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古风悲伤大气</font></b></h1> <b>三天的旅行就要返回了,我们看了浏阳烟花,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参观了胡耀邦故居,总感觉还差点什么:</b><div><b><br></b></div><div><b> 感谢生麦子的临时调整,将我们带到了浏阳城;</b></div><div><b><br></b></div><div><b> 新中国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从清朝末期的变法,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的仁人志士牺牲在了通往美好明天的道路上。我们如今享受着良好的生活,绝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流血的人,只有铭记英雄,国家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b></div><div><b><br></b></div><div><b> 我们抓紧时间,来到浏阳革命烈士纪念园;</b></div> <b> 寻找烈士印迹,探访烈士功勋,接受精神熏陶;</b> <b> 紧接我们来到圭斋路口的谭嗣同故居;</b><div><b><br></b></div><div><b> 故居可概括为“三深五宽三两院一亭”,它属于坚硬的山顶结构,两边都是绿色的小瓷砖,中堂和后堂都有亭子。</b></div> <b>在故居旁边的广场上有曹春生教授创作的谭嗣同铜像;</b><div><b> <br></b><div><b> 铜像高2.2米,重250公斤。谭嗣同的双腿坚实有力地站在大地上,神情坚毅,突显了这位勇士大义凛然的革命概。</b><br></div></div> <div> <b>谭嗣同,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近代人物。</b></div><div><b> </b></div><div><b> 他为人所知,多是源于他为戊戌变法而殉难一事,还有他那首名为《狱中题壁》的千古名作。</b></div><div><b> </b></div><div><b> 大家在此列队合影;</b></div> <b>原先看了有关资料,也许你会发觉真实的他并不是历史课本中那样一个只有一张“烈士脸谱”的英雄人物。</b><div><b><br></b></div><div><b> 他更像是一位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人物,浪漫,悲观,热烈,深情,磊落无瑕,动人心魄。</b></div> <b> 这是谭嗣同“铁粉”张维欣:用20多载芳华与偶像心灵对话;</b> <b> 这座在浏阳市城区北正南路101号的庭院式民居建筑,始建于明朝末年,原为周姓祠宇,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曾任浏阳县吏)买下作为私第并加以改造,这就是谭嗣同故居。</b> <b> 在谭嗣同去世将满127周年的今天,门口挂着由赵朴初题写的“谭嗣同故居”的标识牌,</b><br> <b>当这里还被叫作“浏阳会馆”时,穿长袍的谭嗣同就在这个院落里踱步、练剑或者弹琴,也曾在这里静待死亡到来;</b><div><b><br></b></div><div><b> 谭嗣同(1865—1898年),长沙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所著《仁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被誉为“19世纪末中国的《人权宣言》”。</b></div> <b> 谭嗣同故居,可以用“深三进,广五间,三栋二院一亭”来概括它的整体面貌。</b> <b> 它属硬山顶结构,上铺小青瓦,两边设置风火山墙,中堂、后堂有过亭,“大夫第”的工艺之精美,主要体现在木雕上,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雀替,均有雕饰图案,且线条流畅。</b> <b> 正厅屏门,也是雕刻技术的杰作。每扇屏门上面部分采用双面雕刻的手法镂空而成,而且通风采光适合湖南潮湿的气候。</b> <b>来到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的房间;</b><div><br></div><div> <b>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的职务。(清朝的九位封疆大吏,代表着清朝地方最大官员,是执掌了一到三个省份的军权、政权大臣。湖广总督掌管湖北和湖南)</b><br><div><b><br></b></div><div><b> 这里一个问题来了:身为高职的谭继洵为什么在得知儿子被捕后,却没有想办法去营救?</b></div></div> <b>谭继洵没有为谭嗣同求情,可谭嗣毕竟是他的儿子,谭嗣同死时,已经是75岁高龄的谭继洵,也能想到他这个白发人会送黑发人,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份苦楚,谁又能理解呢?<br><br></b><div><b> 为人父的谭继洵在悲痛之中亲自为儿子题写了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br><br></b></div><div><b> 而谭继洵每天痛苦万分,对于自己儿子的死久久不能释怀,在1901年,谭继洵便在湖南老家忧惧而卒。</b></div> <b>这里就是谭嗣同的房间了。谭嗣同把这间房自题为“莽苍苍斋”。</b><div><b> 莽苍苍斋原有一副谭嗣同亲手写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来上联改为“视而梦梦,天胡此醉”,下联改为“于是处处,人亦有言”。</b></div> <b> 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是在这里写成的。</b> <b>十八岁时,他作了一首词,选用了《望海潮》的词牌,并在旁边附题为“自题小照”:<br><br>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br><br>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b> <b> 想象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问自己“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是能让人会心而笑的。</b><div><b><br></b></div><div><b> 而结句更妙——这独吟独坐、任性任侠的人是我么?</b><div><b><br></b></div><div><b>让大家仔细看看先。</b></div></div> <b> 他爱好古琴,位列湘籍名琴家之列,他曾亲自把自己院中被雷劈倒的梧桐树斫成“崩霆”“残雷”二琴。<br><br> 他擅唱昆曲,无论是南方的苏昆还是北方的北昆,他都非常擅长。