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zmzg王永新

<p class="ql-block">多伦路,上海的一条典雅幽美的历史文化街区,100多年来,集中展示了上海近代文化发展的缩影。那句“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至今没有一条马路可以替代。多伦路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称这里是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漫步这条上海的历史文化长廊,鲁迅、茅盾、郭沫若、沈尹默、叶圣陶、丁玲、瞿秋白等一代文坛风云人物都在这条街上居住过或活动过。至今马路上随处可见各位文豪的纪念雕像,供游人追忆。遥想当年各位文坛大家在此高谈阔论,思辨的火花在暗夜里闪耀。</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始筑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北接东江湾路,四川北路,东临四川北路,南接东横浜路,道路成“L”型,长550米,宽10-13米。</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街短而窄,路曲且幽。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经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的人文风情。</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期以前,多伦路一带还是当时江苏省太仓州宝山县的一处不起眼的农村和纵横交错的无名小浜。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今多伦路201弄小区以南狭长小路及路西的小浜填浜拓宽,进行越界筑路,同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看中并以他名字命名此道路。民国7年(1918年),又与今多伦路201弄以北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相连接,形成现在的路况。</p> <p class="ql-block">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路面属租界当局管辖,两边属华界当局管理,从建成到抗日战争时期,窦乐安、鲁迅、周恩来、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赵世炎、郭沫若、张之江、史良、陶晶孙、鹿地亘、陈爱莲、张国焘、陈仪、王造时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中外知名人士曾在这条五百多米的街道上居住。</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多伦路上大多为日本侨民或侵华日军官兵居住,成为日本侵华海军保甲制度区。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多伦路先后出现太阳社、基督教会、上海艺术剧社、中华艺术大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剧社、自由出版社等社会团体与组织。</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多伦路沿街二十余幢公馆、洋房建筑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深厚,其样式包括英、法、日、荷、西班牙、伊斯兰、中西合璧等,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文化街上,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多伦路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上海的多伦路,仿佛穿越回了二十世纪初的文化重地。多伦路250号,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风格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多伦路257弄2~36号,这里曾是左联成员的住宅区,充满了历史的痕迹。251号、210号、208号和189号,这些假三层花园住宅,每一栋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52-192号,是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取景地,也是一处值得一看的西式花园住宅。145号,这里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第一处住所,充满了文学的韵味。横浜路35弄1-30号,多伦路的标志性建筑,名字取自鲁迅的文集《朝花夕拾》,充满了文学的传承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119号,新古典主义花园洋楼,也被称为小白楼,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93号,中西合璧的基督教堂,彩色玻璃让教堂充满了神秘与庄严。59号,曾是恒丰茶庄的所在地,也是左翼文化的活动场所,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上,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相间而立,让人想起那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站在左联纪念馆向前望去,多伦路“L”型路径的拐角处,一座高18米的“夕拾钟楼”镶嵌着由机器人操纵报时装置的青铜时钟,悠扬的钟声寓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向四方发散,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p> <p class="ql-block">走过钟楼,名闻遐迩的基督教鸿德堂就在眼前,这座国内罕见的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基督教教堂的鸿德堂正面墙上,那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依然向人们发出无言的警示。鸿德堂和公啡咖啡馆以及风格迎异的优秀近代建筑一起,向人们展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精心点缀的小品街景,街心广场上姹紫嫣红的花坛,古朴与现代、凝重与轻灵各异的千姿百态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在朝阳中熠熠发光的“百年老店”铜牌,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正从历史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