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晴,2~18℃。</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俩今年赏秋的第七站,也是藏在秋日里的小喜欢必选项——清华大学校园秋色。</p> <p class="ql-block">从2019年秋天开始,我和老伴几乎每年都要来清华大学校园逛一逛。</p><p class="ql-block">疫情防控期间,禁止游人进入校园,我俩就多次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游览,这种把对清华校园的情愫寄托于艺术馆的“折中式亲近”,既是对过往记忆的追寻,也是对清华校园文化的执念。去年儿子进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上学后,我俩便成为了这里的四季常客。</p> <p class="ql-block">今天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p><p class="ql-block">清晨蓝宝石般的湛蓝天空,没有一丝杂质。临近中午十分云絮横空,天空飘起了片状白云,为蓝天增添了几分俏皮与灵动。午后的阳光不骄不躁,洒在身上,暖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心随云影阔,尘念一时消”,这样的好天气确实非常适合出门赏秋。</p> <p class="ql-block"> 秋锁清华门</p><p class="ql-block"> 高天澄净瓦青青,黄叶斜簪映画屏。</p><p class="ql-block"> 莫道秋光无觅处,西门一框尽诗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华园西门框出的秋意,在湛蓝天空背景的映衬下顺间便酿成了诗。</span></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清华学堂,经西南联大时期淬炼,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工业人才培育核心,积淀下深厚爱国与实干底色。</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学校迈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覆盖12大学科门类,秉持“行胜于言”校风,聚焦国家战略与学术前沿,成长为服务国家、享誉世界的一流学府。</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从西校门游客预约通道进入校区,租了辆小黄车直奔二校门,开启了今年清华园的赏秋之旅。</p><p class="ql-block">二校门是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1909年,位于校园清华路东西主干道的中段,为巴洛克风格,其基本构图脱胎于古罗马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清华路的东西两侧是数百米长的银杏和梧桐树大道。11月的第一天,秋色浸染,路两侧的银杏树已经褪去了翠绿,换上了“金衣”。</p><p class="ql-block">二校门在金黄璀璨的银杏秋叶映衬下显得更庄重典雅,充满了秋日和历史的韵味,成就了清华校园不容辜负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公休日进入校园和二校门周围游览的人特别多,清华路上忠于职守的保安师傅维护着道路畅通和游览秩序。</p> <p class="ql-block">二校门门楣上的“清华园”三字,出自叶赫那拉·那桐之手。</p><p class="ql-block">那桐是清末重臣,曾任户部、外务部尚书等职,1911年清华学堂建校前夕,他应时任监督(校长)周诒春之请题写此三字,字体浑厚端庄,如今成为二校门的标志性元素。</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区按照目前功能划分,大致可分为东校区、中校区和西校区。</p><p class="ql-block">二校门位于西校区。走进二校门,中央大草坪周边分布着清华学堂、大礼堂、西阶教室、高等研究院以及日晷等众多文物级别的老建筑,是旅游观光的重点区域。</p> <p class="ql-block"><b>清华大礼堂:</b></p><p class="ql-block">大礼堂是清华园“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之一,位于中央大草坪正北端。1917年动工、1921年落成,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关于其仿制对象,目前有两种常见说法,一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礼堂 ,另一种是弗吉尼亚大学的穹窿大厅(Rotunda) 。</p><p class="ql-block">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混合的古典柱廊式建筑,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门前立着四根汉白玉爱奥尼克式石柱,是清华园的标志建筑之一。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是校园集会、学术报告核心场地,见证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b>清华学堂:</b></p><p class="ql-block">清华学堂早期为教学与办公场所,曾是国学研究院所在地,如今兼具历史纪念、学术交流与少量教学功能。</p><p class="ql-block">——历史核心:1909年动工,1911年落成,是清华建校初期的核心教学楼,最初作为“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留美预备学校)的主体建筑,见证了清华从留美预备校到现代大学的转型,被誉为“清华园的基石”。