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探究

拈花一笑

<p class="ql-block">  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是我临时加的“景点”,为充分了解新疆,了解丝绸之路的兴衰,了解“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演变等发展脉络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必须要加上这一课。</p> <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于2022年7月14日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正式开馆,作为新疆首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设有"丝路传奇""建政西域""人文北庭""北庭重生"四个主题展厅。馆内展出陶尊、鸡首壶等530余件文物,系统地呈现了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历史。截至2025年9月,该馆已完成224件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部分精品通过"数字北庭"平台实现数字化展示。如此,我们是踩着鼓点儿来的。</p> <p class="ql-block">  北庭故城,是目前天山北路现存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城市遗址。北庭历史底蕴深厚,汉代时为车师后部王庭金满城,东汉戊校尉耿恭在此屯田驻守。唐代设立庭州、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广大区域。宋代北庭为高昌回鹘的夏都。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机构于此,毁于元末明初的战火之中。</p> <p class="ql-block">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是高昌回鹘的王家佛寺,是天山北麓现存的唯一一处历经唐、宋、元时期的佛寺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北庭和高昌地区回鹘的佛教、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不巧的是这个区域正在修复,我们没能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建筑面10363m。设有4个展厅以及公共服务区域。通过研读北庭文化历史,提取北庭文化精神,总结北庭文化地域特征,使其成为北庭文化传播的窗口、地方文物收藏保护基地、专家学术研究的平台、群众文化休闲旅游的场所,以及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课堂。</p> <p class="ql-block"><b>序言</b></p><p class="ql-block"> 天山之北,有一条大路,那是绿洲丝绸之路;天山之北,有一座大城,那是北庭城。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曾经喧器繁华的一路一城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仅仅留下一些慷慨文字、残垣断壁让我们遐想。</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自成体系、融合广大地域不同人群、接纳创新各方外来因素、文化向外辐射、延续五千年不断裂的伟大文明古国。新疆吉木萨尔县的戊校尉治所——北庭故城就是古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西域安定、丝路繁荣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北庭故城是在隋末唐初可汗浮图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唐代在此设庭州、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宋代曾作为高昌回鹘王国的夏都;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北庭故城现存主要为唐代至高昌回鹘时期(公元7--13世纪)的遗存,遗产区面积约385.15公顷,主要包括北庭故城城址、城址西部的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北庭西大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北庭故城宛如一位历史的老人,虽面目沧桑、身骨嶙峋,但仍然威严硬朗,伫立坚守在绿洲和草原之间的天山廊道上,默默地彰显着她昔日的雄壮与辉煌,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形成的历史,也为世界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贡献文化遗产的智慧和启示。</p><p class="ql-block"> 今天,您将走进她的世界。这一段追古抚今的旅程,您与故城、丝路的古今相遇相知,将会在您的记忆中留下什么呢?我们期待您能在此获得新知,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提升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b>丝路传奇</b></p><p class="ql-block">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5300年前左右,东西方交流的草原之路开风气之先。公元前4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网络成形。公元前138年,西汉张蓦受汉武帝之命,凿空西域,绿洲丝绸之路自此开通;大唐盛世,绿洲丝绸之路繁荣鼎盛;宋元明清,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流,陆上丝路逐渐式微。丝绸之路不只是商业之路,也是求法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思想传播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对话和融合之路。</p><p class="ql-block"> 展开尘封图卷,让我们开启万里丝路寻踪,千年古城探秘之旅,一起去感受一座城池与一套路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耀北庭</b></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数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北庭故城——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最重要的城,也因丝绸之路而再次进入世人视野。</p> <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公元2世纪。在该阶段,汉、罗马、帕提亚、贵霜四大帝国并存,而且都处于国势的上升期,四大帝国积极向外扩张,彼此交界,因而建立了联系,使长途贸易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持续到公元8世纪中叶。在该时期,四大帝国相继崩溃,原来的商贸秩序受到冲击。来自写本学、图像学的证据表明,粟特人对丝绸之路贸易的重建,居功至伟。</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持续到蒙古帝国兴起之前。这时期的丝路贸易,具备小国中转贸易的特点,体现出和前两个阶段截然不同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从交流的性质上看:</p><p class="ql-block"> 汉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常常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更多地附属于军事政治目的;</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比较单纯的商业交往增多;</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又在物资交换的基础上更注重文化方面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说到“丝绸之路”,总不能忘记那个黑眼睛的德国人一—李希霍芬。