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象征意义与文化演变贯穿数千年历史。因其凌寒独放的特性被赋予“坚强、忠贞”的品格,也因其高洁隐逸而成为文人孤傲与清雅的精神追求。<br> 其实,“梅”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我国古人很早就因梅果味酸且带有甜味,而被用于调味,也因其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而被古人们用诗歌吟唱。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其收集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中,就不乏吟诵“梅”的作品。也正是由于文人墨客的诗歌以及书画,“梅”也走向民间大众用以象征吉祥与希望,比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比如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br> “梅”的品种有多少,笔者尚未深究,借助网络搜罗之后发现不下百种,而古人吟诵“梅”的诗词歌赋,仅在搜韵网就载有近十万首。笔者实无能力把这些诗词歌赋作深入学习,只能按照笔者手头的《中药学》(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理气药的顺序,把“绿萼梅”及其诗词学习学习。<br> 关于“绿萼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br> 绿萼梅,中药名。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花蕾。冬末至次年早春采摘初开放的花朵,晒干。入药以白梅花为主,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花冠红色者称“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br> 性味:酸、涩,平。归经:归肝、胃、肺经。功效:平肝和胃、调畅气机。主治:用于胸胁胀痛,胃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br> 如果将“绿萼梅”作为限定词查找我国古人的诗词歌赋,目前能找到最早的作品是赵宋王朝时期文人的作品,令笔者想不通的是,不知为何堂堂正正的盛唐居然无人对“绿萼梅”感兴趣,也许唐人诗词歌赋中“梅”就像唐诗一样包罗万象。<br> 笔者选取了北宋时期张元幹(字仲宗)的词和南宋岳珂(字肃之)的诗,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体会一下宋人的审美情趣。<br> 浣溪沙 其一 <br> 范才元自酿,色香玉如,直与绿萼梅同调,宛然京洛气味也,因名曰萼绿春,且作一首。谚以窃尝为吹笙云。<br> 萼绿华家萼绿春。山瓶何处下青云。浓香气味已醺人。<br> 竹叶传杯惊老眼,松醪题赋倒纶巾。须防银字暖朱唇。<br> 词人是因吟诗填词而在宋徽宗政和(1111~1117年)年间出名的。南渡后耻与秦桧同朝,弃官回乡。高宗绍兴中因作送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者)及寄李纲(抗金名将)词,激怒了秦桧而入狱。出狱后的 张元幹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也厌恶了官场上的争斗,于是便赋闲回乡。其实,中国古代文人即便因官场失意而离开朝廷,但心并没有离开政治,从他们赋闲后的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愤懑和讥讽,有的还会表现出重返官场的强烈愿望。<br> 上述这首《浣溪沙》,作者有一段小序,通过小序的说明,我们可以对赵宋王朝时期的造酒制度有所了解,也可以知道酒的气味和饮酒方式。序前提到的“范才元”是谁已不可考,但可得知这位老先生会酿酒,“名曰萼绿春”,而且还“色香玉如”,乃至“直与绿萼梅同调,宛然京洛气味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将酒与绿萼梅调和在一起,很有京城佳酿的气味。“京洛”即洛阳。“谚以窃尝为吹笙云。”“窃尝”即饮酒的隐语表达方式;“吹笙”本意是吹奏一种叫笙的乐器,由于演奏时需通过吹气振动簧片发声,与饮酒时吸气动作存在相似性,故被用来隐喻饮酒,乃至成为饮酒的代名词。至于该句开头的“谚以”作何解?笔者查阅辞书,“谚”作为形容词时有粗俗,粗野不恭的意思,词人在此使用这个字大概是在开玩笑,或者自谦,或者正话反说。<br> 对小序中的“自酿”稍作解释。赵宋王朝时期的酿酒业主要由官方主导,施行榷酒制度,也就是酒类专卖制度。该制度自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不久便开始实施,通过垄断酿酒和售酒环节保障财政收入。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期间,逐渐放宽对民间的限制,施行酒曲专卖,也就是民间酿酒需向官府购买酒曲,且赋税很重。由于官府垄断酒曲制作与销售,在加强对造酒原料控制的同时又增加财政收入。在宋代酿酒业还实行城乡分割经营,官营酒坊仅在城镇销售,民间酿酒仅限乡镇,且不得跨区域销售。<br> 为何酒“名曰萼绿春”?词的首句“萼绿华家萼绿春”给出了答案。