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文帝刘恒】</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4日54</p><p class="ql-block">)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陈豨叛乱被镇压,刘恒被封为代王。后跟母亲在封地居住。刘邦逝世后,政权一度被吕太后控制,刘邦的其他儿子纷纷被杀,刘恒因为僻居远方,且谦恭谨慎,时人看其没有竞争皇位的可能,侥幸活了下来。吕太后死后,元老勋臣们平定“诸吕之乱”,把刘恒推上皇位。即位后,刘恒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废除肉刑,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弛山泽之禁;然而刘恒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火烧回中宫;进一步分封诸侯王,加重了西汉“枝强干弱”之势;又恢复夷三族令,迷信鬼神,斥逐贾谊、袁盎等贤臣,宠溺宦官佞臣,放弃盐铁官营与铸币权,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p><p class="ql-block">,导致“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公元前157年6月,刘恒病重,不久病逝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时年46岁。死后庙号太宗,谥号文帝。</p><p class="ql-block"> 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时期合称“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登基为帝】</p><p class="ql-block">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考虑到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评估了诸王和外戚势力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p><p class="ql-block"> 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反而引起了疑心,属臣们也意见不同:代国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为由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而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表明: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卜卦人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卦师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级。</p><p class="ql-block"> 于是,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步步为营,深怕中计,丧命黄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到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宋昌到达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到高陵回报刘恒,于是刘恒行进到达渭桥,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太尉周勃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说:“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太尉周勃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代邸商量,期间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随后刘恒让刘兴居清理宫掖,确保万无一失,才住进了未央宫。选择良辰吉日,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p><p class="ql-block"> 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p><p class="ql-block"> 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p><p class="ql-block"> 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汉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土崩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p> <p class="ql-block">【贾谊的治安策】</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实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构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p><p class="ql-block"> 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p> <p class="ql-block">【宽俭待民】</p><p class="ql-block">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包括黥刑、劓刑和刖刑),通过赦免而减死一等时,采用宫刑作为替代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以作风俭朴、爱惜民力著称。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个露台,但想到要花费百金,就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作罢。此外,他常穿绨衣,并命自己宠爱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帏帐不得绣花纹,给天下人做榜样。自己的陵墓霸陵都用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作为装饰。</p><p class="ql-block"> 文帝身为天子,统治四海,却身穿黑色的粗衣,脚着生皮制成的鞋,用皮带系剑,以莞蒲为席,不治兵器,絮衣无饰,收集上书所用布囊,连缀成官中帷幕,以道德、仁义作为准则。因此全国节俭蔚然成风,教化大兴。</p> <p class="ql-block">【经济举措】</p><p class="ql-block"> ①减免租赋</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当年的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免除了当年全部田租。</p><p class="ql-block"> ②减轻徭役</p><p class="ql-block"> 文帝“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p> <p class="ql-block"> ③放弃铸币权</p><p class="ql-block">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私铸钱币,从而放弃了国家铸币权,实行铸币放任政策,但受到了贾谊等人的反对。贾谊主张垄断铸币权,但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受刘恒宠幸,刘恒想要邓通富贵,赐之铜山,使之铸钱,因而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于是,西汉出现了货币的不统一和铸币权的分散的局面,导致地方诸侯(如七国之乱的发动者吴王刘濞)开采铜山铸钱,进而在经济实力上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资格,极大地威胁了大一统的局面。有观点认为,此举使朝廷处于“抱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之下,火未及燃”的危险境地,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的钱遍布天下,从而发生了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如桑弘羊曾指出:“汉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不反本何为?”</p><p class="ql-block"> 文帝的自由铸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剧了贫富差距。</p><p class="ql-block"> ④放弃盐铁官营</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时期,对盐、铁和铜的经营都采取了更放任的政策,《盐铁论·错币》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商人大贾、豪强地主甚至地方诸侯王往往占有山海,进行采矿铸币、冶铁和煮盐活动,其规模可达到“至千人”。社会风气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即到了汉文帝时的百姓类似于战国时期,大都放弃了农业而从事工商业。</p><p class="ql-block"> ⑤解除山泽禁令</p><p class="ql-block">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发生大旱、蝗灾,刘恒下令诸侯不用入朝进贡,但开放原来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百姓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减省服饰车驾,裁减郎官名额,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允许民间买卖爵位。此举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与盐铁生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⑥标价卖爵,允许罪犯买爵赎罪</p><p class="ql-block">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太子家令晁错向刘恒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于是刘恒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p><p class="ql-block"> 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是郡县也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p><p class="ql-block"> 刘恒让罪犯买爵赎罪的措施,历来褒贬不一,如宋仁宗时期的朝臣认为,此举只能使“富人得赎,而贫者不能免”,并非良策。</p><p class="ql-block"> ⑦允许诸侯国不向朝廷纳贡</p><p class="ql-block">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刘恒下诏,“令诸侯无人贡”,即令诸侯国无需向朝廷纳贡。</p> <p class="ql-block">【军事举措】</p><p class="ql-block"> 文帝在位期间,采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p><p class="ql-block"> 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汉文帝,分析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长短,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刘恒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这个策略。</p><p class="ql-block"> 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了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养和生息,使内地的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这对于加强中原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汉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对汉文帝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p><p class="ql-block">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p><p class="ql-block"> 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p><p class="ql-block">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