他首次提出: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中国与印度,存在着一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p><p class="ql-block">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路网,起于长安,除了主路,还有很多分支路线。主脉经中亚国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地区,以罗马为终点,并扩展到欧洲各地。后又东延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丝绸之路还分路到达欧亚草原和南亚。</p><p class="ql-block"> 这个路网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 C之路,把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早期文明发展而来的各种网络联系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在这条路上,奔波着求道弘法的高僧,奉命出使的外交家,风尘仆仆的商人,逐水草而居的游收者......这是一条历久弥新的道路,从汉唐、经明清到今日,国运兴,丝路兴。丝绸之路,记录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友好往来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8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入籍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以及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还有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国(斯里兰卡的古称)、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在长安城中都有相应的寺词。唐太宗设立的十部乐中有四部来自唐朝境内族群,四部来自国外。</p> <p class="ql-block">  安西和北庭,是丝绸之路的盛世华章。全盛之时,两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地区。</p><p class="ql-block"> 全盛时期,北庭都护府管辖着天山以北,阿尔泰山至咸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这是一座辉煌的城池,辉煌,从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跨国申遗成功,北庭故城遗址作为新疆北疆唯一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重新闪耀昔日的无上荣光。</p> <p class="ql-block"><b>草原之路源远流长</b></p><p class="ql-block"> 欧亚草原,是东西方文明初次相遇的孔道。很早就有一条从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到准噶尔盆地,经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丘陵及草原、伏尔加一乌拉尔平原到黑海北岸至欧洲腹地的草原之路,把这一广大农牧地区联系起来。这条路也向南和几大农耕文明中心相连。这条横穿欧亚北方草原的东西孔道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学术界称为“草原之路”。这些马背上的通道为东西方打开地理、民族和文化视界,为“绿洲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b>中国黍的西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3年,</span>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世界范围内迄今年代最早的栽培粟和黍。黍约在公元前第三干纪中期通过新疆传播到中亚,远至欧洲腹地。</p><p class="ql-block"><b>水稻的传播</b></p><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培育了水稻,中国的粳稻移植到印度,催生了籼稻,它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向东北传播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p> <p class="ql-block"><b>吐鲁番洋海墓葬中出土的葡萄藤</b></p><p class="ql-block"> 199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在伊朗哈吉菲卢兹高地发现两个罐子。罐子里曾经存放着古老的红酒。年代约公元前5400-公元前5000年。与两河的哈拉夫同期。在亚美尼亚发现酿造遗址,考古人员在这个酒厂遗址发现了一个用于压榨葡萄的大缸、几个发酵罐、一个酒杯及喝酒用的大碗。碳元素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物品均有6100年的历史。在新疆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人工种植的一段葡萄藤,时代约为公元前300年,这说明吐鲁番地区很早就引进了葡萄栽培方法。</p> <p class="ql-block"><b>中国的小麦辗转来自西亚</b></p><p class="ql-block"> 7000年前,西亚古人培育出小麦。中国的小麦辗转来自西亚。在新疆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罗布泊的小河墓地、青海东部和甘肃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小麦。到了距今3500年前后的商代前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小麦种植显著增加,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b>彩陶西传</b></p><p class="ql-block"> 中国河西地区以马厂过渡类型为代表的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在公元前2千年左右向西影响到新疆,导致新疆彩陶文化的繁盛,并在公元前1千年左右经过天山传播到中亚的雅孜期、楚斯特文化。</p> <p class="ql-block"><b>令人吃惊的DNA分析结果——来自西亚的黄牛和绵羊</b></p><p class="ql-block"> 在黄河中游地区出土的部分黄牛和绵羊的骨骼中时代早至公元前3500年,保存着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和绵羊的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b>冶铜术的传入</b></p><p class="ql-block"> 冶铜术最早发明于西亚地区,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铜刀,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在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小件工具、装饰品等青铜器器。在山西襄汾陶寺大型史前城址中,出土了铜铃、铜环、铜齿轮形器和青铜容器的残片等,其年代为距今4300年至4100年。中国古代的治铜技术很可能是通过南西伯利亚和新疆经蒙古高原或者河西走廊从中亚传入的。</p> <p class="ql-block"><b>驯化马及轮辐式战车的传入</b></p><p class="ql-block"> 马和轮辐式马车都是欧亚草原人群的驯化和发明成果。商代晚期的马和轮辐式马车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而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b>冶铁术</b></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新疆伊犁地区,出土了接近公元前1400年的小件铁器。在甘肃磨沟墓地,发现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人工铁。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迄今年代最早的铁器制造于公元前800年前后的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b>玻璃的传入及仿制</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第二千纪早期,原始玻璃传入中国新疆地区,也叫"费昂斯”。春秋末战国初,西亚玻璃珠饰——“玻璃蜻蜓眼经中亚游牧民族的中介,作为贸易品进口到我国中原地区,其种类为钠钙玻璃。