</p><p class="ql-block">——建筑亮点: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采用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红墙、灰瓦、尖顶钟楼是标志性元素;立面对称规整,窗拱、壁柱细节精致,内部保留早期教室格局与木质楼梯,兼具古典庄重与实用功能,2001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阶教室:</p><p class="ql-block">清华西阶教室是1952年为解决教学刚需而生,本是设计使用5年的临时建筑,却凭实用价值沿用了55年,2007年经建筑大师关肇邺院士设计重建焕新。</p><p class="ql-block">新建筑藏着的巧思:双坡屋顶复刻老建筑记忆,拱廊、花墙与拱形窗呼应周边古典风格,地下1层+地上2层的结构既扩容又不违和,尤其是东立面在大面积玻璃幕墙,前方立起一片独立的高拱,与周边建筑中的拱元素相匹配,突出了核心区的拱券元素,成为清华园“老记忆+新设计”的鲜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b>昔日的清华大学招生办:</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建成时间约为1910—1912年,属清华建校初期(留美预备学校阶段)的配套行政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b>清华西体育馆:</b></p><p class="ql-block">它是清华大学体育精神与百余年辉煌的见证,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十个大字,是清华大学第11任校长蒋南翔先生提出的口号,奠定了清华体育精神底色和“体智并重”的教育理念,滋养了多代清华人的运动基因,今天成为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精神的源头载体。</p><p class="ql-block"> 这座体育馆曾是“五四”集会、保护进步师生等校史事件发生地,毛泽东曾在此游泳,是清华园学术之外清华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见证地。</p> <p class="ql-block">无体育,不清华!</p><p class="ql-block">——既强调了体魄与意志的锤炼,也彰显着“文武兼备、德才兼修”的育人理念。</p> <p class="ql-block"><b>新清华学堂:</b></p><p class="ql-block">大型综合性文化学术活动场地。</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8日,新清华学堂正式启用,举行了中国爱乐乐团专场音乐会。</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由三座建筑构成的现代建筑群,包括新清华学堂大剧院、蒙民伟音乐厅和校史馆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在清华园赏秋,绝然不能丢了爬墙虎这种特色植物。</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老建筑上多爬墙虎,既因藤蔓能适配老墙肌理、增添古朴韵味,又能契合校园历史氛围,遮阳隔热;秋天叶片经霜变红变黄,色彩层次分明,与红砖青瓦的老建筑相映成趣,成了清华校园赏秋中的一道独特景致。</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园里分布着许多雕塑作品,循着秋光漫步,在斑斓的秋色背景下品读这些作品,会让人产生一种像在时光隧道里对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秋的动与雕塑的静,秋的斑斓与雕塑的质朴,在此刻完美交融。这些雕塑不再是孤立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与秋景共生的存在——秋色让雕塑的精神内核愈发鲜活,雕塑的坚定又为秋的绚烂添了份沉稳底气。</p> <p class="ql-block">《幸福之环》,宫田亮平(日本)。</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目前没有公开资料明确阐述其寓意,但宫田亮平先生擅长以金属雕塑展现灵动的姿态,其作品常蕴含积极的情感。结合其其他作品如海豚雕像《翔》所传达的“和平与希望”的寓意 ,推测《幸福之环》可能通过环形的造型,寓意着幸福的循环与永恒,给人带来美好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接力者》 ,李象群(中国)。</p><p class="ql-block">作品展现了接力的主题,寓意着清华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行者》,孙伟(中国)。</p><p class="ql-block">无疆行者,路行之思。</p><p class="ql-block">思者无域,胸中罗天地。</p><p class="ql-block">行者无疆,足下满芬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之轮》,松尾光申(日本)。</p><p class="ql-block">作品就像思念悠久历史的窗户,如同我们想象中的时间慢慢地转动那般,巨大的环形体也似乎要滚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莲》,曾成刚(中国)</p><p class="ql-block">位于清华艺术博物馆室外景观水池“月涵池”中的雕塑《莲》,采用不锈钢抛光等现代材质处理,展现了一朵枯萎干裂的莲蓬头,里面孕育着颗颗圆润饱满的莲子,体现出对生命的关切,也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孺子牛》,钱邵武(中国)。</p><p class="ql-block">这是清华经管学院北面的一尊雕塑,以“牛”为喻,诠释奉献、实干与担当精神。</p> <p class="ql-block">《飞翔的思想》,Kurt Schawager</p><p class="ql-block">(瑞士)。