《太平广记》载:“萼绿华者,女仙也。年可二十许,上下青衣,颜色绝整。”词中借用仙家比喻“范才元”。上阕的后两句依然是夸赞友人的自酿酒。“山瓶何处下青云”句的意思是,您家的酒香飘散在空中,仿佛仙人将美酒从云端带入凡间。“山瓶”,山野人家所用的酒瓶。在此“青云”既可以指天空,也可以理解为隐逸的生活。<br> 词的下阕说的是饮酒以及饮酒过程中的议论与感想。“竹叶传杯惊老眼,松醪题赋倒纶巾。”说的是酒的美妙惊艳老者,以至于高谈阔论、谈古论今。前句中的“竹叶”既有可能用一种叫“竹叶青”的酒代指“萼绿春”,亦表示友人酿制的酒美,也有可能用竹叶做杯。“惊老眼”中的“老眼”代指暮年。后句“松醪题赋倒纶巾”,应该是从东坡先生的《中山松醪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得到启发。大意是手持松醪酒题写诗赋、谈古论今,醉后把头巾都戴反了也不管不顾。诗人以此描绘了文人墨客的洒脱与豪放。<br> 《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作,而《中山松醪赋》除学习书法的朋友对此比较熟悉外,很多朋友对此知道不多,恕笔者唠叨几句。《中山松醪赋》是一篇兼具文学与书法价值的赋作,全文以松木制酒为引,借松醪酒的酿造过程隐喻人生际遇,通过骑鹿访仙等奇幻意象融合《离骚》等浪漫笔法,抒发宦海沉浮的郁结与超脱心境。文章创作于1093年(绍圣元年)被贬岭南途中,因大雨滞留河南襄邑(今睢县)时所作。文章以松醪酒为媒介,融合了自然意象、人生哲理与艺术表达,展现了东坡先生晚年的豁达心境与高超技艺。据传松醪酒山作为中古地的传统酒品在宋代就小有名气。从书法角度来看,《中山松醪赋》是当今所见东坡先生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的。书法采用行书体,结体短肥紧密,行笔遒劲洒脱,体现晚年苍浑书风。卷末附有苏轼自题跋文及元明清历代鉴藏印与题跋,清帝乾隆爷就曾为此书法作品写过三首诗。如今真迹藏于吉林省博物院。<br> 下阙末句“须防银字暖朱唇。”字面意思为“必须防止银字(管笛类乐器)与温暖的朱唇接触。”笔者以为,搞清楚“银字”的真正含义,就能理解诗人该句的隐含意义。“银字”,在我国古代给乐器标注音符的时候,常常用银粉做标记,由此“银字”有了特定指向,以至于成为后世对管笛类乐器的称呼。由此是否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提醒自己与友人都不要沉浸于吃喝享乐之中。<br> 最后我们来看看南宋时期岳珂的七律《小春六花·绿萼梅》。笔者之所以选取这首作品拿来学习,并不是因为这首诗有多大影响,而是诗人岳珂的身世和经历令笔者敬佩。<br> 岳珂(1183~1243年),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江西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原籍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他是凭一己之力考中进士的,并没有因家有名臣而蒙荫入仕。他成年后致力于收集整理祖父遗文遗事,完成《金佗粹编》等著作,为后世研究岳飞提供了重要史料。<br> 小春六花 绿萼梅<br> 晚秋过了小春催,放尽山家绿萼梅。<br> 东阁渠关诗兴动,南枝先放暖风回。<br> 素裳肌透未融雪,碧苍色欺初晕苔。<br> 惆怅东篱正岑寂,重阳消得满园开。<br> 首联描写是绿萼梅在晚秋后的绽放景象。前句“晚秋过了小春催”中的“小春”是“小阳春”的简称。因农历十月出现的温暖气候现象,民间便有了“十月小阳春”之称。该时段常见于立冬至小雪节令期间,主要表现为晴朗少雨、气温回升的天气特征,部分果树会出现二次开花等特殊物候现象。诗人《小春六花》是一组由六首诗构成的组诗,除了第一首“绿萼梅”外,还分别写了茶花、芙蓉、小桃、黄菊和李花。<br> 颔联“东阁渠关诗兴动,南枝先放暖风回。”化用了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中的诗句:“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意思是东阁旁的梅枝在暖风中率先绽放,从而引发了诗人的创作兴致。“东阁”本指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后成为古代宰相等高官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到了明清两代还成为大学士殿阁之一。而诗中所说的应该是借“东阁(东亭)”之名,代指园林建筑中的观景亭台。“渠关”指的是园林中水渠的闸口或狭隘处。<br> 颈联描绘的是绿萼梅的形态与色泽。前句“素裳肌透未融雪”,以“素裳”喻梅花瓣如素白衣裙,用“肌透”形容花瓣轻薄透光如肌肤莹润,“未融雪”则以未消积雪比拟梅花的洁净无瑕,凸显其冰清玉洁之质。后句“碧苍色欺初晕苔”,因“欺”压迫,侮辱之意,故而当理解为绿萼梅特有的青绿色调或色彩胜过初生的苔藓,突出了绿萼梅的鲜艳与生机。<br> 尾联“惆怅东篱正岑寂,重阳消得满园开。”融合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重阳节的意象,既有对孤寂的惆怅,又有人生阅历丰富的满意。前句中的“岑寂”意为寂静。后句中的“消得”意为“值得”。全句可理解为,虽然有隐居东篱的孤独与惆怅,但重阳时节花开满园的盛景仍感到心灵慰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