至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外观上与西亚相似,而种类又完全不同(铅钡玻璃)的玻璃珠,而且这种受西亚影响新建立起来的玻璃业很快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生产出玉器(如玉璧)的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b>中国丝绸的发明及西传</b></p><p class="ql-block"> 我国丝绸始于何时尚待研究。在河南和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出土过蚕茧、蚕雕,其年代约在距今6000年前。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4200年的丝绸实物。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丝绸已经通过草原之路西传。公元前1世纪,丝绸已经被运抵古罗马。罗马人称它为“赛里斯”(serice)。"serice"一词,也许就源自“丝”这个中国字,只是在辗转的商旅中,发音有了讹变。起初,罗马人对丝绸产于何地一无所知,还以为是远方世界上的赛尔人(丝国人)制造的。他们只知道比赛尔人远些的地方,还有一个神秘的国家,叫做“西奈”(Chine)。丝绸是中国和西方交流的第一一种商品。</p> <p class="ql-block">  草原之路不但繁盛于张骞之前,在历史时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甚至承担了主要的沟通功能。</p><p class="ql-block"><b>突厥人与草原丝绸之路</b></p><p class="ql-block"> 突厥人联手波斯人灭了嚈哒,突厥人想进一步跟东罗马世界做生意,但是波斯人百般阻挠,不让突厥人做此生意。突厥于公元568年派遣摩尼亚克出使拜占庭帝国,绕道北高加索,开辟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北高加索莫谢瓦亚巴勒卡遗址发现的丝绸正好证明了这条丝绸之路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b>绿洲之路盛千年</b></p><p class="ql-block"> 草原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先导,而绿洲丝路是丝绸之路的主脉。丝路网络遍布于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约10000多公里、南北宽约3000多公里的区域内。这个路网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中华民族就通过这条孔道输出营养,汲取他者文明,一次次焕发出新的活力。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借力殊方的孔道,也是中华文明造福世界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的开通</b></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草原游牧民族匈奴出现,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秦汉时期匈奴兴盛起来,西汉初年发展成为匈奴帝国,控制了整个北方草原。</p><p class="ql-block"> 为了消除匈奴的侵扰,汉武帝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联络西迁中亚的大月氏,凿空西域,从此,官方认可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开通,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代表着汉朝官方开通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文明交流孔道,促成了整个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往。自此以后,东西方交往就在中央政府的经营下持续发展。这个路网突破性地把东西方在帕米尔高原两侧开辟的早期交通贸易网络联系了起来,诸如“青铜之路”“青金石之路“琥珀之路“玉石之路“等。东西方由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b>沿绿洲和高原丝绸之路传播的物产和技术</b></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和丝绸之路开始的西安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中提取的植硅体和生物分子成分显示,早在2100年之前,茶叶就已开始在中国种植,以满足西汉王朝的饮茶习惯。并于公元200年传到中亚,比之前的记录要早几百年。西安和西藏阿里地区茶叶最早的实物证据显示,青藏高原的丝绸之路分支在公元2到3世纪时就已经建立起来。</p><p class="ql-block"> 中国发明的蚕桑丝绸生产技术的西传,对不同地区农耕定居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亚、西亚织造的丝绸又回传到中国,这些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它如纺织、制瓷、铸铁、凿井、弩、历谱(历法)、天象、占卜、书法、术数等技术也沿丝路网络向西传播,不断改变着沿线地区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活动。比如高昌回鹘一直使用唐开元七年的历法,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下半期。</p><p class="ql-block"> 在丝绸之路上,棉花种植及加工、挂毯编织、葡萄、苜蓿、胡桃、石榴、胡麻、胡瓜等作物的种植、七曜历、玻璃加工、金属加工等科学技术自西向东传播,对沿线地区产生影响。</p> <p class="ql-block"><b>祆教与粟特人</b></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的丝路上,最著名的贸易担当者就是粟特人。这些人不仅做粟特本土和中国的生意,也做中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意,还做中国和印度的生意,他们实际上是丝路贸易的主要担当者。</p><p class="ql-block"> 四海为家的粟特人,生在中亚,通过丝路,进入西域,来到内地,为官为商,他们中的一大部分,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粟特人大部分信仰祆教。随着粟特人入华贸易或者入籍定居,祆教也被带入中国。从吐鲁番安乐城废佛塔中出土的《金光明经》题记中得知,早在高昌郡时期(430年)祆教已经传入吐鲁番,并在高昌城东建立了供奉胡天的祆祠。</p> <p class="ql-block"><b>粟特与突厥</b></p><p class="ql-block"> 粟特与突厥的结盟在丝绸之路上存在了数百年,十分活跃。虽然粟特人重丝路商贸厚利,突厥人更在意开疆拓土,两者结盟目的迥异,但结盟以后,粟特商队在丝路上的奔走确实获得了突厥强有力的保护,粟特在广袤的草原上一路移民;同时突厥人在粟特人的引导下创造了文字,营建了城池,铸造了钱币,在文明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b>四面交好的粟特</b></p><p class="ql-block"> 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正是丝绸之路上东西南北的通道,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商业的十字路口。向南是印度,向北是游牧的柔然、突厥,往东到中国,向西就是波斯、罗马。</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粟特何国有一个门楼,东边画中央政府皇帝,北面画突厥可汗,南面画印度国王,东面画拂秣(东罗马)王。</p><p class="ql-block"><b>康国首都的大使厅</b></p><p class="ql-block"> 在昭武九姓之首康国的首都撒马尔罕的大使厅,当地人用四面壁画表现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其中包括唐朝、突厥、印度、高丽和康国本身。</p> <p class="ql-block"><b>信息驿站:粟特人小知识</b></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在古代生活在阿姆可和锡尔河之间的很多绿洲上,一个绿洲就是一个小国家。这些国家来到中国要起一个汉姓,从撒马尔干来的姓康,从布哈拉来的姓安。康、安、米这三姓的,差不多是胡人的后裔,因为中国传统没有这三个姓,特别是姓米,米芾是中国传统画家,他祖上也一定是粟特人。</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做生意,只要有利,再远的地方都要跑来做生意。