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要先从一颗彗星说起。这颗彗星的名字叫3I/ATLA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的ATLAS,是发现这颗彗星的望远镜的名字。过去几个月,3I/ATLAS的热度非常高。为什么?因为它的很多特征,似乎不太符合人类以前所知的彗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这里只能说“似乎不太符合”。因为这个论调出现时,人类对它的观察还很有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它的轨道太巧了。它的飞行路线会异常接近金星、火星和木星,就像故意靠近一样。其次,它看起来太大了,远超此前发现的星际天体。而且它的反射率异常高,像是包裹了一层金属外壳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缺乏铁证的时间段里,一个说法开始大范围流传。这个东西不是彗星,是外星人飞船。而且,是带有恶意的外星人造的飞船。有人说它是来侦察的,有人说它会在11月袭击地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现在,真相已经确定。各大太空望远镜都拍到了更清晰的影像。至于那些“异常”特征,也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咱们在这就不展开说了。总之,用NASA专家的话说,“它看起来像彗星,做彗星的事,几乎在各方面都与我们已知的彗星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情算是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不是这颗彗星本身,而是一个人。在前面那一批“UFO论”的支持者里,有一个人,居然是正儿八经的哈佛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人叫阿维·勒布,而且他还不是一般的哈佛教授,说几个身份你感受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勒布一度是哈佛大学天文系史上任期最长的主任,担任这个职务整整9年。他在职业生涯中发表过800多篇科学论文,在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力。他还担任过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理论与计算研究所所长、哈佛“黑洞计划”创始主任、白宫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国家科学院物理与天文学委员会主席。2012年,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太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坚称,3I/ATLAS是外星文明的飞船,而且是含有恶意的外星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这可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勒维早期研究的是其他天文课题,从2017年开始,陆续把全部重心转向了外星文明研究。至于动机,我们并不清楚。但至少从他的行动上看,这绝对堪称“干一行,爱一行”的表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2017年到2025年,整整8年,几次有星际天体出现,他都站出来说,这可能是外星飞船。每次都被科学界批判。每次都被证明是自然天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会说,这莫非是他老糊涂了?判断失误?并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整件事最离奇的地方就在于,他在公开发言里说“这是外星飞船”的同时,他还在自己的博客里做了大量的分析,而且这些分析的结论居然是,“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自然天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这,是不是觉得更奇怪了?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吗?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些问题,咱们还得从故事的最开始讲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勒布的外星故事起点,可以追溯到2017年10月19日。那天晚上,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个东西,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从太阳系外闯进来的星际天体。他们给它起了个夏威夷语的名字,奥陌陌,意思是“信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陌陌长约400米,是宽度的10倍,像根雪茄。这个长宽比,在太阳系里从没见过。更诡异的是,它离开太阳系时不减速反而加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在盯着它,试图解释这些异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后,2018年,勒布站出来了。他在顶级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通讯》上发表论文,说,奥陌陌可能是外星文明制造的光帆飞船。对奥陌陌的观测实际上构成了人类与外星智慧的第一次接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勒布的世界就崩塌了。同行科学家炸了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体物理学家伊森·西格尔说:“阿维·勒布一度是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但他未能说服同行相信自己的观点,转而迎合公众。”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林托特痛斥这个假说“荒谬至极”。《时代》周刊科学编辑说:“奥陌陌只不过是块石头。在所有可能的情形中,‘奥陌陌’是外星制造的可能性是最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并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新年刚过,看似跌入谷底的勒布居然出书了,书名叫《地外文明:地球之外智慧生命的第一个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10个好莱坞制片人联系他。一时间,勒布所有的日程全都排满了。凌晨1点50分,他在接受《早安英国》的采访;凌晨3点,他在接受深夜节目的采访;未来几周,他还有100个播客采访要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勒布当时还说,假如我的故事拍成电影,我希望布拉德·皮特演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到这步,咱们是不是能看出点端倪了?本来,勒布研究的外星文明,这个领域并不主流。假如按照寻常学者的行事风格,勒布可能很难受到关注,更别提受到资助。但是,他似乎找到了另外一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就在书出版后,几位富豪主动联系了他,其中4人最终捐赠了175万美元。注意这个数字,175万美元。作为对比,NASA的UFO研究团队所需经费不超过10万美元。勒布拿到的私人捐赠,是NASA类似研究经费的17.5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勒布启动了“伽利略项目”。这个项目号称要开发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望远镜网络,持续扫描天空,捕捉任何异常情况,调查不明飞行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他也开始做学术界根本不可能批准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2023年6月,勒布带着一支队伍,跑到太平洋海底,打捞起50个微小的铁球状碎片。这次探险的总预算是160万美元。他说,这是2014年坠落的流星IM1的碎片,材质非常坚硬,其材料强度高于美国宇航局编入目录的所有太空岩石。这可能是“地外科技文明”的“航天器”的残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想想,一个天文学家,跑到太平洋海底,花160万美元打捞“外星飞船残骸”。这种项目,哪个学术委员会会批准?但勒布愣是靠自己的方式,把这笔钱搞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勒布的做法也一直受到争议。但是他自己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今年,第三颗星际天体3I/ATLAS被发现,勒布又站出来了。他甚至在论文里引用了《三体》的“黑暗森林假说”,推测这可能是“带有敌意的外星飞船”,可能在11月袭击地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不出所料,这在学术界又遭到了一轮声讨。但勒布引起的关注,热度要远超3I/ATLAS本身。现在彗星的事已经翻篇了,勒布的言论却依然活跃在社交媒体的推荐流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个学者为了让自己的课题被关注,为了破圈,故意刷存在感吗?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确实。但问题是,破圈是个结果,回到手段,具体怎么破圈?这可能需要你,同时秉承几种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所谓破圈,这个“圈”是怎么形成的?很明显,它是在当事人的日常行为中,自然生成的。你的观点会吸引特定的人,你会为此搜集特定的信息,加入特定的机构,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你的“圈”。这也意味着,假如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你只是在强化现有的“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跨越这个界限?也许需要你尝试一套,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勒布,学术的逻辑要求严谨,要铁证。所以他在博客里说“最可能是自然天体”。传播的逻辑要求故事,要想象空间,所以他对外说“可能是外星飞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套行为,在他身上同时存在,并行不悖。你可以说他在迎合,迎合公众;你也可以说他在整合,整合各方不同的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的一些做法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部分同行认为他“模糊了严谨科学与媒体炒作的界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不评价勒布行为的好坏,我想请你关注的,是这套行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成年人最重要的修炼之一,这就是,成为一个足够复杂的人。“复杂”在这里是个中性词,指的是能够兼容矛盾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观察那些厉害的人,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行事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马斯克。他有一个理想主义的愿景,让人类成为跨星系生命,实现可持续能源。这个愿景听起来很疯狂,很不现实。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SpaceX和特斯拉的商业运营,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商业头脑。你看,他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他同时按照两种逻辑行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卡尔·萨根。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发现了金星的温室效应。但同时,他也是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他创作的《宇宙》系列,获得了普利策奖、艾美奖和雨果奖。有人批评他“不务正业”,但萨根说,在一个技术性的社会里,科学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性因素。科学家有责任介入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讲过《模型思维》的作者斯科特·佩奇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也很适合作为今天的结尾。他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所谓智慧,是针对一件事,能够同时兼容很多不同的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注意,我们今天的讲述,不是在做对错判断,只是想给你呈现这件事的另外一面,也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