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路一景(副本)

乐和

<p class="ql-block">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上行囊,踏上这条路,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寻找——寻找那些藏在山水之间的古老回音。2025年的秋天来得早,风里还带着湿漉漉的寒意,但心已经热了。这一路,不止是风景,更是一段段被时间封存的故事,在脚步丈量下缓缓苏醒。</p> <p class="ql-block">张骞归处,草木低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西城固的春日,泥土松软,柏树静立。走进那座青石环绕的墓园,仿佛听见两千年前马蹄踏过黄沙的回响。他曾凿空西域,带回苜蓿与葡萄,也带去了东方的目光。如今,他的长眠之地被绿荫环抱,香炉前纸灰轻旋,像是后人未曾断绝的敬意。不需喧嚣,这份肃穆本身就是一种诉说。</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那位手持权杖的身影静静伫立。风吹动衣角,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定。基座上刻着“古丝绸之路开拓者 张骞”,字字如钉。身后绿树成荫,桥影横斜,现代城市的呼吸与历史的脉搏在此交汇。我站在这里,忽然明白:有些路,不是走完就结束的;它会一直延伸,直到你心里。</p> <p class="ql-block">细雨中的明月峡,像一幅未干的水墨。</p> <p class="ql-block">石阶湿滑,山壁陡峭,脚下的栈道悬于嘉陵江之上,一侧是奔流浊浪,一侧是削壁千仞。李白笔下“猿猱欲渡愁攀援”的险境,此刻正被我们一步步踩过。五公里来回,不算远,却让人上瘾。这哪里是徒步?分明是在穿越一部活的交通史——水道、栈道、纤夫道、铁道、公路,六道叠压,如同时光的地质层。</p> <p class="ql-block">狭窄的木栈紧贴岩壁,伞尖滴水,脚步轻缓。</p> <p class="ql-block">游客三两成行,说话都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峡谷深处沉睡的记忆。江水在脚下翻涌,黄绿相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与故事。抬头望去,山峦藏在雾中,若隐若现。这一刻,险峻与宁静竟能共存,像极了古人走蜀道时的心情:既恐惧,又执着。</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的岩壁上,佛龛如星罗棋布。</p> <p class="ql-block">北魏的刀痕未冷,唐代的彩绘犹存。七千余尊佛像静坐千年,有的面容清晰,有的已被风雨抹去轮廓。他们不语,却比任何言语都沉重。金牛道从崖下经过,古时旅人抬头一望,便得一份心安。如今我们举着手机拍照,其实也在寻找那种安定——在喧嚣世界里,谁不想有个可以仰望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洞窟深处,一尊佛端坐莲花座上,菩萨侍立两旁。</p> <p class="ql-block">光线幽暗,壁画斑驳,但那份慈悲的眼神依旧穿透岁月。旁边有人轻声说:“你看他手印,像是在说‘别怕’。”我不由点头。这些雕像不只是信仰的产物,更是古人对抗无常的方式。他们在石头上刻下安宁,也把希望传给了后来者。</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的鸟道,名副其实——窄得只容一人侧身而过,脚下是百丈深渊。</p> <p class="ql-block">六小时爬升六百多米,汗水浸透衣背,但每一步都值得。登顶梁山寺,回望群峰如浪,云雾翻腾,仿佛天地只为这一刻铺展。刘备曾据此为营,姜维在此屯兵,如今我们只是过客,却也能感受到那份“一夫当关”的豪气。</p> <p class="ql-block">悬崖边的栈道上,扶着红栏远眺。</p> <p class="ql-block">青山连绵,阴云低垂,风从谷底升起,吹得衣衫猎猎。这条道,曾是连接中原与巴蜀的命脉,如今成了我们与历史对话的走廊。走在这里,脚步不由放慢,不是因为累,而是怕惊扰了那些藏在石缝里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的日暮,像一杯温热的老酒。</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泛着微光,灯笼一盏盏亮起,映着木结构的老屋飞檐。小吃摊前飘着“开元米粉”的香气,一位老人坐在门口剥蒜,动作缓慢却从容。这座城扛过了地震与岁月,依然活着,且活得有滋有味。它不表演“古风”,它本身就是古风。</p> <p class="ql-block">街心牌坊下,红灯笼随风轻晃。</p> <p class="ql-block">一位母亲牵着孩子走过,影子拉得很长。牌坊上的雕花早已模糊,但那份庄重仍在。这里没有拥挤的游客团,只有零星行人,和几辆停靠的电动车。历史在这里不是展品,而是日常——晾晒的腊肉、摆摊的蔬菜、墙角的青苔,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时间可以老去,生活却永远年轻。</p> <p class="ql-block">城门依旧矗立,石块斑驳,却结实如初。</p> <p class="ql-block">“葭萌”变“昭化”,名字换了千年,城池未改其志。门前有人骑车经过,摊主收下纸币,挂起新的灯笼。一面旗帜在风中展开,上面写着“蜀汉龙兴之地”。没人特意强调,但处处都是痕迹——费祎的丞相府、姜维的将军府,都藏在这条条小巷之中。</p> <p class="ql-block">皇泽寺的金佛静坐,光芒柔和。</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的真容石像藏于崖壁深处,她不是冷酷的女帝,而是一位披着袈裟的修行者。信徒在佛前放下纸币,动作虔诚却不慌张。这里没有香火鼎盛的热闹,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呼吸。</p> <p class="ql-block">鹤鸣山的石碑静静立着,字迹风化却未消逝。</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铭文、颜真卿的笔意,都被刻进山骨。这里是道教发源地之一,传说张道陵驾鹤升仙。如今山林幽深,道观隐现,碑石无言,却比任何讲解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信仰,从来不是虚无的寄托,而是人在天地间留下的精神刻痕。</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的柏树,是活着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两千三百年的古柏挺立道旁,树皮皲裂如史书页边。秦始皇植松示威,张飞种柏计程,唐玄宗为荔枝保鲜而补林,明代李璧一口气种下数十万株……一代代人用树写下忠诚、智慧与温柔。如今,这些柏树连成绿色长廊,夏不见日,冬不染尘。</p> <p class="ql-block">政府养护古柏,百姓守护古道。</p> <p class="ql-block">除了核心景区,其余路段全部免费开放。没有围栏,没有门票,只有石板路和参天树。这种克制的保护,反而让古道活得更久。我走过一段无人值守的小径,看见村民自发清扫落叶,动作轻缓,像在照顾一位老友。</p> <p class="ql-block">最老的柏树已历二十三个世纪,它见过秦汉烽火,听过唐宋诗篇,也看过今日我们这些背着背包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而千年以下的,在这里竟被称为“小字辈”。我不禁笑了。在这条路上,人类才是过客,树才是主人。</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一景,不是打卡,是重逢。</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的不是地图上的路线,而是文明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2025年,我仍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