宣礼塔高91米,象征着土库曼斯坦获得独立的1991年。</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共有九个拱形入口,墙壁上除传统的《古兰经》经文外,还刻有出自《鲁赫纳玛》(Rukhnama)的语句。《鲁赫纳玛》是土库曼巴什尼亚佐夫本人撰写的关于灵性与道德的著作。由于将个人著作与宗教经典并列,被视为对伊斯兰信仰的不敬,因此这座清真寺在部分穆斯林中引发了争议。</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部有一个巨大的祈祷大厅,厅内有白色立柱和绘有精美天蓝色彩绘的穹顶。清真寺可容纳约10000人。</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周围环绕着众多喷泉,为整座清真寺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优雅。</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大型纪念园区——“人民记忆”纪念综合体(Memorial Complex “People’s Memory”)。园区中央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地面铺设着几何图案的大理石,四周环绕着喷泉、花坛和精心修剪的绿化景观。广场的南、西、北三侧分别矗立着地震纪念碑、二战纪念碑和1879—1881年战争纪念碑。整个园区环境优美,气氛庄严而肃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是10月6日,土库曼斯坦的地震哀悼日。</span>地震纪念碑正是为纪念1948年的今天阿什哈巴德大地震中的遇难者而建。纪念碑主体为一尊巨大的青铜公牛雕像,它以颈部和双角顶起裂开的地球。传说中,地球由一头巨牛驮负,当巨牛挪动四肢或肩膀时,便引发地震。在裂开的地球中,一位即将倒下的母亲双手奋力托起一个金色的婴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二战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英烈而建。纪念碑由五根红色大理石柱环绕“永恒之火”(Eternal Flame)组成。五根大理石柱象征土库曼斯坦的五个州,而中央的永恒之火象征民族的牺牲与荣耀,构成了如花瓣围绕火种的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1879—1881年战争纪念碑(1879–1881 War Memorial)是一座高大的红色大理石拱门,纪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9—1881年间</span>抵抗俄罗斯帝国入侵中英勇牺牲的土库曼人。</p> <p class="ql-block">纪念园区建在一座山丘之上。广场东侧设有一条宽阔的阶梯通向山脚,从这里可以俯瞰周围的美丽景致,视野开阔,景色宜人。</p><p class="ql-block">对面山上的现代化建筑是2013年建成的星辰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星辰</span>酒店(Yyldyz Hotel)是一座五星级酒店,坐落在城市西南的高地上,依傍科佩特山脉。我们在纪念园区广场东侧第一次眺望到它的身影,回程时又从它旁经过。整座酒店高107米,共24层。它外形如同一艘飞船,以流线型设计和玻璃幕墙构成,矗立于高处,成为阿什哈巴德最醒目而高雅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幸福宫》婚礼仪式中心(«Bagt köşgi» toý dabaralary merkezi)</p><p class="ql-block">与星辰酒店位于同一高地上,在它东边几百米处。这座纯白色大理石建筑外形独特,顶层是一座巨大的立方框架结构,每一面都呈现由两个正方形叠合而成的代表突厥民族的八角形图案。框体中央悬挂着一个直径达32米的地球模型,上面标绘着土库曼斯坦的地图。</p><p class="ql-block">幸福宫是几乎在城市各处都能看见的醒目标志。导游主玛介绍说,幸福宫是新人举行婚礼的圣地——楼上设有民政登记处,楼下则是婚宴大厅。</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的路上,巴士在一片白色大理石住宅区间穿行。我们好奇这里的房价,主玛说一套约180平方米的住宅大概要十二三万美元。</p><p class="ql-block">他还谈到当地的一些婚俗:新娘在拍婚纱照时要穿上全部传统服饰,重量可达六十多公斤;婚宴上,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凡是到场的客人都被视为真主安排的宾客,主人必须以最好的食物和礼节款待。</p> <p class="ql-block">11点半我们回到酒店,在9楼中央圆形大厅边的餐厅享用午餐。8月一起同游非洲南部的团友hui告诉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厅的旋转楼梯可以通往顶层观景台。她昨天抵达,已经在那里欣赏过白昼与夜晚的城市风景,美不胜收。</span></p> <p class="ql-block">登上观景台俯瞰,脚下是位于两条主干道交汇处的都塔尔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白色大理石之城风采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奥林匹克村园区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式午餐。</p> <p class="ql-block">除了满桌的美食,还有当地民族歌舞表演,中央大厅成了表演厅。</p> <p class="ql-block">演员们还邀请了团友老万和小裘,一起参加展现当地婚俗的节目,赢得满堂欢天喜地。