粟特人贩卖的东西,其中一类就是人口,粟特人是在贩卖黑奴之前的人口贩子。下图是阿斯塔纳墓葬里发现的一个粟特文契约,契约一般两份,汉人拿着一份粟特文的,粟特人拿走那份汉文的。但是这个汉人死了他也怕有人来追他,所以契约都是跟着入葬的,这是完完整整入葬的一份粟特文契约。契约上说,粟特人把一个突厥斯坦生长的女奴卖给叫做高昌的汉人。丝绸之路上买卖奴隶的时候,如果你是买来再专卖的要附着原契,证明你不是坑蒙拐蹁来的。如果没有原契,就必须5个人来担保,证明这个人是你的家生奴,自家奴隶生的后代,叫家生奴,这是唐朝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李白的诗里面,为什么那些站在小毯子上跳舞的胡姬都是小孩子,在文件里面也记录了这些小孩。吐鲁番甚至有一个人家里面窝藏了上百个小孩,而且他们为了卖胡姬,都把她们起成中国最漂亮的女孩名字绿珠、绿叶之类的,一旦卖出去,我们在汉文史料里面就找不到了。所以粟特文的文献留下来,是特别真实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是祆教徒,他们要天葬,尸体都是放在一个塔上,让狗把肉吃掉,把骨头收拾到一个瓮棺里面,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这种瓮棺的面积很小,他们会刻一些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像,所能容纳的空间很小。</p><p class="ql-block"> 从1999年到2005年之间,中国发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墓葬,墓主就是粟特的商队首领。</p><p class="ql-block"> 粟特人进了中亚,尤其进了中国之后,必定受强大的佛教文化影响,所以慢慢的他们就变成了佛教徒。特别是龙门石窟,他们也造像,造的是佛像,不是祆神像。他们转换很快,所以敦煌文献里面,基本上粟特文文献都是佛经,而这些佛经都是从汉文佛典翻译过去的,不是从印度文献或者中亚的语言翻译。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里面列了很多人名,不全是粟特人,但是主要是粟特人,他们是一个香行社(行会,专门卖香的)结社一起到龙门开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b>景教在中国的传播</b></p><p class="ql-block"> 景教于6世纪传入新疆,进而传入内地。吐鲁番高昌城中曾有景教寺院,葡萄沟与大、小桃儿沟之间的西旁遗址至今还残留一座景教院的遗迹。10世纪至14世纪,景教随着回鹘等族群的信仰而兴盛,蒙古的汪古部即信仰景教。北庭故城发现了铜十字架,其下辖的蒲类县城(今奇台唐朝墩遗址)发现了完整的景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b>佛教传入中国及中国化</b></p><p class="ql-block">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两次中国化,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只有今生此世的观念,是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之说,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翻译有关。随着佛经的翻译,汉语的词汇扩大了,文学观念也多样化了,诸如“空“的观念、“境界“的观念,都与佛教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禅宗,是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身像</b></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北庭故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b>海上丝绸瓷茶绢</b></p><p class="ql-block"> 秦汉以前,东南沿海的先民们就使用简单的航海工具,开辟着最早的海上航路。</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拓展八方之交流,在现在广西徐闻、合浦等地发舶远洋、通使互贸。历经两晋隋唐的发展,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明州等国际性大港见证了帆樯鳞集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明代,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帆船时代航海的空前壮举。其足迹远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密切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此后,随着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东西方文明不断交流与碰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渐入尾声,新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开始形成并预示着新的机遇与挑战。</p> <p class="ql-block"><b>海上丝绸之路</b></p><p class="ql-block"> 郑和七下西洋后,明代出现不少关于航海的书籍如《渡海方程》《海道针经》《四海指南》《海航秘诀》《航海全书》等,虽均已亡佚,但内容散见于明人著述中。著作记载了航海定向方法、里程计算、水深测量、海外航线和航行之山形水势,实即“航海指南”。成书于明中后期的《顺风相送》和清康熙末年的《指南正法》,得以留传至今,成为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珍贵文献。</p> <p class="ql-block"><b>“黑石号”沉船</b></p><p class="ql-block"> 公元9世纪上半叶,一艘装载着中国货物的阿拉伯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无畏漂流却不幸沉没,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静静地沉睡了上千年。</p><p class="ql-block"> 1998年,德国的打捞公司在一大片黑色珊瑚礁下,发现了这艘商船,首尔菜导(战船)并命名为“黑石号”。黑石号船体保存基本完整,采用绳索缝合捆扎船体,具有印度或阿拉伯造单桅缝合帆船的持点。装载的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到·济南67000多件,包括长沙密、越窑、邢密、巩县窑等诸多窑口,另有金银器和铜镜等。其中3件完好无损的唐代青花瓷盘成为研究青花瓷起源的最好资料。“黑石号”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可靠证据,并将这一海上航行线路的开通推到了唐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b>明代沉船“南澳一号”</b></p><p class="ql-block"> 南澳1号沉船位于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海里。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装载的瓷器至少有1万件,甚至多达6万件。</p><p class="ql-block"> “南澳I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初步推测”南澳I号”是从福建漳州附近驶向东南亚一带。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南澳岛位于福建漳州到东南亚的航线上,船上装载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平和窑。</p><p class="ql-block"><b>南宋古船“南海一号”</b></p><p class="ql-block">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p><p class="ql-block"> 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b>建政西域</b></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新疆茫茫的戈壁黄沙间,很多古老的城址、烽燧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正是因为中央政府持续对西域施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这里成为了多民族安居乐业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都护府,就是中央政府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随着都护府的设立,大批汉军汉民来到西域,在边疆扎根落户,在这里加入了多民族大家庭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b>都护建制西域安</b></p><p class="ql-block"> 汉初,活跃了一百多年的匈奴称霸漠北,西域因其位置、环境和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地区,西域各政权皆受其奴役。