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26日下午两点多钟,我们一行五人结束了毛泽东脱险福地的游览,由戴总驾车,直奔铜鼓石和天柱峰而去。铜鼓不仅具有红色旅游资源,也具有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曾荣获“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风景独好”旅游名县等诸多荣誉称号。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居全国三千多个县(区)第二、江西省第一,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平均每立方厘米达7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被评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之一,并入选全国“美丽县城”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脱险福地距铜鼓石约半小时车程,两点四十分钟左右,我们即赶到了铜鼓石刻群景点。铜鼓我曾来过多次,但一直弄不清楚铜鼓这一地名是如何来的?这一次晓华同学邀请我们来铜鼓前,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铜鼓石”的图片,于是把图片发到了煤校同学群里。晓华同学看到后,立即把游览铜鼓石列入了我们这次铜鼓行的游程,也算圆了我的一个念想,真是知我者晓华也!</p> <p class="ql-block">铜鼓石刻群位于定江河畔、大沩山麓,是古代驿道的重要节点。据资料介绍,铜鼓古称麻羊洞,汉属豫章郡艾县地。其县名起源与许旌阳(许逊)斩蛟(孽龙)传说密切相关。相传许旌阳在城东郊一色如铜、形似鼓的巨石上挥剑逐蛟,石裂中分,金鸡飞出,留下“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的典故(这一故事我们萍乡人听着是不是有几分耳熟?)。明万历五年(1577年),此地设铜鼓营,“铜鼓”这一青铜打击乐器首次作为建制名称出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江西按察司兵备佥事延论巡察至此时,闻知巨石传说,遂题刻“铜鼓石”三字于石上,铜鼓县县名就出自于此,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铜鼓抚民厅,隶属南昌府。1913年2月,废厅建铜鼓县,直隶省。这一传说融合了地方自然景观与神话色彩,成为今日铜鼓文化的重要符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鼓石是一尊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铜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鲜明隽逸,每字长宽各50厘米,下端落款“备兵使者晋人延任书”;“试剑”两字书于铜鼓石右侧,落款署名“武桥”,乃明朝抗倭寇名将、时任鄱阳守备邓子龙别号,笔力遒劲,虽历经数百年,仍无磨损风化之迹;而“潘周过化”凿于铜鼓石左侧,落款为“邓子龙书”,四字用正楷竖刻。据传,此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它反映了当地起义农民与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斗。此外,铜鼓石上还刻有“万笏朝天”、“邓子龙过铜鼓石石刻诗”、“太平天国”、“去思”及“驻铜剿赤”(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白匪一团长在围剿铜鼓苏区时所题刻)等10处石刻。至于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多的石刻群?据史书《南昌府志·形胜》记载:“铜鼓石为浏阳、平江、新昌(宜丰)、万载各州、县适中之地”。“水通彭蟊(鄱阳湖),地接荆湘”,意思是铜鼓石所处雄踞湘赣边陲,地势险要,古铜鼓营城东出宁州(州治设今修水义宁镇),西去长沙府驿道傍石而过,石峡空窿,设有茶肆,便利来往官民饮茶憩息。历朝文臣武将,行至此地都勒石题字,摩崖铭诗,文采生辉,声名远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诗石刻,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离开铜鼓石刻群,我们匆匆驶往天柱峰景区,三点半钟左右,到达了目的地。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受晓华同学之邀到铜鼓时,晓华同学曾陪同我和两位小学同学及司机一起游玩天柱峰,登设在半山岩洞里的灵石庵,赏“别有天”摩崖石刻和金刚宝石等胜景。同行的张来德同学还曾在庵里观音菩萨塑像前抽过签。尽管那时候天柱峰景区还没完全开发,登山之道还是泥泞不堪。但灵石庵的足迹早已在记忆里留痕。此番重游,我不想再登天柱峰,而是选择了藏在山水深处的另一片秘境--九龙飞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柱峰景区位于铜鼓县大塅镇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丹霞地貌和山水景观著称,集“峰险、水秀、石异”于一体,有天柱峰、九龙湖、灵石庵、象鼻山、九龙瀑布群及欢乐岛亲子区等主要景点,并提供玻璃栈道、游船等体验项目,是户外运动与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车到景区,我们没有过多停留,在景区游客中心门前合影几张照片后,约三点四十分钟,几人就匆匆登船,向对岸的欢乐岛驶去。