</p> <p class="ql-block">最后,团友们与演员们一同载歌载舞,现场气氛热烈欢腾,洋溢着节日般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尔夫古城(Ancient Merv)</p><p class="ql-block">位于土库曼斯坦马雷州的绿洲地带,是中亚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这里曾是塞尔柱帝国的都城,被誉为“世界之母”。梅尔夫古城遗址区面积超过 1200公顷,由五座不同时期的城址组成,反映了城市演变的完整脉络。1999年,梅尔夫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日落之前我们到达梅尔夫古城。</p> <p class="ql-block">主玛带我们游览了塞尔柱帝国时期梅尔夫古城的四处遗址:苏丹桑贾尔陵墓、尤素夫·哈马达尼陵墓、阿什哈布陵墓、大基兹卡拉城堡。</p> <p class="ql-block">苏丹桑贾尔陵墓(Soltan Sanjar Mausoleum)</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大塞尔柱帝国最后一位强盛的君主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Sultan Ahmad Sanjar,1086–1157)而建。桑贾尔在位期间,帝国疆域横跨今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及中亚大部分地区,他统治下的梅尔夫曾是帝国的首都之一,被誉为“东方的珍珠”。</p><p class="ql-block">陵墓建于12世纪,原名“达鲁·阿希拉”(Dar al-Akhira,意为“来世之所”),由萨拉赫斯的建筑师穆罕默德·伊本·阿齐兹(Mohammad ibn Aziz)奉苏丹之命设计建造。整座建筑以其宏伟的体量、精准的比例、细腻的装饰与结构的和谐统一,被誉为伊斯兰建筑的瑰宝,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伊斯兰建筑遗迹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梅尔夫古城的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陵墓为方形砖结构,边长约27米,中央穹顶高达约38米,是中亚最早的大型砖砌圆顶建筑之一。穹顶是双层圆顶结构--内层支撑空间,外层突显雄伟外观,体现了塞尔柱时期先进的工程与美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圆顶寓意“苍穹”,方形基座象征“大地”,反映出伊斯兰建筑中“天地合一”的宇宙观。</span>穹顶过渡区域设有两条拱廊带,为陵墓增添了层次感和光影效果。穹顶表面原本覆盖着蓝色瓷砖,如今已裸露在外。</p> <p class="ql-block">陵墓中央的石质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素夫·哈马达尼陵墓(Mausoleum of Yusuf Hamadani)</p><p class="ql-block">位于梅尔夫古城遗址内,是一座围墙环绕的建筑群,重要的伊斯兰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优素福·哈马达尼(Yusuf Hamadani,1048–1140)是苏菲传统中一位卓越的学者、神学家与精神导师。他生于伊朗的哈马丹,自幼聪颖好学,曾远赴巴格达求学,遍访名师,汲取了伊斯兰神秘思想的精髓。晚年,他隐居中亚,将深邃的精神理念融入当地社会,成为该地区苏菲主义早期最具影响力的引路人之一。正是在他的启迪下,纳格什班迪教团得以形成与发展,成为穆斯林世界最广为传承、影响深远的苏菲教团之一。</p> <p class="ql-block">尤素夫·哈马达尼去世后,其墓地在梅尔夫成为苏菲派的重要朝圣中心。到帖木儿王朝晚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梅尔夫在帖木儿后裔的统治下再度繁荣。当地苏菲教团,特别是哈马达尼教系的影响力显著。为表达敬意与宗教虔诚,统治者在陵墓旁修建了一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16世纪建的清真寺,具有典型的帖木儿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的祈祷大厅,设有一座阿勒万(Alwan)。Alwan的功能介于圣龛(shrine)与讲坛(minbar)之间,用于纪念圣人、诵经或举行苏菲仪式。</p> <p class="ql-block">下图的圆形砖塔为宣礼塔(Minaret),高约10至12米。塔身采用逐层收分的圆形砖体结构,顶部设有小型阳台(muezzin gallery),供宣礼员登高呼唤礼拜。与清真寺一样,宣礼塔建于帖木儿王朝晚期,其建筑风格与砖纹装饰呈现出帖木儿—后帖木儿时期(15—16世纪)的典型特征。宣礼塔的建成,使<span style="font-size:18px;">16世纪起这一地区形成了由陵墓、清真寺、宣礼塔和庭院组成的完整宗教建筑群,构成一个相互连结、功能统一的整体。</span></p> <p class="ql-block">尤素夫·哈马达尼陵墓本体位于清真寺北侧的广场上,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建筑。陵墓外观为方形基座+圆顶结构,采用传统伊斯兰砖砌工艺,呈现出早期苏菲派建筑的肃穆风格。</p> <p class="ql-block">内部为主室(埋葬室),设有尤素夫·哈马达尼的衣冠冢(cenotaph)。</p> <p class="ql-block">陵墓周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朝圣者宿舍与辅助房间</span>,供朝圣者临时居住、休息或进行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什哈布陵墓(Askhab Mausoleum)</p><p class="ql-block">安葬着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早期追随者--哈基姆·伊本·阿姆尔·吉法里(Al-Hakim ibn Amr al-Jifari)和布赖达·伊本·侯赛卜·阿斯拉米(Buraida ibn al-Husaib al-Aslami)。