匈奴以漠北草原和西域为后盾,经常南下,侵扰汉王朝。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时机成熟。公元前127年至前119年,西汉3次出击匈奴,经过反复斗争,逐渐从西域驱走匈奴,把西域纳入汉朝的管辖,通过军政、经济建设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b>抗击匈奴创大业</b></p><p class="ql-block"> 匈奴以挛鞮氏为王族,以单于为王称。冒顿单于时期,一统大漠南北,建立起强大的游牧政权,时常侵扰汉朝。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无力反击匈奴,每年只能以大量的货币、丝绸、金银工艺品和粮食等,通过和亲,换取一时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社会安定,西汉王朝的实力达到鼎盛,全面反击匈奴的重任也就历史性地落在了汉武帝肩上。反击之战从最为靠近中原的河南之战(今天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打响。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汉军步步为营,匈奴且战且退。</p> <p class="ql-block"><b>西汉统一西域,设立西域都护</b></p><p class="ql-block"> 西汉王朝先控制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进击西域,由楼兰、鄯善向西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缘分布的绿洲,建设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公元前101年,屯田轮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汉王朝在轮台(今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p> <p class="ql-block"><b>驱除北匈奴</b></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并在东汉政府的支持下稳定了政权,而北匈奴却不断从漠北草原进发,倚靠天山北麓,时时觊觎着已经纳入东汉政府管辖的西域地区。</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73年到公元91年,汉朝先后派出了耿恭、班超、窦固、窦宪等出击北匈奴。公元91年,北匈奴发生内乱;汉朝联合鲜卑、东胡等,终于在阿尔泰山地区大败北匈奴从此,北匈奴西迁,两汉王朝终于解除了在大漠南北活跃三百余年的匈奴人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b>西域都护始统辖</b></p><p class="ql-block"> 为了抗击奴,汉王朝采纳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联络乌孙,大力经营西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轮台(今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央政府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从此,西域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常驻官员,派士卒屯田,设校尉统领保护。</p> <p class="ql-block"><b>郑吉</b></p><p class="ql-block"> 郑吉,是西汉政府任命的第一任西域都护。在任西域都护前,他曾数次出使西域,并组织屯田,其屯田区域由天山南麓逐步向北麓扩展,最终屯田于车师故地、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汉朝在取得车师臣服、匈奴归降的同时,逐步掌握了对丝路中道的控制权。</p><p class="ql-block"><b>屯田</b></p><p class="ql-block"> 屯田,是统一西域的经济基础,是汉朝与匈奴作战的经济来源,解决了西域驻军的后勤补给难题,也是各民族融和的重要方法。经过屯田,各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出土发掘的这一时期文物,既有适合农耕民族使用的陶器、纺轮,又有游牧民族常见的马、羊、骆驼等兽骨。</p> <p class="ql-block"><b>孤胆传奇英雄——耿恭</b></p><p class="ql-block"> 东汉政府的一系列平定西域的举措,引起了北匈奴极大震动。于是,在汉与乌孙结盟之前,公元75年,东汉大军刚刚凯旋京师,北匈奴就联合西域属国进攻孤悬西域的汉军。西域都护陈睦、己校尉关宠先后被攻破,唯有耿恭死守金满、疏勒,奇迹般地坚持到了第二年援军到来。</p><p class="ql-block"><b>奇台县石城子遗址(可能是耿恭最后坚守的疏勒城)及出土汉代板瓦、简瓦、云纹瓦当</b></p><p class="ql-block">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大型房址、壕沟、营房、门道、墩台、回廊、散水、房屋、柱洞等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其中的板瓦、简瓦、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以及陶器均具有典型的汉代工艺风格。遗址构建的军事防御色彩浓厚是一处两汉时期的军事要塞,基本确定为汉代的“疏勒城”。石城子遗址地处天山北麓,是两汉时期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孔道,也是汉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大唐雄风镇西域</b></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路豪杰逐鹿中原,他们都把西域视为故土,从未放弃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权。唐王朝一统天下,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只有在西域建立巩固的军政机构,才能有效地对付突厥与吐蕃,确保河西的安全,从而维护唐朝的稳定与统一。唐朝在西部边疆设置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立“安西四镇”都是为了这一目的。</p> <p class="ql-block"><b>建州立府</b></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曾说:“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如何使西域地区的部族和人民心悦诚服?唐朝采取了两大政策,一是建立府州,用其首领为都督刺史,使人民归心,百姓安居;二是建立军府,移兵屯田,由中央政府管辖,使中原民族与当地部族和睦相处共建家园。</p> <p class="ql-block"><b>建立军府</b></p><p class="ql-block"> 对于周边众多的羁縻府州唐王朝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进行管理统辖,其中又以军政合一的都护府制度为主。唐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始于640年平定高昌之后。都护府制度有力地执行了唐朝的政令,完成了管理西域、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b>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建制</b></p><p class="ql-block">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是唐朝设于西部边疆的最高军政权力机关。大都护的官阶是从二品,其品位在唐代职官中是相当高的,与尚书左右仆射相等,比中书令及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的中央大员的品位还高一级是皇帝亲自任命的高品正员命官。