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围裙一系,小大人似的站在小桌前,手里捏着塑料小锅铲,嘴里还念念有词:“辣椒要少放,爸爸怕辣!”我忍俊不禁,这哪是做饭,分明是过家家升级成了厨房总导演。三岁的小脑袋瓜里,火锅不是锅,是魔法箱——酱油是秘制汤底,彩纸撕成的“牛肉片”一片片下锅,连玩具蔬菜都要焯个水才肯“上桌”。他专注的模样,像极了电视里戴高帽的大厨,只不过他的“后厨”在客厅一角,锅是塑料的,火是想象的,可那股认真劲儿,比谁都真。</p> <p class="ql-block">他蹲在小桌前,用塑料小刀认真“切”着橡皮泥做的“香肠”,一刀一刀,有模有样。黄色围裙上印着小熊和星星,随着他低头的动作微微晃动。书架上的绘本歪歪斜斜,玩具车排成一排当“食客”,他时不时抬头宣布:“汤要开了!大家快坐好!”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孩子的世界从不需要真正的火候,他们的想象力就是最旺的炉火,能把一屋子的玩具烧成满汉全席。</p> <p class="ql-block">“妈妈你看,我在调蘸料!”他举起透明小碗,里面是混了清水和彩色亮片的“秘制酱汁”,搅拌棒转得飞快,像在施展某种厨房咒语。粉色小帽子歪在脑袋一侧,脸上沾了点橡皮泥当“油渍”,他却浑然不觉,只顾着把“金针菇”(一根毛线团)和“毛肚”(折纸)整齐码在盘子里。这顿火锅,没有油烟,没有烫伤,却有最真实的快乐在沸腾。</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白桌前,手里握着小木槌,正“捶打”一块蓝色橡皮泥,说是“让牛肉更嫩”。围裙兜住了他所有的雄心壮志,白板上还画着他刚“设计”的菜单:爱心番茄锅、彩虹丸子、会跳舞的面条。书架旁的毛绒玩具排排坐,等着开席。这哪是玩耍?分明是一场关于创造的庄严仪式,而他,是唯一的主厨,用童真掌勺,把日常调成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童话。</p> <p class="ql-block">他低头盯着手里的“火锅底料”——其实是几块彩色积木叠在一起,嘴里小声嘀咕:“麻、辣、鲜、香……”那神情,仿佛在破解宇宙终极配方。背景里的童书摊开着,一页画着太阳,一页画着鲸鱼,和他这锅“火锅”一样,逻辑自由,边界模糊。可正是这份天马行空,让三岁的厨房比米其林餐厅更值得敬佩——毕竟,谁能在没有食材的情况下,做出一桌满汉全席呢?</p>
<p class="ql-block">这顿“火锅”最终没进冰箱,而是被他郑重其事地“端”进了玩具厨房的橱柜,说要“留着明天再吃”。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明白:他真正煮熟的,从来不是食物,而是童年最珍贵的想象力。那锅热气腾腾的幻想,比任何一道菜都更暖,更香,更值得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