据传,他们于公元7世纪将伊斯兰教传播至这一地区。“阿什哈布”一词源自阿拉伯语 ashab,意为“同伴”,指的正是先知的这两位同伴。</p><p class="ql-block">陵墓建筑群由两座主要的穹顶墓室构成,中间以拱形走廊相连,并设有供朝圣者使用的附属空间。现存建筑的主体形制形成于12世纪,后经帖木儿王朝及19世纪多次修缮。作为土库曼斯坦最重要的伊斯兰圣地之一,它与马什哈德的优素福·哈马达尼陵墓及梅尔夫的苏丹·桑贾尔陵墓并称为信徒心中的三大朝圣之所。</p> <p class="ql-block">布赖达·伊本·侯赛卜·阿斯拉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棺和</span>陵墓内部。</p> <p class="ql-block">哈基姆·伊本·阿姆尔·吉法里的石棺和陵墓内部。</p> <p class="ql-block">阿什哈布陵墓座落在围墙环抱之中,它的西侧是梅尔夫古城的核心城址--苏丹卡拉(Sultan Kala)。<span style="font-size:18px;">望向墙外,仍能看到那片古老城墙和建筑遗迹的轮廓。</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古城壮丽的日落。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寂静的废墟之上,断壁残垣仿佛仍在散发着岁月的温度,低声诉说着千年前这片绿洲的繁华、工匠的匠心,以及文明不灭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西边日落,东边月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基兹卡拉(Great Kyz Kala)</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巨大的土坯堡垒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约42米乘37米。主玛介绍说,这里曾是一所女子经学院,旁边的小<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兹</span>卡拉(Little Kyz Kala)则是男子经学院。然而,这种说法与建筑的历史年代并不相符。</p><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表明,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兹</span>卡拉建于公元8至9世纪,属于早期伊斯兰时期的贵族宅邸。经学院(madrasah)作为教授《古兰经》和宗教学问的教育建筑,直到11世纪以后的塞尔柱时期才出现。因此,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兹</span>卡拉的年代远早于经学院制度的形成,建筑中也未发现用于教学、宿舍或祈祷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在土库曼语中,“Kyz Kala”意为“女子城堡”,因此它也常被称作“少女堡”或“女子经学院”。主玛的说法大概就源于这一称呼。然而,这其实只是后人赋予这座神秘遗迹的浪漫传说--这里曾是少女们诵读《古兰经》的经学院。尽管考古学家并未发现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但这样的传说,却为古老的城堡增添了一份温柔而诗意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大基兹卡拉外形宛如堡垒,但它并非军事要塞。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座大型防御性宅邸或城堡式宫邸(fortified residence/castle-like mansion),属于早期伊斯兰时期的贵族建筑。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波纹状的外墙--高耸的垂直脊线既增强了墙体的稳固性,又赋予建筑醒目的装饰效果。厚重的夯土墙与起伏的立面,是这一时期特有的建筑风格,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宏伟的波状城墙(corrugated walls)在整个中亚地区独一无二,使大基兹卡拉成为塞尔柱王朝之前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小基兹卡拉(Little Kyz Kala)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另一座贵族宅邸,或附属建筑,同样具有典型的防御性住宅特征。</p> <p class="ql-block">暮色下,大基兹卡拉静静伫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注视着天边那轮缓缓升起的明月。此情此景,就像一幅壮美的“边关明月图”,让人不禁感叹古城的沧桑与永恒的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大、小基兹卡拉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生动展现了梅尔夫地区早期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成就与社会生活的风貌。伫立在这片静默的夯土遗迹前,仿佛仍能感受到千年前梅尔夫的辉煌与生命的律动。它们以无声的姿态,向我们诉说着古老文明的深邃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入住马雷市中心的Mary Myhmanhanasy酒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Myhmanhanasy土库曼语的意思就是“酒店”。主玛开玩笑地说我们住的是马雷州马雷市的马雷酒店。