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南京的暑气,对于我们这群从湖南浏阳来的青年学员而言,带着一种与家乡迥异的、更为厚重的潮湿。在工程兵学院规律甚至有些刻板的集体节奏里,星期六或星期日的闲暇,便成了我们这些异乡学子眼中堪比珍宝的自由时光。不知是谁先提起的念头——“去雨花台后山看看,听说施工挖土,能捡到好的雨花石!”这个提议,瞬间在所有浏阳同乡的心里点起了一把火。对于我们,雨花石不仅是金陵的名片,更是在这六朝古都里,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带着乡音和泥土气息的寻宝探险。</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五同乡,带着几分雀跃与急切,在那个周末的清晨便出发了。穿过学院大门,仿佛也暂时卸下了军装的束缚,熟悉的浏阳口音在空气中热烈地碰撞着,谈论着家乡的山水,也猜测着雨花台的瑰丽。目的地并非游人如织的纪念塔区,而是绕到了后山。那里,果然是一派施工的景象。几台庞大的挖掘机像沉睡的钢铁巨兽,暂时静默着,它们的履带和巨铲在红褐色的山体上留下了深刻的爪痕。新翻开的泥土松软而湿润,散发着大地深处最原始的气息,坡地被剖开,如同一本被突然打开的天书,向我们展露着它埋藏了千万年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这被机械力量粗暴翻开的新土,却成了我们这群“捡漏者”的天堂。我们不再需要费劲地用小锹小铲去“挖”,而是睁大了眼睛,像寻觅稻穗的麻雀,在这片广阔的、散发着生土味的“新鲜”土地上仔细搜寻。伙伴中不知谁喊了一句:“看,那里有光!”我们便一拥而上,蹲下身,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那一刻,我们不再是未来的军官,而是一群回到了浏阳河边嬉戏的少年,专注、天真,充满了发现的狂喜。</p> <p class="ql-block"> “我捡到一个!”一声带着浓重浏阳腔的欢呼响起。那位学友举起一块鸡蛋大小的石头,在衣角上匆匆擦拭几下,那石头的真面目便显露出来:底色是温润的蛋黄般嫩黄,中间却缠绕着几道殷红如血的丝线,仿佛夕阳下流淌的熔岩,绚丽得让人心惊。这一下,更是激起了大家的兴致。我们分散开来,各自在属于自己的“领地”上低头寻觅。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掠过每一寸泥土,不放过任何一丝异样的光泽或圆润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 我的运气在一个小土坡的边缘降临。指尖触到一块硬物,扒开来,是一枚比银元略小的石头。它其貌不扬,沾满了泥浆。我把它放在随身带的水壶下冲洗,清水流过,奇迹发生了:那石头竟呈现出一种极深邃的、如同秋日天空的宝蓝色,而在蓝色底子上,竟有点点洁白晕染开来,活脱脱一幅“雪落蓝湖”的景象。那白并非呆板的色块,而是有着云雾般的层次感,在晶莹的石质中若隐若现。我把它紧紧攥在手心,那透过皮肤传来的、泥土深处的凉意,瞬间浇灭了夏日的浮躁。</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上午,收获颇丰。我们聚到一起,把各自的“战利品”摊在一张旧报纸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雨花石堆在一起,还带着泥土的痕迹,像一堆不起眼的土疙瘩。但我们都深知它们的价值不在此时。回到学员队,第一件事就是打来一盆清水,将石子一枚枚小心翼翼地放进去。</p> <p class="ql-block"> 清水,才是雨花石真正的“点金石”。当水漫过石身,一切才变得截然不同。那些原本有些干涩、黯淡的石子,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灵魂,一下子“活”了过来。色彩变得饱和、鲜艳、通透,纹理也清晰地舒展开来。我那枚“雪落蓝湖”,在水中更显幽深静谧,那白色的晕染仿佛真的在缓缓流动。伙伴们的那枚“蛋黄熔岩”,红黄对比愈发强烈,灼灼夺目。还有的,纹路构成了奇妙的图案——有的如山峦叠嶂,有的似惊涛拍岸,有的如飞鸟掠空,有的像写意的花草。我们围着脸盆,头碰着头,用家乡话热烈地品评着,争论着哪一块的图案最绝,哪一块的色彩最奇。那一盆清水,因这些石头,变成了一个微缩的、斑斓的艺术世界,映照着我们年轻而兴奋的脸庞。那种美丽,是纯粹的、天赐的,无需雕琢,直击心灵,让我们这些工科生的心,也充满了艺术的神奇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 此后,那盆雨花石成了我们浏阳同乡宿舍里最珍贵的共同财产。课余饭后,总有人会去换一盆清水,让石子们始终保持最惊艳的状态。它们是我们乡谊的结晶,是那段艰苦又单纯的军校岁月里,最柔软、最明亮的一抹色彩。看着它们,我们会想起家乡清澈的浏阳河,也会谈论起金陵厚重的历史,但更多的,是沉浸在由我们亲手从泥土中“请”出的这片美丽所带来的简单快乐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光阴流转,当年的浏阳学友早已星散四海,为家国奉献了各自的年华。那盆雨花石也最终散佚在时光里,但我的书桌上,始终珍藏着那枚“雪落蓝湖”。它静静地躺在一个小小的瓷碟里,旁边时常伴着一盏清茶。</p> <p class="ql-block"> 每当伏案疲惫,或乡愁暗生,我便将它置于掌心摩挲,或注清水于碟中观赏。水的浸润下,那蓝色愈发深邃,那“雪花”依旧莹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机器轰鸣过后寂静下来的雨花台后山,闻到了江南夏日湿热的泥土芬芳,听到了伙伴们用浏阳方言发出的惊喜呼叫,感受到了青春时代那份简单而炽热的欢欣。</p> <p class="ql-block"> 雨花石,历经亿万年地质变迁,水火锻炼,砂石磨砺,方成就其内敛的华章。而我们这群从浏阳山水间走出的青年,在金陵的古都里,同样经历着人生的锤炼与打磨。那一次雨花台后的捡石,捡起的不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同乡情谊,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那清水中的至美,早已超越了石头的本身,它澄澈地倒映着一九八八年的夏天,和夏天里,我们永远年轻的身影和乡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