</b><div><b> 有资料回忆,他曾在自己家中办过一个“音乐派对”,弹琴颂章,那天的场景琴瑟和鸣,华妙绝伦。</b></div> <b>站在这里,看着中间画像, 想象他心向光明因而无惧黑暗,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黑暗,于是,他首先死在了黑暗之中。</b><div><b><br></b></div><div><b> 站在这里,有句话不能忆得太久,忆久了易落泪,</b><div><b><br></b></div><div><b>“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b><div><b><br></b></div><div><b> 小我虽亡,大我犹存,生与死是一对需要相互来成全的概念,都是向理念的一种献身,正是因为有了生,死才显得更有价值。</b></div><div><b><br></b></div><div><b> 他自己也曾在《仁学》中表达过生与灭平等之观念,所以才有了去留肝胆,皆为昆仑的荡气回肠。</b><br></div></div></div> <b>他通晓物理、数学、天文,甚至于医学、地理亦有所建树,作为现在建筑系的学生,在对建筑进行调研测绘之时,运用的现代测量方法仍然与谭先生在其金陵测量学会章程中所提出的测量方法完全吻合。<br><br> 他就是这样一人:一个可以把心肝脾胃肾原理讲清楚的人,一个可以抱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看完并作图的人,一个能够通过俄罗斯铁路分析中国铁路规划的人,一个把电光原理解释清楚并做了实地调研的人,一个极力佐证地球是圆的的人,一个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印花税的人,一个热情如火而又温柔善良如水的人,一个上马驰骋边塞,下马提笔为诗的人,一个一百年前的人。</b> <b>100多年前,谭嗣同从这里走出时,是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中国。<br><br> 他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主张,是维新派中最激进的一位。 </b><div><b><br></b></div><div><b> 后来,他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为了理想,他毅然离开了自己富裕舒适的家。期间,他帮助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推动好多领域呈现出新的面貌。 </b></div> <b>“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首诗名叫《潼关》,意境壮美、开阔。</b><div><b><br></b></div><div><b> 能写出这种诗歌的作者,肯定是个不平凡的人。</b></div><div><b><br></b></div><div><b> 不错,它的作者是谭嗣同,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有名的革命志士,长期献身于革命,他做事风格十分豪迈、爽朗。</b><br></div> <b> 特别值得敬佩的是,面对牺牲的结局,他不但不害怕,而且主动迎了上去。他明明有机会可以逃跑,但他却不跑。</b><div><b><br></b></div><div><b> 他说:“每个国家的变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有流血和牺牲的,而我们国家还没有经历过这一阶段,如果血液能将人们心中的迷茫和大臣间的隔阂洗刷干净,那么我愿意做那个流血之人,只要我们国家可以兴盛,可以发展,我一个人的牺牲是值得的,我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b></div> <b>谭嗣同曾奔走于全国各省,行程8万余里。在这期间,谭嗣同洞悉民情、结交义士,视野逐渐开阔,这份游学经历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养分。</b><div><b><br></b></div><div><b> 1895年8月,回浏的谭嗣同与欧阳中鹄共组浏阳算学社; </b></div><div><b><br></b></div><div><b> 1897年,谭嗣同、唐才常、欧阳中鹄等人借奎文阁兴办起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新算学馆”。谭嗣同创立浏阳算学社,<br></b></div> <b>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b><div><b> 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自己担任了分教习,</b></div><div><b><br></b></div><div><b> 正是有了这一批人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欣欣向荣的人才复兴。</b></div> <b>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b> <b>然而,变法失败了。</b><div><b><br></b></div><div><b> 谭嗣同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守旧的封建顽固势力杀害了,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b></div> <b>1889年9月29日,“戊戌政变”爆发,多名维新派被抓。</b><div><b><br></b></div><div><b> 事实上维新派很早就得知了,朝廷要对自己下手,很多人已经撤离,但是有六人觉得,各国变法无有不牺牲者,如果要流血,那就从自己开始,于是他们选择了直面清朝的屠刀,这六人也被后世称之为戊戌六君子。</b></div> <b> 公元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决心变法维新。召见康有为,电召梁启超、谭嗣同赴京。</b><div><b><br></b></div><div><b> 慈禧太后闻讯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拱卫畿辅。</b></div> <div> <b> 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b></div><div><b><br></b></div><div><b> 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b></div> <b>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b><div><b><br></b></div><div><b> 特别值得敬佩的是,面对牺牲的结局,他不但不害怕,而且主动迎了上去。他明明有机会可以逃跑,但他却不跑。