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民间俚语: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

陈安生

<p class="ql-block">纸山民间俚语:“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p><p class="ql-block"> 要读懂“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这句纸山民间俚语,得先要走进纸山的旧时光。泽雅纸山,古称“泽雅”,意为“泽润风雅”,但在旧时,这里更多的是“山高路远”的闭塞与“谋生不易”的艰辛。群山环绕,耕地稀少,纸山人的生计,几乎全赖山上的竹子与手中的纸帘。“日斩千竿竹,夜捣万杵刷”,是纸山人数百年不变的生活写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一条(捆)纸的收益,可能就是一家人几天的口粮。生存的压力,如同山雾般笼罩着纸山人家,也悄然扭曲着部分人的亲情观念。</p><p class="ql-block"> 民间俚语“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中的每一个字,都带着纸山方言的独特韵味与生活底色。“玍”,温州话读作“nie”,本义是“使劲、用尽全力”,在这句俚语里,却引申为“暗自期盼、一心渴求”,带着几分隐秘的执念;“拙”,温州话读音近“决”,是“笨拙、愚钝”的意思,特指在谋生技能、持家能力上的欠缺;“叔伯儿”,在纸山方言中并非指叔伯的儿子,而是特指“妯娌”——兄弟的妻子们之间的称呼,这一独特的表述,源于纸山人家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态,兄弟成婚后勤劳与共,妻子们朝夕相处,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和睦;“绝”,则是“绝后、没有后代”的直白表达,带着旧时人对“传宗接代”的极致看重与对他人的恶意揣测。整句俚语的字面意思,直白得近乎残酷:兄弟之间,暗地里盼着对方比自己笨拙,希望兄长或弟弟在造纸、种田等谋生之事上不如自己,这样自己就能多分一杯羹;妯娌之间,则盼着对方无法生育、没有后代,这样自家的子女就能独占家产,不会被兄弟的后代分走资源。</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表述,乍听之下令人心惊,却精准地勾勒出旧时纸山人家在生存压力下的人性困境。要理解这份困境,或许可以从千年前的《七步诗》说起。三国时期,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后,忌惮弟弟曹植的才名与威望,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便有了“七步成诗”的典故,曹植在生死关头,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为喻,控诉兄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残酷。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道尽了骨肉相残的悲凉,戳中了人性中对亲情的珍视与对自相残杀的痛惜。而纸山俚语“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虽没有《七步诗》的文雅与悲壮,却有着更为贴近市井烟火的真实——它不是朝堂之上的权力争斗,而是山野之间的生存博弈;它不是你死我活的残酷迫害,而是日积月累的暗自较劲与恶意期盼。两者看似天差地别,却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当资源有限、生存维艰时,亲情在人性的弱点面前,往往会显得脆弱不堪。</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泽雅纸山,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兄弟二人分家时,为了一寸宅基地、一片毛竹林、一口纸槽,就能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反目成仇;兄长家的纸造得好、卖得俏,弟弟便会暗自嫉恨,偷偷在对方的纸浆里掺杂质,或是在买家面前说坏话;弟弟家的田地收成好,兄长便会心生不满,在灌溉时故意截流,或是在农忙时故意刁难。而妯娌之间的矛盾,更是琐碎而尖锐。东家的妻子生了儿子,西家的妻子便会整日唉声叹气,暗自诅咒对方的孩子夭折;西家的妻子添置了新衣裳、新家具,东家的妻子便会嫉妒得夜不能寐,在背后说闲话、挑是非。她们朝夕相处,却心隔着墙,平日里笑脸相迎,暗地里却互相提防、互相算计。</p><p class="ql-block"> 有纸山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户人家,兄弟二人分家后,各自经营着一片竹林和一个纸槽。哥哥手脚麻利,造纸技术精湛,造出的纸又薄又韧,深受买家喜爱,日子渐渐富裕起来。弟弟手艺稍逊,造出的纸质量不如哥哥,销路自然差了许多,日子过得紧巴巴。久而久之,弟弟心里便生了嫉恨,认为哥哥是占了分家时的便宜,才过得这么好。有一次,哥哥水碓里刚捣好一臼纸绒,准备第二天捞纸,弟弟趁夜黑风高,偷偷跑到纸槽边,将一筐泥沙倒进了纸槽里。第二天,哥哥发现纸浆被污染,心疼得直掉眼泪,看着弟弟家紧闭的大门,心里又气又寒。从此,兄弟二人形同陌路,直到晚年,才在儿女的劝说下勉强和解,但那份被伤害的亲情,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对妯娌,婚后多年,嫂子一直没有生育,弟媳却生了一儿一女。嫂子心里不平衡,总觉得弟媳的孩子会分走公婆的宠爱和家里的财产。于是,她平日里总是找各种借口刁难弟媳,要么在公婆面前说弟媳偷懒,要么在孩子面前说些吓唬人的话。有一次,弟媳的儿子感冒发烧,嫂子不仅不帮忙照顾,还在一旁冷嘲热讽,说这孩子是“讨债鬼”,生来就是拖累家里的。弟媳又气又急,与嫂子大吵一架,从此两家再也不来往。这样的故事,在旧时的纸山并不罕见,它们如同一个个沉重的烙印,刻在纸山的记忆里,也让“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这句俚语,变得愈发鲜活而刺眼。</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纸山人家,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亲情困境,归根结底,是生存压力与思想观念的双重束缚。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被赤裸裸地应用到了家庭关系中。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竞争对手”——争夺有限的资源,争夺父母的宠爱,争夺在家族中的地位。而旧时“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更是加剧了妯娌之间的矛盾。在纸山人的传统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就意味着家族的香火断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因此,妯娌之间不仅要比谁更能干、谁更受公婆喜欢,还要比谁能生下儿子、延续香火。这种畸形的竞争,让亲情在嫉妒与算计中慢慢消磨殆尽。