游船缓缓驶离岸边,九龙湖的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两岸的山是被秋意染过的,墨绿的底色上晕着浅黄与绯红,对岸远处的天柱峰似一倒扣的巨螺,山影倒映在澄澈的湖水中,随波漾开细碎的纹路。船行其间,风里裹着水汽的清冽,夹杂着草木的微香,偶尔有水鸟低掠过湖面,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涟漪,倒让这山水多了几分灵动,静静望着窗外流动的景致,便觉身心都被这湖光山色滤得澄澈,非常惬意…</p> <p class="ql-block">四点左右,游船泊在欢乐岛码头。弃船登岛,是一片孔雀园和儿童游乐场。在这里我们四人(戴总本地人,是天柱峰常客,这次没上岛)分成了两拨,晓华同学因恐高,不敢上高空玻璃吊桥就和庆萍同学两人在孔雀园和欢乐岛上附近游玩。而我和圣余同学两人的脚步则被高空玻璃吊桥牵引。踏上桥面的刹那,脚下是悬空的透明,远处是层峦叠嶂,风从山谷间穿来,带着细微的呼啸,倒让人在惊险中多了几分与自然相拥的坦荡。走过吊桥,便入了九龙秘境,沿栈道逆九龙溪而上,喧闹渐被山林的静谧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远古时期,现在的天柱峰景区修河内有个九龙潭,潭中居住着九条神龙,它们奉上天旨意驻守于此,专司行云布雨,守护这片大地的安宁。在神龙的庇佑下,修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过着无旱无涝的幸福生活。后来有奸佞之徒向玉皇大帝诬告九龙兄弟擅自降雨、不服天庭调遣,玉帝震怒,派遣黄龙大帅下凡问罪。黄龙降临后掀起滔天巨浪,引发特大洪灾,九龙兄弟为护佑百姓,与黄龙展开激战,最终成功击败黄龙。战后九龙不顾自身创伤,分头吸走泛滥的洪水,拯救沿河生灵,它们的身影便化作九条山脉。如今的九龙湖,便是当年九龙潭改建而成,湖面婉如巨龙盘踞,似九龙仍在水中守护 。峡谷内九条瀑布相传就是九条神龙的气息所凝。每逢晴日,阳光穿透云层映射在飞瀑上,会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奇观,宛如九龙戏珠的绝美画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高空玻璃吊桥,桥头一亭内有一《南墙》的壁画,寓意“不撞南墙不回头”,意思是从这里攀登看九龙飞瀑,是一件颇费体力、很辛苦的事!一开始,我们两人还不觉得,沿途的风景也很吸引人,溪水从崖壁间奔涌而出,撞击在岩石上碎成万千珠玉。溪谷上方被景区改造成高空水上漂流的玻璃渠道,水声从高处传来,时而轻吟浅唱,时而叮咚作响,时而有漂流游客的一片惊叹声!伴着栈道旁簌簌落下的秋叶,成了最动听的山林絮语。然而,登山是一件很费体力的事,攀登约一公里多点的栈道,圣余同学便累的直喘粗气,放弃了继续攀登。而我心有不甘,不想半途而废,加上当天气温不是很高,比较凉爽,我还真拿出了吊桥亭“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来了,跟着前面几位年轻人一股劲地往上攀登…毕竟是奔七的年龄了,尽管年轻时我曾是长跑爱好者,在市内环城跑都曾获得过名次,但岁月不饶人,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栈道也变得越来越陡峭,越往上爬感觉越累,腿有点软,喘气也不均匀了,身上直冒汗,就在我也想放弃的时候,头上传来了瀑布的轰鸣声,顿时,我一股劲头又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约莫半个多小时的攀登,脚步忽然被一阵轰鸣裹挟--九龙飞瀑已在眼前。站在许愿池前观瀑台,抬眼望,近百米落差的水流从崖顶倾泻而下,如银河垂落,撞击在谷底的岩石上,激起漫天水雾,氤氲着扑面而来的清凉。那宽约六米的水幕,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银光,气势恢宏得让人失语。站在观瀑台远眺,水雾随风飘散,沾湿了发梢与衣袖,连呼吸都染着溪水的清冽。此刻方知,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原是这般直击人心的震撼--不是刻意追寻的景致,却是旅途中最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在我忘情于这飞瀑之美时,手机却响了起来,原来是庆萍同学打来的,说是五点了,我们来时的游船要返航了,催我快点返回。不多久,圣余和晓华同学又多次打来电话,催我赶快返回,莫奈何,只得返回。下山时,夕阳已斜斜照在九龙溪上,溪水泛着粼粼波光。回望来时路,高空玻璃吊桥已隐于山林,瀑布的轰鸣渐远,九龙湖慢慢沉浸在夜色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返回铜鼓县城时,我们又绕道夜游了汤里温泉景区和原国营长林机械厂旧址,长林机械厂是一个三线工厂,我舅颜迪安夫妻俩都曾在此工作20多年,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设在铜鼓山沟里的我国的军工企业,直至九十年代中期才调至设在上饶的凤凰光学仪器厂,令我十分佩服和感动,无奈该厂旧址还没完全开发成旅游景区,我们只在厂部门前借着汽车灯光看了看,留下两张照片就匆匆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