</p><p class="ql-block">闭上双眼,思想的翅膀带你傲游。</p> <p class="ql-block">《一二三 抓金鸡》马歇尔.雷斯(法)</p><p class="ql-block">一位年轻人手托一只雄鸡,表达了艺术家在纷乱的世界里对智慧、美好与自由向往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凝聚的风景》,陈辉(中国)。</p><p class="ql-block">作品通过众多人组合成的一个抽象的造型,体现了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校园美好瞬间的永恒定格。</p> <p class="ql-block">《星光旅行者》,Gheorghi Filin(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波浪从海面升起,如同准备飞翔的翅膀。这是一种充满各种积极愿望的直觉和隐喻,智慧之风引领我们试图触及和探索宇宙智慧海洋的新领域。</p> <p class="ql-block">《精神不倒 海明威》,曾成钢(中国)。</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很有意境的青铜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致敬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海明威以塑造“硬汉子”形象著称,如《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展现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品质。</p><p class="ql-block">——展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海明威的作品常常探讨生命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与自然、命运的关系。雕塑者可能意在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鼓励观者像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一样,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价值,在抗争中彰显生命的尊严和意义。</p><p class="ql-block">——体现艺术与文学的融合:作为校园中的艺术作品,《精神不倒 海明威》将文学形象以雕塑的形式呈现,实现了艺术与文学的跨界融合。它不仅是对海明威文学成就的一种纪念,也是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华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让师生在欣赏雕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李鹤(中国)。</p><p class="ql-block">雕塑上的四位国学先生分别是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和陈寅恪。</p><p class="ql-block">雕塑创作者以具象写实的手法,精准捕捉到了四位导师最具代表性的面貌、衣着和体态 。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者能够跨越时空,感受到四位导师的人格魅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位国学大师朴素厚实、谦和自信、真诚不伪饰,这种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通过这尊雕塑得以很好展现。</span></p><p class="ql-block">今年9月,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百年华诞。当时我和老伴在美国纽约的伊萨卡康奈尔大学旅居。读书时我抄录过两句话,以此致敬四位国学大师。</p><p class="ql-block">——书读得多,脑子就清楚,把复杂事儿捋明白、说透彻的本事自然就有了。(网络)</p><p class="ql-block">——人一旦见过真正伟大的美,此生便再也无法忍受平庸。(宗白华)</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校园里的惊艳秋色多半天的时间根本逛不完,赏不够。</p><p class="ql-block">树梢光影交错,林地树影婆娑,清华园到处都充满了空灵的秋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而不虚、静而有韵”。</span>漫步其中,到处都能感受到这种宁静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临近傍晚,我和老伴在校园坐下来休息时,玩了一个游戏。根据我俩今年国内国外两次赏秋的亲身经历,限定用6个字分别概括出在清华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伊萨卡校区赏秋时的三种感受:</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景雅、文厚、意静</p><p class="ql-block">——康奈尔大学:林幽、老牌、坡阔</p><p class="ql-block">在名校赏秋,贵在“赏、品、悟”三个字上——赏名校的知识底蕴,品名校的秋景意境,悟名校的静美哲思。</p><p class="ql-block">两所著名大学校园秋色,既有远观的壮阔、近看的细腻,也有静赏的沉醉、行赏的悠然。让人恨不得一下子把“赏、品、悟”到的东西都吸入眼睛里,装在脑海中,永远保留在内心里。</p> <p class="ql-block">对于老年人,查阅资料,编写《美篇》或许是这种积极记忆的一种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