</p><p class="ql-block"> 唐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内派兵4万4千左右,“发调山东丁男为成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干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这些军队”以四年为限”,轮番到安西、北庭戍守。</p> <p class="ql-block"><b>唐朝都护府统治特点</b></p><p class="ql-block"> 1. 在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宗主权下,实行地区或部族自治。唐朝按原部民活动地区或原城邦国划分羁縻府州的行政区域,羁縻府、州、县的都护、都督、刺史大多数由本地或本族首领担任,他们作为唐朝命官要接受唐朝的册封,管理本族内部事务和处理民间的纠纷,并代表唐朝中央政府执行唐朝的民政司法等命令。同时,他们还肩负着保卫唐朝边疆安全的使命。这些官职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并享受中央政府的俸禄。</p><p class="ql-block"> 2. 受封的羁府州官员必须定期向唐朝政府朝贡。659年,“西蕃部落所置府州各给印契,以为征发符信”。由此,确定了各都督府、州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唐朝的统治对西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朝灭亡之后的很长时期内,在西域地区居民心目中仍然只知有唐,把自己称为唐家子,以后的突厥王朝统治者以唐家子汗“为荣。</p> <p class="ql-block"><b>唐代都护府及控制地区</b></p><p class="ql-block">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的都护府计有11个:单于大都护府、安东上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镇北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蒙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保宁都护府、安南中都护府、峰州都护府。其中镇北都护府就是安北都护府,峰州都护府为峰州都督府之误,而保宁都护府在749年设置,很快就罢弃了。实际上,唐代只有单于、安北、北庭、安东、安西、安南6个都护府,负责统领周边羁縻府州的军政大事。都护府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民政、赋役、军事、司法、人事都设置官员专门负责,是相当于内地大都督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p> <p class="ql-block"><b>北庭号令万里疆</b></p><p class="ql-block"> 北庭,处于天山廊道北侧中端,绿洲和草原的交界区域,东通长安,西通碎叶,南达西州,北通回鹘,位居天山北麓的交通枢纽。 </p><p class="ql-block"> 为应对突骑施的兴起和东突厥的西扩,一代女皇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十二月,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景龙二年(708)1北庭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成为单独的军政机构,规模之大,鲜有其匹。</p><p class="ql-block"> 北庭,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便与华夏民族的血脉紧紧相连,它历经桑海沧田,见证了中华民族张扬酣畅的蓬勃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北庭历史简表</b></p><p class="ql-block"> 1、唐朝平定西州时,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向唐臣服,唐于其所据之可汗浮图城设置庭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唐朝发兵讨伐龟兹,阿史那贺鲁“仍从数十骑入朝”,“请为向导”,唐太宗委任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平定龟兹后,封贺鲁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使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贞观二十三年(649)二月,唐设置瑶池都督府,以贺鲁为瑶池都督,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瑶池都督府的辖区大约是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西,额尔齐斯河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2、永徽二年(651)贺鲁叛唐。</p><p class="ql-block"> 3、显庆二年(657) 唐平定贺鲁叛乱。西突厥汗国彻底崩溃,其部落和领地全纳入唐朝版图。平定阿史那贺鲁后,唐在西突厥汗国的故地,全面建立羁縻府州。为适应西突厥原来十姓部落的社会结构又设立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领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领五弩失毕部落。为了有效地管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更好地统领两河流域的中亚诸国,唐在天山以北设置了金山都护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p><p class="ql-block"> 4、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十二月,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p><p class="ql-block"> 5、708年,北庭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从此,安西都护府只统领四镇,管辖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诸部,主要防备吐蕃的侵犯与袭扰。北庭大都护府镇抚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远至中亚两河流域的西突厥十四姓诸部及各蕃国,并防备东突厥西侵入寇,也从西部牵制东突厥,与唐朝北部的军事力量互为犄角,对东突厥形成钳形包围。</p> <p class="ql-block"><b>北庭前曲自金满</b></p><p class="ql-block"> 罗马人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唐北庭的辉煌,同样源于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的耕耘和建设。今天,在吉木萨尔地区,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古代文化遗存,这些残存在山谷、草原上的文化遗存,见证了这一地区曲折发展的早期岁月。</p> <p class="ql-block"><b>山北六国与车师六国</b></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年,东天山北麓出现了山北六国即蒲类、卑陆郁立师、单桓、劫和且弥等,基本受六国中最强大的蒲类所影响。《汉书西域传》称:“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新莽时,包括吐鲁番的车师前部,出现了车师六国,《后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后部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是为车师六国”。车师后部正分布于今天吉木萨尔县,王城金满城,成为吉木萨尔县最早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b>金满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 据学者考证,小西沟上层遗存可能是东汉时期车师六部之一:车师后部的王城,汉朝主管天山北麓最高屯田长官戊校尉的治所一金满城,耿恭抗击匈奴,起初就在此地,后方才转移至疏勒。也有学者认为在北庭故城。</p> <p class="ql-block"><b>唐代北庭城</b></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发现,今天北庭故城的形制是内外两重城,内外城墙均系筑,但在建筑手法上明显不同。