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法可法

吴越的小圃花开

风雨欲来,大厦将倾,1645年的扬州飘摇在风雨之中,<br> 豫亲王多铎亲率清军直逼江南,刀锋所指,所向披靡,明军守军望风而降。军纪松懈,朝纲腐朽,硕大的明王朝在清军的一撞之下土崩瓦解。<br> 清军进至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随即兵临城下。时任扬州督师的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召集各镇将领集中守卫扬州。几天过去了,竟无音讯,不见援兵到达。史可法心里明白,守卫扬州,只有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br> 情况的确糟透了,甚至到了令人绝望的程度。史可法所节制的刘良佐和高杰部先后率部不战而降。扬州城内守军人少,建制混乱,各部将士对战降各有打算,城内的高岐风、李栖风等人甚至打算除去史可法响应清军。史可法于无奈之下言道:“此吾死所也,公等何为,如欲富贵,请各自便。”担心强行阻扰生出内变。总兵李棲凤和监军高歧凤带着本部人马,出城投清军而去,如此一来,城里的守卫就显得更为薄弱。<br> 战事出现了难得的平静,面对扬州城的高墙,清军在等待攻城大炮的运抵。豫亲王多铎也没有闲着,五次派人送信给史可法,但史可法当众将信投入了护城河。<br> 5月13日,扬州保卫战正式打响,19日晚,多铎指挥重炮集中轰击城西北角,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20日扬州城破,刘肇基、马应魁、庄子固等部属先后战死,史可法自刎不成被属下救走,在离城途中被清军俘虏,面对多铎的诱降,他一身正气,拒绝降清,慨然就义。<br> 然而,扬州的悲剧才刚刚开始。由于扬州是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为杀一儆百,多铎下令对扬州进行屠城,在持续数日的烧杀抢掠中,先后有八十万人遇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br><br> 史可法殉难了,成为抗清的英雄备受敬仰。值得一提的是多铎也为史可法的气节所感动,让人在已经破落不堪的扬州城内建祠,祭奠史可法的在天之灵,并优恤其家眷,以示异数。乾隆帝于1776年正月追谥史可法“忠正”。<br> 历史常常富有戏剧性,史可法这个受到当年斗争双方尊重的历史人物,却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有从家书诀别来批评史可法悲观的,更有人认为扬州的屠城是史可法不愿投降所造成的,是史可法为了个人的成名,而牺牲全城百姓的性命。<br> 看了有关史可法生平的书籍,有助于理解其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看待史可法的所为,无疑有助于我们端正对一些历史和思想问题的看法。<br> 我们不应低估史可法的判断力,以史公的见识和所处职位,他不可能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和自身处境,更明白战与降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况且史可法当时并非明朝政权的中流砥柱,无权决定国家大事,他面临的最后选择是对大势已去的明王朝,是否为君主尽忠。尽管也有过思想斗争,但正统的思想,使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殉道者。<br> 抉择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与家人的诀别,数封家书,展现的是英雄的儿女情长,是真正的人性展示。面对死亡并选择死亡,不会有损于英雄形象,而是使之更丰满和崇高。<br> 几百年过去了,无意去评论在集结军队方面的努力够不够,也无意谈论对默许李棲凤和高歧凤军队的投敌问题上是否处置得当,在我的感受中,史可法面对的最大现实就是无奈,无奈地看着天崩地陷,无奈地看着部属的背叛,还有无奈地选择死亡。<br> 尽管民族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之间永远存在着分歧,但史可法并不孤立,也正因为有这么一批志同道合者,以史可法这点军力才能苦苦地支撑上七天。<br> 历史没有道理可言,史可法面对被俘后的生死抉择,初衷不改,从容就义。而扬州的百姓却没有选择的机会,对面屠城,他们付出的代价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