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行》十二木卡姆

俊哥

<p class="ql-block">“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时代课本中那幅雄浑苍凉的西域画卷,曾无数次唤起我对这片土地的想象。2025年10月20日,历经二十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新疆东大门哈密——而新疆人民用一场热烈欢腾的“十二木卡姆”表演,为我们铺开了真正走进西域的瑰丽长卷。</p> <p class="ql-block">当萨塔尔琴的第一个音符划破夜空,我忽然明白,这不只是演出,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鼓点如心跳,歌声似风沙掠过古城墙,舞者旋转时裙摆扬起的弧度,仿佛把整片戈壁的苍茫都卷进了节奏里。那一刻,丝绸之路上的驼铃、绿洲中的歌谣、火焰山下的传说,全都活了过来,在灯光与旋律交织的舞台上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女子一身红衣,像一簇跳动的火焰。她抬手、回眸、轻踏节拍,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土地的重量与生命的热烈。背景是深蓝星空,绿饰垂落如藤蔓,将古老的故事缠绕进音符里。她不单是在跳舞,更像是在用身体吟诵一首没有文字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手鼓响起,清脆而有力,与弦乐彼此呼应。男乐师低头拨动琴弦,神情专注得仿佛在与乐器低语。他们之间没有台词,却有说不尽的默契——那是世代相传的韵律,是血脉里的节拍,是木卡姆最动人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一位盛装女子静静伫立,头戴繁复红帽,刺绣衣襟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她微笑不语,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凝视着塔克拉玛干边缘某个消失的城邦。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两位红衣女子并肩起舞,头饰随节奏轻颤,脚步如风拂芦苇般轻盈又坚定。她们的动作里有欢庆,也有哀愁;有爱情的呢喃,也有命运的叩问。木卡姆从来不是单一的情绪,它容纳了整个民族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整支舞队列整齐,红衣如浪翻涌。她们同起同落,像一群飞越天山的候鸟,带着季节的讯息与归途的期盼。舞台大屏上光影流转,仿佛沙漠变绿洲,古城复喧嚣。我坐在台下,竟有种错觉:我们不是观众,而是被邀请进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前排的女子服饰华美,红蓝相间,辫子垂肩,金耳环微微晃动。她似乎正准备登场,神情从容而庄重。而在她身后,另一位女子披着红巾静立,像一首诗的引子,等待被吟唱。她们站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幅行走的民俗画卷。</p> <p class="ql-block">鼓声骤起,男舞者跃入中央。绿衣金边,帽饰飞扬,他旋转、腾跃,每一步都踏在节拍的刀刃上。女舞者们环绕着他,如星辰拱月,又似花瓣簇拥花心。他们的舞姿热烈却不张扬,仿佛在说:这片土地的激情,从来都深埋于克制的优雅之中。</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男子动作舒展,两侧女子姿态柔美,红白相映,宛如雪水灌溉下的玫瑰园。背景图案绚烂,却从不喧宾夺主——所有视觉的焦点,始终落在那一双双传递情感的手上,那一双双踏出历史回响的脚上。</p> <p class="ql-block">四位乐师并排而坐,红衣男子执琴,蓝衣女子抚弦,另两人分别奏响不同的乐器。他们指尖流淌出的不只是旋律,更像是一条条通往喀什老城、吐鲁番葡萄架、伊犁河谷的小径。每一个音符,都在唤醒沉睡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蓝衣女子怀抱乐器,与身旁的弦乐者遥相呼应。灯光只照亮他们半张脸,却足够让所有人看见那份专注。音乐在这里不是表演,而是一种仪式,一种对祖先声音的虔诚复刻。</p> <p class="ql-block">她独自站在深色幕布前,头戴红帽,笑意温润。灯光打在她身上,像黄昏落在清真寺的穹顶。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木卡姆之所以能成为非遗,不仅因为它复杂精妙,更因为它能让最平凡的一抹微笑,都承载起千年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她再次出现,与男乐师并肩演奏。两人之间没有对视,却有无形的旋律在交织。那是一种无需言语的理解,就像沙漠懂得落日,就像河流记得源头。</p> <p class="ql-block">整支队伍再次登台,色彩斑斓的服饰、独特的帽饰、绿植与灯光交织的布景,将整个空间染成了节日的模样。这不是一场结束,而是一次重逢——人与传统的重逢,心与土地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独舞于玫瑰花海的投影之中,裙裾飘飞,头饰闪烁。她像传说中的公主,也像某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在月光下跳一支献给爱人的舞。木卡姆的浪漫,从来不在词句里,而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之间。</p> <p class="ql-block">女鼓手微笑击鼓,男乐师凝神弹奏。他们面前的大手图案仿佛象征着某种托举——是人民托起了艺术,还是艺术托起了文明?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份不动声色的默契里。</p> <p class="ql-block">三位红帽女子静立舞台,姿态各异却又浑然一体。她们像三朵并蒂花,又像三位守护传统的女神。刺绣在光下泛着细碎的光,那是时间打磨出的光泽,是无数双手接力传承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活动间隙,有人合影留念。女子盛装灿烂,男子虽着便服却笑得真诚。他们站在舞台边,身后是灯光与绿植装点的空间,喜庆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刻,传统不再是遥远的遗产,而是可以穿在身上、分享给身边人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又一对男女在大屏幕前定格笑容。女子华服耀眼,男子黑夹克利落,背景里还有人在走动,节日装饰垂落头顶。木卡姆的影响力早已走出舞台,它活在每一次欢聚里,活在每一张因文化共鸣而绽放的笑脸上。</p> <p class="ql-block">演出场馆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圆形穹顶、红砖外墙、绿柱支撑,浮雕细腻,台阶宽阔。它不像博物馆般肃穆,反而像一座向所有人敞开的客厅,邀请你坐下,听一段长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建筑前合影,冬衣鲜艳,笑声清朗。阳光洒在穹顶与旗帜之间,整座建筑仿佛也在微笑。我们来了,看见了,也被改变了——这或许就是文化最温柔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红砖砌成的圆殿巍然矗立,绿色柱子撑起巨大的穹顶,天窗洒下自然光,像神明的注视。我站在台阶下仰望,忽然明白:木卡姆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始终被安置在这样的高度——既贴近人心,又通向苍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