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摄影:玫</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文字:玫</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美篇号:13966591</i></p> <p class="ql-block">在中山陵的T80正门旁,有一条步道可通灵谷寺。因为从未走过,周六约了朋友试着去探寻。不料途中竟意外地发现一处历史遗迹——陵园邮局。作为南京人,这处景点我早已耳闻,却一直没有亲临。去年五一节,专门去中山陵寻找未果,今日却来得全不费功夫,不禁大喜过望。</p> <p class="ql-block">1929年中山陵建成后,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了总理陵园界石。1930年蒋介石在中山陵外修建了小红山官邸。由此,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官邸蔚然成风。不久,在孝陵卫出现了高级别墅区,称之陵园新村。新村里住的都是国民党一品大员,如林森、汪精卫、张学良、何应钦、张治中、陈果夫等。由于是高级领导人的别墅,新村规划整齐,设施先进。马路,电灯,电话,自来水,邮局,小学,合作社一应俱全。陵园邮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34年建成,由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专为陵园新村军政要员提供服务。据说宋美龄经常来这里邮寄信件,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美龄宫邮局”。</p> <p class="ql-block">很可惜的是,陵园新村并没有存在多久。1937年冬,日军攻打南京期间,南京城外围成了激烈的战场,此时陵园新村人去楼空。日军在向紫金山进攻时,陵园新村成了一片火海,陵园邮局也被焚毁。</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作为公共建筑陵园邮局于1947年被重建。但原来的别墅的主人或死去,或远离,这块伤心地,没有理由再重建,只有残留的地基还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邮局于1958年停用后一直没有人居住,直到2012年经过修缮,正式开放,成为全国首家民国主题邮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远看陵园邮局,恰似一座设计精巧的佛寺。门前是个开放式的平台,两侧都有环形的台阶供人上下。西侧设有标志性的邮政旗帜。</p><p class="ql-block">陵园邮局总建筑面积300平米。现在开放的大楼150平米,是仿古式的两层建筑。绿色琉璃重檐攒尖顶,蓝色琉璃斗拱。一层正面开一座正门,正门的两边是拱形大窗。雀替和梁架上彩绘描饰,匾额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因为建筑的顶部为四方的重檐攒尖顶,自然就有八个檐角。所以也有“八角亭”邮局之称。</p> <p class="ql-block">走进室内,仿佛穿越到民国时期的岁月。精致的挂灯,老式的木格子窗,古朴的邮箱,信筒,书写台以及身穿邮政服的工作人员腊像,都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久违了!此地的场景陌生又熟悉,它将对过去邮局的记忆瞬间激活,潮水般的涌进心田。</p> <p class="ql-block">正在盖邮戳的邮局工作人员蜡像</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实物(包括邮票、邮戳、信件及邮递员制服等)以及影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邮政风貌。</p> 24处最早大清邮局分布图 <p class="ql-block">民国邮政业务发展史:</p><p class="ql-block">1912——军邮、官电商务传单、保险信函</p><p class="ql-block">1913——代售印花税票</p><p class="ql-block">1918——兑换国际回信邮票劵</p><p class="ql-block">1919——邮政储金</p><p class="ql-block">1920——国际保险信函箱匣</p><p class="ql-block">1921——航空邮务</p><p class="ql-block">1922——邮政认识证</p><p class="ql-block">1929——航空汇票业务</p><p class="ql-block">1930——小额汇票</p><p class="ql-block">1933——电报汇票</p><p class="ql-block">1934——代购刊物、代购书籍</p><p class="ql-block">1935——简易人寿保险</p><p class="ql-block">1937——代收所得税</p><p class="ql-block">1940——代理国库、国际脆弱包裹</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于1919年年印发的《邮政纲要》</p> <p class="ql-block">邮政管理员委任状,邮差护照,邮玲,邮包。</p> <p class="ql-block">邮歌</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原名朱自华,这是扬州父亲寄来的信札原件。</p> 胡适与友人信函原件 <p class="ql-block">邮筒生锈的绿漆剥落成斑驳的地图,而邮箱里最后的一封手写的墨迹正被字节流冲散成像素的尘埃。钢笔在信纸上的沙沙摩擦声终究输给了键盘的敲击声,驿站的老钟停了,而云端的服务器永远在运转。互联网时代淡化了过去的邮政业务,虽然邮局不再繁华,但它留下的时光痕迹,却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