外城墙的夯层结构为薄层,与唐代两京的城墙相同,反映了唐代的筑城方法。从今天的遗址看,外城的主体、子城和西延城都属于唐代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b>高昌回鹘重修的北庭城</b></p><p class="ql-block"> 而内城城墙的夯层结构为厚夯层,与当地其他回鹘人的夯筑建筑相同,反映了回鹘时代的建筑特点,但内城北城墙底部仍然为薄夯层。从今天的遗址看,内城、小城和城内的建筑物可能最早还是唐代修筑,回鹘时代大规模重修。而且,这些建筑的规格较高,有可能是回鹘的宫城和皇城。</p> <p class="ql-block"><b>回鹘西迁</b></p><p class="ql-block"> 836—840年,回鹘连遭天灾,国内饥馑,加之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840年回鹘被黠戛斯围攻,从此漠北强部回鹘一分为三,其中一支迁至今天的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西迁北庭的回鹘人为卜古可汗,即怀信可汗所属之氏族(即阿跌),故一般将西迁至北庭的回鹘人视为漠北回鹘的主力;一支西迁至河西走廊,以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为中心建立了政权,史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演变成今天的裕固族;另一支则迁往帕米尔以西,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罗禄、样磨等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p> <p class="ql-block"><b>高昌回鹘</b></p><p class="ql-block"> 仆固俊势力本是安西回鹘庞特勤部的一支,他攻打黠戛斯,夺取北庭,一度收回漠北回鹘的旧都。他以北庭为据点,脱离了庞特勤的政权,南下夺取了原属于安西回鹘的西州等地,建立了高昌王国。他们以西州为中心建立了政权,史称“西州回鹘”;因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故亦称“高昌回鹘”。在仆固俊崛起的初期,北庭应当是西州回鹘的都城。都城迁至高昌城以后,以北庭为夏都。</p> <p class="ql-block"><b>突厥与回纥/回鹘</b></p><p class="ql-block"> 回纥部落受突厥汗国统治,并与突厥政权为敌近200年。744年唐朝灭亡突厥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马上遣使长安请求册封。745年,唐玄宗册封他为可汗。以药罗葛氏族为核心的回纥汗国建立,其疆域大体上相当于今蒙古国。</p><p class="ql-block"> 此后,历代回纥可汗都向唐朝称臣,接受唐朝册封,回纥汗国始终作为唐朝的属国而存在。788年,回纥首领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向唐朝上表请改回纥为回鹘。此后,史书中多以回鹘命名,并沿用至宋代。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译名更多,有畏兀、畏吾儿、委兀儿、卫郭尔等等。</p><p class="ql-block"> 回鹘多次受唐朝调遣,派骑兵帮助唐朝平息国内的安史之乱,并多年与唐朝联合对抗吐蕃。双方的贸易,特别是马绢贸易,也十分活跃。回鹘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发展都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公元744年突厥汗国灭亡而回纥建国以,后,回纥与突厥更是界限分明的两个民族,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公元11世纪。在公元11世纪出版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作者穆罕默德·喀什葛里很明确地自称突,并称回纥(维吾尔)为敌人。例如书中的诗歌写道:</p><p class="ql-block">我们树旗于马上</p><p class="ql-block">去出征回纥人</p><p class="ql-block">我们像飞鸟一样</p><p class="ql-block">飞向贼人和恶狗。</p><p class="ql-block"> 可见,直到公元11世纪,回纥/回鹘与突厥还是被明确地认为是不同族群。</p> <p class="ql-block"><b>木雕贴金龙金 </b></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p><p class="ql-block">吉木隊 征集</p> <p class="ql-block"><b>八思八文</b></p> <p class="ql-block"><b>达鲁花赤、行尚书省、北庭都护府、宣慰司、元帅府</b></p><p class="ql-block"> 924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机派兵攻破浮图城(北庭)。1122年,耶律大石废延禧自立为主,率众西走,驻于北庭,回鹘王臣服之。1206年,成吉思汗西进灭辽。</p><p class="ql-block"> 1209年,高昌回鹘亦都护而术阿而忒的斤率先归顺新崛起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为第五子,使用回鹘文字拼写蒙古语。成吉思汗建立达鲁花赤(地方长官),驻重兵于此。</p><p class="ql-block"> 1251年在此设立行尚书省,掌管西域军事行政事务。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权后,命阿只吉(察合台曾孙)建牙于此,兼管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喇火者(即火州)及哈密等处,以及屯成事。1275年,万户篡公直驻守于此,1280年,元朝取消了畏兀儿断事官,设置北庭都护府,派蒙古人脱脱木儿为首任北庭都护,以加强了抗击海都和都哇叛军的力度,官阶从二品。1285年,立宣尉司,掌管南北疆军政事务。1286年,遣侍卫新兵千人屯田于此,置元帅府。</p> <p class="ql-block"><b>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41号窟</b></p><p class="ql-block"> 此壁画绘4排供养人,每排5身,这是最下面的一排。整幅壁画人物形象逼真,身材匀称。供养人面相丰润,肤色白皙,细眉,高鼻,均留八字胡须,头戴蒙古“笠子”官帽或裹巾,两旁结辫环垂于耳后,额前披一小绺短发,为”焦婆“式。他们身穿红色或绿色窄袖长袍,腰结带,上悬挂马鞭或荷包等物,有的还外套一件右衽短袖下及臂部的披肩”,足蹬蓝、黑、白、红色长筒皮靴,是蒙古统治时期的回鹘官员供养人像。5个人依次排列虔诚地双手合掌执于胸前作供养状。</p> <p class="ql-block"><b>大交流时代</b></p><p class="ql-block">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亚洲大陆的政权格局,再度促成了亚欧大陆洲际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昌盛局面。元代,定赋税,置驿站,发行货币,设染织局,中华文化再次大规模向西传播,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科技带回了中国。</p><p class="ql-block"><b>中统元宝交钞</b></p><p class="ql-block"> 1280年,创立火州交钞提举司,仿照宋朝交子体例,印制纸币”中统元宝交钞”,与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钱并行。在元朝时期访问过中国,谒见了世祖忽必烈。其所著游记中记述了可随时兑换金银的神奇纸币,黄文弼曾在吐鲁番发现了这种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p> <p class="ql-block"><b>北庭文韵</b></p><p class="ql-block"> 西域边陲,驻扎着热血军中男儿,也孕育了壮美的诗篇。醉卧疆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百年来西域粗犷苍劲奇幻绚烂的人文滋养中华文化让每个在“温柔敦厚的儒教中成长的读书人找到了远行理由,也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中最为浪漫奇幻的因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b>丝路行者</b></p><p class="ql-block"> 沿丝绸之路旅行的宗教人士、商人、探险家留下了诸多伟大的游记作品,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杜环的《经行纪》、圆照的《悟空入竺记》、鲁布鲁克的《蒙古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柏朗嘉宾的《柏朗嘉宾蒙古行纪》等,成为当时东西方相互了解的重要信息来源,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北庭地区多元文明提供了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b>悟空</b></p><p class="ql-block"> 悟空(731-812),俗名车奉朝。