</p><p class="ql-block"> 此外,纸山的闭塞环境,也让这种观念得以长期延续。旧时的泽雅,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极少。纸山人家世代生活在群山之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外界的新思想、新风尚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观,大多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带着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自私、狭隘、注重眼前利益。在这样的环境里,“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的观念,不仅没有被批判,反而被一些人视为“理所当然”,成为一种扭曲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纸山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利,泽雅纸山不再是那个闭塞的“世外桃源”。公路修到了山脚下,汽车可以直达村里;互联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纸山人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更重要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生存压力不再是压在纸山人心头的大山。如今的纸山人家,早已不再仅仅依靠造纸和种田谋生。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去温州城区、去外地闯荡,有的经商,有的打工,有的创业,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留在村里的人,也借着泽雅“中国古法造纸之乡”的名气,搞起了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物质生活的改善,带来了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今的纸山人家,早已摒弃了“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的陈旧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和睦与“妯娌情深,亲如姐妹”的融洽。</p><p class="ql-block"> 在泽雅的村庄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兄弟二人齐心协力,一起修缮老屋、打理果园;哥哥创业遇到困难,弟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出钱出力;妯娌之间互相体谅,轮流照顾年迈的公婆,闲暇时一起逛街、聊天、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主动帮忙,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在纸山一个村子里采访时,遇到过一对和睦的兄弟。哥哥叫志远,弟弟叫志宏,兄弟二人都在村里经营着民宿。哥哥的民宿主打“古法造纸体验”,弟弟的民宿则以“田园风光”为特色。两人不仅没有互相竞争、互相拆台,反而互相推荐、抱团发展。哥哥会告诉前来体验造纸的游客,弟弟的民宿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吃到地道的农家菜;弟弟则会向住店的游客推荐,去哥哥的民宿体验一把古法造纸的乐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家民宿的生意都十分火爆。志远笑着说:“现在的社会,讲究的是合作共赢。兄弟之间,就应该互相帮衬,而不是互相嫉妒。只有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村子里,还有一对令人羡慕的妯娌,嫂子林美兰和弟媳王秀娟。嫂子嫁到夫家时,弟媳还在上大学。如今,弟媳也成了家,两人相处得如同亲姐妹。嫂子擅长厨艺,每天都会做好可口的饭菜,等着弟媳下班回家;弟媳年轻有活力,经常教嫂子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购物。公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两人轮流照顾,无微不至。林美兰说:“一家人过日子,哪有不磕磕碰碰的?关键是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妯娌之间,就应该像姐妹一样,真心相待,这样家庭才能和睦,日子才能舒心。”这样的故事,在如今的泽雅纸山比比皆是。曾经的“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早已成为尘封在历史里的旧话,成为老一辈人用来教育晚辈、珍惜亲情的反面教材。如今的纸山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兄弟和睦、妯娌情深的家庭氛围,他们懂得珍惜亲情,懂得互相帮助,懂得合作共赢。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旧时纸山人的狭隘与自私,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包容、友善的新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除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引导与文化的传承,也为纸山的亲情和睦注入了新的动力。近年来,泽雅镇政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村民传承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泽雅古法造纸术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将纸山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纸山、走进纸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纸山人家更加注重家庭和睦,更加珍惜亲情友情。</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泽雅纸山,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造纸术早已不再是纸山人家唯一的生计;古老的村庄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但村民的思想观念却早已与时俱进。“兄弟玍拙,叔伯儿玍绝”这句俚语,如同一个时代的印记,见证了纸山从闭塞到开放、从贫困到富裕、从亲情疏离到家庭和睦的巨大变迁。它不再是刺痛人心的讽刺,而是成为了一种警示,提醒着纸山人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血浓于水的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