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要:</b><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本文基于"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的核心成果,系统探讨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特质及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黄河文化以其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等特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底、强大的精神纽带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通过教育融入、数字化传播、文旅融合等多维路径,激活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续的文化动力。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拓展了其实践路径的探讨,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理论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键词:</b><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创新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冲击下,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成为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日趋频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我们深化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从学术论坛到政策实践,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2023年在济南举行的"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了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精神特质,深入探讨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黄河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路径,并提出新时代黄河文化创新的方向与策略。通过深化对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拓展其实践路径的探讨,旨在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精神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这一地位在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充分证实。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再到夏商周三代文明,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这种连续性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黄河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考古发现表明,早在8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在贾湖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在仰韶遗址发现的彩陶文化、在龙山遗址发现的城市遗迹,都充分证明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发展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创造上。甲骨文的发现、青铜器的铸造、礼乐制度的形成,都标志着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黄河流域地处中国北方中心位置,成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这种区位优势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精神特质: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其最显著的精神特质之一。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接纳,更体现在对异质文化的融合创新上。从历史上看,黄河文化先后吸收了戎狄文化、胡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并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佛教中国化为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黄河流域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佛教艺术珍品,就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重要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吸纳上。历史上,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同化,而是双向的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为黄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黄河文化则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双向融合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机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价值理念:家国一体的民族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家国一体"的民族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价值理念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经过儒家思想的系统化阐述,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国一体"观念的核心在于将家庭伦理扩展到国家治理,强调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普通民众的责任担当。这种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当代社会,"家国一体"的民族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倡导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服务国家发展。这种价值取向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对"家国一体"的民族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文明连续性与历史基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连续性特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历史基底。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从文字系统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现了黄河文化在文字传承上的连续性。从思想体系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先秦儒家到汉代经学,再到宋明理学,体现了黄河文化在思想传承上的连续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连续性使得黄河文化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通过黄河文化,我们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这种历史认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各民族成员认识到,我们都是共同历史的继承者,都是共同文化的传承者,这种认知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黄河文化的连续性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保持的连续性。这种创新性连续性使得黄河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种特质使黄河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水源头,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空间统一性与政治认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空间基础。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九个省区,这种地理上的连通性促进了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历史上,多个大一统王朝都将都城建立在黄河流域,这既体现了黄河流域在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性,也强化了黄河流域作为政治中心的核心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黄河流域孕育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主张"华夷一家"、"天下一家"。这种政治理念为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各民族对统一国家的政治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尽管经历过多次分裂,但追求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这种历史趋势与黄河文化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密不可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当代社会,黄河流域的空间统一性继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联系的加强,黄河流域的内部联系更加紧密,这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也需要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配合,这种区域合作有助于强化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增进对统一国家的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文化包容性与民族融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包容性特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文化层面的包容,即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接纳和融合;其次是制度层面的包容,即对不同社会治理经验的吸收和创新;最后是价值层面的包容,即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调和与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历史维度看,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居相处,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的改变上,更体现在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他推行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转化上。除了前文提到的佛教中国化外,明清时期西方科技的传入也是一个重要例证。当时,一些士大夫开始关注西方科学技术,并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相融合,这种文化交融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当代社会,黄河文化的包容性继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黄河文化的包容性特质有助于我们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黄河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教育融入路径: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将黄河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这项工作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将其转化为适合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黄河传说、民间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在中学阶段可以通过黄河历史、地理知识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黄河文化专题研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补充。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亲身体验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这种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黄河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黄河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师资队伍建设是黄河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对教师的黄河文化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教学研讨、建立教师研修基地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掌握黄河文化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此外,还可以邀请黄河文化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数字化传播路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数字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铸牢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建设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库,系统整理和数字化保存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古建筑、传统艺术、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数字摄影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全面记录和永久保存,为文化传播和创新利用奠定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次要创新黄河文化的数字化呈现方式。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黄河文化体验项目。比如,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黄河流域重要历史场景,让受众"亲临"大禹治水、汉武帝巡河等历史现场;可以通过AR技术将黄河文化遗产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中,增强参观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使受众获得更加直观、深刻的文化体验,从而增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次要构建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打造覆盖不同受众群体的传播渠道。要根据各平台的特点和用户偏好,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比如,在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可以制作黄河文化短视频、纪录片、动漫等视觉化内容;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可以推出黄河文化专题文章、线上展览、互动话题等。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和互动方式,增强黄河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文旅融合路径:打造民族文化IP</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激活黄河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以黄河干流为轴线,串联上下游重要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廊道。