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三人行:霍童古镇--桃花溪--百丈岩--东山村

九九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3日,余和永光同学乘动车赴宁德,拜访道怀同学。道怀同学很热心,亲自驾车陪我俩参观了霍童古镇、桃花溪、百丈岩和洋中镇的东山村。</p><p class="ql-block">最先经过的是九仙畲族村。该村畲族人口占比超60%,历经了1987年泥石流灾害,整村进行搬迁;同时安置了2016年衢宁铁路建设搬迁的人员,现建成现代化智慧小区九仙花苑。该村2021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童古镇】因西周霍桐真人得名,保存明清老街、隋代黄鞠灌溉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支提山华严寺等古迹。境内有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75.99%,霍童溪入选福建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童暴动】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叶飞与颜阿兰利用团丁休假之机,率50余名工农自卫队员突袭民团驻地,缴获步枪26支及弹药若干,组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100余人枪),颜阿兰任支队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鞠故里】隋朝谏议大夫、水利专家黄鞠的故乡,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石桥村。黄鞠(569—657),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因直言进谏触怒隋炀帝,辞官南迁至福建,在霍童主持兴修水利,开凿龙腰渠、琵琶洞等灌溉工程,受益农田达上万亩,被誉为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溪】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的重要支撑地、国共合作北上抗日的集结整编地。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长期革命战斗。1937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1300余人在桃花溪集结整编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p><p class="ql-block">桃花溪保存了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红军会场、叶飞等旧居、红军战壕、练兵场和桃花溪瀑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飞旧居】</p><p class="ql-block">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福建省南安县人。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红军独立师政委,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兼独立师师长,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等职。为创建闽东苏区、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率领闽东人民子弟兵奔赴抗日战场,作出了卓著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阮英平旧居】</p><p class="ql-block">阮英平(1913—1948),福安市下白石镇顶头村(今英平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安德边县委书记、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重建中共闽东特委组织部长兼游击办事处主任、宁屏古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中共闽东地委书记等职。1947年5月奉命回到福建,1948年2月,前往福州向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汇报工作途中,在宁德县洋中不幸罹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式人旧居】</p><p class="ql-block">范式人(1909—1986),又名范拯民,寿宁县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闽东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中共闽东特委委员、宣传部长、福寿办事处书记、闽东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7年担任中共闽东特委和谈全权代表。1938年2月后,历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军事部长、组织部长等职。1939年,任福建省出席党的“七大”代表团团长,赴延安。为创建和发展闽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与叶飞、阮英平等一起领导闽东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宁德肃“AB团”事件遗址】1936年初,鉴于斗争环境的极度恶劣,加上闽东党政几名领导人相继因叛徒出卖而牺牲,闽东游击区开始了肃“AB 团”运动。所谓“ AB 团”,“AB ”来自英文“反布尔什维克”( Anti - Bolshevik )的缩写。“AB 团”原为一战时期存在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中右派势力的核心,后发展为反革命的特务组织。</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中共宁德县委改组,并开始肃反运动。在持续半年的肃反运动中,一些战士、干部及群众被认定为“ AB 团”分子在天峰院、坑头等地遭错杀。</p><p class="ql-block">从1983年开始到1986年,中共宁德县委根据(国务院国发[1983]91号)和(闽组综[1983]579号)文件精神,成立“二战办”,为被错杀人员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2014年,九贝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期间,发现部分遗骸,遂归拢安葬于天峰院遗址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丈岩】因陡峭的岩壁高百丈,称百丈岩。岩壁镌刻着“百丈英风”为闽东苏区领导人叶飞题写。</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率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从连江、罗源转战至宁德,驻扎于虎贝乡东源村。</p><p class="ql-block">国民党省保安团获悉第三纵队动向,派三个连分三路包抄围堵。危急关头,二支队长阮吴近临危受命,率二十多名战士抢占百丈岩,不畏强敌,殊死搏杀,掩护纵队突围转移。子弹打光了,石头砸光了,阮吴近的二支队仅剩九人。面对蜂拥扑来的敌人,九壮士视死如归,纵身跳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山村】隶属于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p><p class="ql-block">东山古街为该村的主街道,是古代西乡最繁华的街道,全长约300多米,街面宽2.5米,街道正中皆铺以青石条、鹅卵石,两边统一形制的二层木制结构建筑,一层两边统一为店面,后边为作坊,分布有纸扎、铁技、打锡铺、米粉坊、线面坊、药铺、碾米铺等。二层皆为居民住房,建筑格式整齐、一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下大厅,是东山村红白喜事使用的功能性建筑。下大厅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大厅前有占地300平方的“白象饮湖”,是村民举行结婚仪式的场所;上大厅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则是专为五十岁以上正常死亡,留有子嗣的老人举办丧葬仪式的场所。上、下大厅是当地民众由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特定的乡规民约的物质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州祠,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是为曾任柳州知府的南宋爱国将领陈纪而建。于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次重修。柳州祠大厅中央主殿供奉陈纪塑像,塑像两侧站立着一文一武两尊塑像,后堂中央主殿端坐纪公先祖、东山开基始祖陈叟公及夫人赵氏塑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街随手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