</b></div><div><b><br></b></div><div><b> 他说:“每个国家的变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要有流血和牺牲的,而我们国家还没有经历过这一阶段,如果血液能将人们心中的迷茫和大臣间的隔阂洗刷干净,那么我愿意做那个流血之人,只要我们国家可以兴盛,可以发展,我一个人的牺牲是值得的,我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b></div> <b>谭嗣同故居抒怀;</b><div><b><br></b></div><div><b>这首诗是游客在其故居贵宾留言簿上写的留言。<br><br> 蛟龙不畏山海崩,猛虎更喜落天风。<br><br>既为男儿何惧死,涂肝啼血济苍生。<br><br>面对追杀他拒绝外逃。后被捕从容就义,时年仅33岁。</b></div> <b> 他在菜市口的法场上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b><div><b><br></b></div><div><b> 慈禧发动政变后,搜捕维新志士,国内外友人曾设法营救,劝其逃往国外,谭嗣同坚辞说:“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请自嗣同始!”决心以身殉法,唤醒国人;</b></div> <b>在六君子之中,谭祠同的名气是最大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下场也是最为凄惨的,慈禧太后下令使用钝刀对他进行斩首。</b><div><b><br></b></div><div><b> 斩首本来就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而在封建时代,斩首还有不同的做法,对于一般的犯人就用快刀,快速结束他们的痛苦,对于一些重大的犯人就会使用钝刀,让他们在惨烈的痛苦中死去。</b></div> <b>根据《谭嗣同就义目击记》所记载,谭嗣同在这样的刑罚上,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气,刽子手每一刀斩到他身上,都让他痛苦无比,但他仍坚持一言不发。</b> <b> 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b><div><b><br></b></div><div><b>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b></div><div><b><br></b></div><div><b>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b></div> <b>想象他那大义凛然的样子,参观的我们被深深地触动了,这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实在是太伟大了。</b><div><b><br></b></div><div><b> 大家站在故居雕窗前,不由得又记起他写在狱中墙壁上的两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是何等的豪气,何等的壮烈!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现在太稀缺了。</b><br></div> <b>参观到这里,老街坊提议,每人念一句谭嗣同名言,作为参观留声;</b> <b>老陶,85岁,年纪最长者唸到:</b><div><b><br></b></div><div><b>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b></div> <b>此次领队一笑而过唸到:</b><div><b><br></b></div><div><b>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b><br></div> <b>队员美好生活唸到:</b><div><b><br></b></div><div><b>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b></div> <b>队员富贵兔唸到:</b><div><b><br></b></div><div><b>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b></div> <b>队员葛兰唸到:</b><div><b><br></b></div><div><b>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b></div> <b>队员紫丁香唸到:</b><div><b><br></b></div><div><b> 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b></div> <b>队员布衣暖唸到:</b><div><b><br></b></div><div><b>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b></div> <b>大家就要离开了,老街坊领颂唸到:</b><div><b><br></b></div><div><b>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b></div> <b> 粉丝有级别。1989年出生的山西女孩张维欣,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她把自己定位为最高级:“骨灰级”。但她再怎么努力,也牵不到偶像的衣角。<br><br> 她的偶像叫谭嗣同,存在于历史书上。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 33岁的谭嗣同“横刀向天笑”,为戊戌变法慷慨赴死。<br><br> 时间不是问题。124年的距离,张维欣已用20多载芳华一步步走近,为谭嗣同设计故居广场、整理文集、出版年谱、担任纪录片的撰稿人,并决计用一辈子的时光走进谭嗣同有趣而不朽的灵魂。</b><div><b><br></b></div><div><b> 张维欣说:“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一群人的欢喜。离世120余年的谭嗣同,因为我们这些粉丝,真的‘复生’了。”</b></div> <b>“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首诗名叫《潼关》,意境壮美、开阔。能写出这种诗歌的作者,肯定是个不平凡的人。</b><div><b><br></b></div><div><b> 不错,它的作者是谭嗣同,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有名的革命志士,长期献身于革命,他做事风格十分豪迈、爽朗。</b><div><b><br></b></div><div><b> 这次浏阳谭嗣同故居之行,怀着对作者那种爱国、不畏艰险精神的敬仰,---我们专门去找寻、参观了他的故居。</b></div></div>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