在这条廊道上,可以规划建设一批黄河文化主题景区、特色文化旅游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场所。同时,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使黄河文化旅游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精心设计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比如,可以开发黄河寻根问祖之旅,串联黄帝陵、炎帝陵、大禹陵等祭祖圣地;可以开辟黄河文明探源之旅,走访仰韶、龙山、二里头等重要考古遗址;可以组织黄河生态文化之旅,体验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些主题线路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能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大力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符号、故事传说、艺术形式等资源,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这包括文创礼品、数字内容、影视作品、演艺项目等多种形式。比如,可以基于黄河神话传说创作动画电影,依托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利用黄河文化元素设计现代文创产品等。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使黄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生态保护路径:筑牢生态文明基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要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重点要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推进河套平原、汾渭平原等农业主产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系统治理,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流域内各族人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让生态福祉惠及所有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协调上下游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生态补偿机制要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市场交易等多种方式,实现生态保护成本的合理分担和生态效益的共享。特别是要加强对上游水源涵养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偿支持,帮助当地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发展。这种区域协作机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要立足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上游地区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中游地区要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下游地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流域内所有民族共享发展成果,这必将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新时代黄河文化创新的方向与策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文化资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推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首先要深入挖掘和阐释黄河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这需要学术界加强基础研究,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价值和时代意义。特别要重视对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思想资源的挖掘,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推动黄河文化表达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这包括对黄河文化符号的现代设计、对黄河故事的现代表达、对黄河艺术的现代创新等多个方面。在设计领域,可以提取黄河文化中的典型图案、色彩、纹饰等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创造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美感的设计作品。在传媒领域,可以运用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媒介形式,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比如,可以创作以黄河流域历史事件、人物传奇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发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游戏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提升。黄河流域地域广阔,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也存在分布分散、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要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统一的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可以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可以制定黄河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可以推动流域内文化机构的协作联动,形成文化创新合力。通过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提升黄河文化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表现形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其内容形式、传播载体和发展模式。在内容形式上,要鼓励基于黄河文化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支持作家、艺术家以黄河为主题创作小说、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展现黄河文化的魅力。鼓励学者从多学科视角研究黄河文化,推出有深度、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为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传播载体上,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可以建设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黄河文化遗产;可以开发黄河文化移动应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文化传播效果,实现精准传播。同时,要继续用好传统传播载体,如图书、报刊、电视等,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传播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发展模式上,要探索黄河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黄河文化与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支持黄河文化与社会建设相结合,通过文化滋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黄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传承弘扬黄河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多领域融合发展,使黄河文化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统筹协调:构建协同发展格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加强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区域协作。建立黄河文化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统一的黄河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各省区的定位和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建设黄河文化发展共同体,实现资源共用、品牌共建、利益共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文化部门与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推动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合力。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其他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支持黄河文化发展。比如,教育部门可以将黄河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科技部门可以支持黄河文化领域的技术研发,旅游部门可以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文化企业参与黄河文化创新发展。要鼓励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普通群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黄河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重视发挥文化领域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其参与黄河文化建设和传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结论与展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系统探讨了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与路径,得出以下主要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黄河文化的连续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底;二是文化价值,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广阔平台;三是精神价值,黄河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掘这些价值,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次,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多重内在联系。从文明维度看,黄河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从空间维度看,黄河流域的统一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从文化维度看,黄河文化的包容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从发展维度看,黄河流域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认同。这些多重联系构成了黄河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次,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需要构建多维路径体系。教育融入是基础路径,通过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夯实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础;数字化传播是创新路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文旅融合是体验路径,通过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强受众的文化体验和认同;生态保护是物质路径,通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筑牢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这些路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推进黄河文化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黄河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通过创新性发展,丰富黄河文化表现形式,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通过统筹协调,构建黄河文化发展新格局,形成推动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黄河文化永葆生机活力,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望未来,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黄河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入推进黄河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 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9-19(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 苗长虹.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研究[J]. 中原文化研究,2023,11(2):5-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 黄承梁. 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 山东社会科学,2022,28(4):15-2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 王云芳. 从"流动交融"到"增进共同性":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J]. 民族研究,2023,45(1):33-4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 冯永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7. 吴衍涛.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23,49(6):28-3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8. 张利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研究[J]. 生态经济,2022,38(3):45-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 陈心想. 黄河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的作用[J]. 民族艺术研究,2023,36(2):78-8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0.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1. 李静. 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 文化遗产,2023,15(3):67-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2. 王建军.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22,42(5):112-1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3. 刘国峰. 黄河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 生态学报,2023,43(8):1-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4. 陈静.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22,37(4):88-9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5. 赵金科. 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J]. 哲学研究,2023,65(2):45-52.</span></p> <p class="ql-block">黄思明,祖籍甘肃关川,回族,硕士(毕业于法国布瑞斯特商学院),中国伊斯兰教职人员,民族学文化学者,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优质作者,阿拉伯语高级翻译,高级演讲训练师,爱资哈尔大学和宁夏教育厅唯一认定的资深阿语教师,企业高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