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一带)人,是有史记载的唐代最后一位去西天求经的佛僧。751年,他随使团经丝路北道出使印度。753年,他在印度患病,无法与使团东归。757年,悟空皈依佛门,并四处周游。789年回到长安,前后历时39年,途经58个国家,并曾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于阗佛僧戒法协作,译完了他从印度带回的《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回到长安后,悟空被封为壮武将军。</p> <p class="ql-block"><b>杜环</b></p><p class="ql-block"> 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751年,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有著作的中国人。《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p> <p class="ql-block"><b>北庭艺韵</b></p><p class="ql-block"> 北庭,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咽喉,也是草原丝绸之路最耀眼的明珠。在古丝绸之路上生活着的古代民族,根据真实的生活和宗教的实践,在北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艺术。</p> <p class="ql-block"><b>北庭高昌回鹘佛寺</b></p><p class="ql-block">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又称西大寺)是回鹘人在北庭地区兴建的一个大型佛教建筑,其在壁画面积、泥塑、和建筑布局等方面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是回鹘佛教建筑的典型佳作。西大寺建筑特征为殿堂式(地面佛寺)与洞窟式(仿石窟)相结合的形式。西大寺佛教建筑建造基本上对称分布,北部正殿,三面的外侧上、下两层均为洞窟,窟内须弥座上设有佛像,壁画精美,内容为本生故事、经变图、供养菩萨,还保存有回鹘文的题记。南面为配殿、僧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b>北庭故城出土莲花纹方砖</b></p><p class="ql-block"> 唐代莲花纹地砖长37厘米、宽37厘米、厚7.5厘米。这块莲花纹地砖是唐代皇家宫殿道和皇家佛教寺院专用铺地砖。莲花纹在唐代佛教植物纹样装饰艺术中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形式,代表”清净”,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纹是典型的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向东传播的植物图案,传播路线为古埃及向东传播至腓尼基、亚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唐代铺地花砖有着严格的规制。现在发现的唐代铺地砖有边长33厘米、35厘米和37厘米几种规格。在这几种铺地花砖中边长37厘米的应该是皇室或皇家最高规格佛寺院才能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b>北庭故城遗址出土“悲田寺”刻字陶器残片</b></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北庭故城考古队在北庭故城子城西南部的10号遗址发现陶盆残片,器底内面刻有“悲田寺”。“悲田”是佛教用语,指以悲悯之心施惠于贫穷的人,则得无量之福为“三福田”之一。</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长安年间,开始在长安、洛阳创办悲田养病坊,并设置悲田使,监督寺院病坊的工作,确立了寺理官督”的悲田管理体制,后来渐及诸道诸州乃至全国。唐朝前期,“悲田院”主要收养病人,发展到唐朝中期,加入了孤儿和乞丐。北庭故城新发现的“悲田寺刻字陶器残片可能和这个历史背景有关系。这既反映了佛教福田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充实与影响,也是中国古代社会追求小康社会与天下大同理想的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刻有“龙兴寺”和“悲田寺”的文物表明边疆和中央在政策上的同步,进而证明了中央王朝对于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p> <p class="ql-block"><b>绘画艺术</b></p><p class="ql-block"> 南亚、西亚、中亚的美术技法与题材随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交流而东传,并与所到之地本土的艺术结合,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北庭地区也受到影响。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山水画技法、线描人物等手法及西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也随着丝路的交流而在此融会贯通通。</p> <p class="ql-block"><b>雕塑艺术</b></p><p class="ql-block"> 北庭佛教雕塑艺术既继承了西域各地的佛教造像技法,也从中原佛教造像艺术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雕塑艺术。</p><p class="ql-block"><b>交脚菩萨</b></p><p class="ql-block"> 佛的坐式,有七种之说,交脚属于倚坐的特殊一式。在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中,交脚坐只是一种生活中的坐式:二十世纪对西域地区的考古和发掘所出土和发现的佛教造像中,佛最常见的坐式之一就是交脚坐。克孜尔干佛洞壁画中,交脚倚坐的佛占绝大多数:闻法众菩萨除极少作别的坐式外,均为交脚坐。</p> <p class="ql-block"><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穿越北庭故城历史的旅程就要结束了,您感悟北庭故城历史的辉煌与沧桑也许才刚刚开始。北庭故城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边疆历史重要性再强调也不过分。她是汉代以来,特别是唐代,中原王朝在西域开疆拓土、安定草原、巩固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不断提升文明边缘地区人群生活、通过丝绸之路造福世界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北庭故城是一座有生命力的历史丰碑!她以千年的身躯证明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愿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能世代从这一丰碑汲取历史经验、文化自信、精神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定、团结、繁荣的中国,实现中国梦而砥砺前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的愿景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2025.9.10 拍摄于新疆吉木萨尔</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sqyv4" target="_blank">江布拉克的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277a4v" target="_blank">夜游哈密阿勒屯古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1b8s7g" target="_blank">正在消失的艾丁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3u0lpp" target="_blank">金秋九月的巴里坤湖</a></p>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