</span></p><p class="ql-block">明天我们就要离开土库曼斯坦,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团友们欢聚一堂,享用在土库曼斯坦最后的晚餐--当地特色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从马雷前往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大约需要7小时车程,所以在土库曼斯坦的最后一天行程紧凑,无法安排马雷市区游览。我们下榻的酒店位于市中心,早晨起床时透过窗户眺望了一下城市风貌,也算是“云游”了马雷。</p><p class="ql-block">市中心环境美丽,风景宜人。下面的四座建筑都是在酒店附近。</p> <p class="ql-block">左:马雷州灵修中心(mary welayat ruhyyet kosgi);右:马雷图书馆(Mary Library)</p> <p class="ql-block">前:凯米内州立戏剧剧院(Kemine Adyndaky Döwlet Drama Teatry);后左:马雷主清真寺(Main Mosque of Mary)</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马雷酒店(Mary Myhmanhanasy)外观宏伟壮观,也是市中心一景。早上7点半,我们乘巴士离开。</p> <p class="ql-block">七个小时的巴士旅程,原本以为会单调乏味。没想到车长David充分发挥了他多年业余主持、带动气氛的特长,策划了一场美东、美中、美西团友的“歌唱与段子PK赛”。</p><p class="ql-block">蔡大哥第一个登场,一曲《北京颂歌》气势磅礴,他那足以让专业歌唱家都嫉妒的嗓音震撼全场,赢得满堂喝彩。紧接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Jixiu深情献唱《叫我如何不想他》,悠扬动听的歌声</span>再次掀起掌声高潮。在两位高手的带动下,PK正式拉开帷幕。歌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间或穿插着几个幽默段子,原本沉闷的车厢顿时洋溢着欢乐的气氛。</p><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半,巴士到达阿姆河(Amu Darya),边境线快到了。</p> <p class="ql-block">阿姆河(Amu Darya)</p><p class="ql-block">是中亚地区最重要、也是最长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阿富汗东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终汇入咸海。</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阿姆河就是中亚文明的生命之源。它灌溉着广袤的绿洲,滋养了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马尔吉亚纳等古老文明,也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带来了生机与繁荣。这条“中亚的生命之河”,是我们在土库曼斯坦境内看到的最后一个景点。半小时后,巴士抵达土库曼斯坦出入境检查站,我们的土国之行至此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土库曼斯坦,这片沙海之国,人口不过七百余万,却坐拥世界第五的天然气储量。富足的国度,总给人挥金如土的印象。初入阿什哈巴德,这种感觉更是扑面而来——一座以白色大理石筑起的城市,如幻似梦,洁净得近乎不真实。</p><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之城”的辉煌似乎更多是为了展示,而非生活。成排的住宅与新区空旷而安静,街道宽阔得让人心生错觉:这里真的有人居住吗?我们几乎见不到行人,也听不见街头的喧嚣。主玛说,一套180平方米的住房要十二万美元左右,对普通人而言,那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富裕的国家,却未能让财富流向寻常百姓,这份繁华因此更显空洞。阿什哈巴德——洁白的幻影之城,既耀眼,也寂寞。</p><p class="ql-block">离开城市,前往“地狱之门”的途中,车在坑洼的路面上颠簸得让人五脏翻腾。那条沥青路破败不堪,与国家的富有形成强烈反差。我忍不住在心里发问:既然国库丰盈,何以任这条路烂成如此模样?也许是因为地狱之门的火焰已逐渐暗淡,终将有熄灭的一天。既然终将归于沉寂,又何必修葺?</p><p class="ql-block">然而,当夜幕降临,站在熊熊火光前,一切疑问都被那团永不止息的烈焰吞噬。风从荒漠深处吹来,火舌在黑夜中跳跃,如同大地的呼吸,狂野而神秘。</p><p class="ql-block">在阿什哈巴德最让人心动的,是与汗血宝马的相遇。它们通体闪光,筋骨修长,奔跑时鬃毛飞扬,如金色的火焰。主玛让每位团友都能骑上这种传说中的骏马,绕场一周。那一刻,尘沙飞扬,我似乎听见古代骑士驰骋草原的回声。牧羊犬的低吠声从远处传来,给这段经历添了几分粗犷与生气。</p><p class="ql-block">阿什哈巴德展现了土库曼斯坦的今天,而梅尔夫古城,则让我们看见它的昨天。那是一个沉睡在岁月黄沙中的名字--中亚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绿洲城之一。行走在断壁残垣之间,仿佛能听见驼铃、商队与祈祷的低语。那些砖砌的圆顶与拱门,静静诉说着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当夕阳滑落在古城的穹顶后,天边升起一轮明月。残垣映着月光,沙丘如潮,风声仿佛来自千年前的边关。那一刻,我心中泛起淡淡的感伤——原来,历史的光辉与荒凉,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如此并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