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重阳情暖玉屏·韵声传爱共贺夕阳——犍为韵之声文艺协会重阳节文化下基层活动纪实

蔡玉莲

<p class="ql-block">10月29日上午,由犍为县玉屏镇党委、玉屏镇政府和犍为县文联联合主办,犍为县韵之声文艺协会承办的“情暖重阳・关爱老人”主题活动,在玉屏镇新民村村委会隆重举行,来自新民村、四联村、双河村的300余名老年朋友欢聚一堂,共庆佳节。</p><p class="ql-block">重阳佳节,韵之声文艺协会走进新民村,送文化下乡。舞台上,我们用歌舞传递温暖;舞台下,老人们笑容满面。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深感文化力量。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责任与感动,继续前行,让更多乡村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随犍为县韵之声文艺协会的队伍走进玉屏镇新民村。村委会前早已聚满了老人,三百多张笑脸在晨光中舒展,像一朵朵历经风霜却依然绽放的秋菊。红底黄字的横幅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党徽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p><p class="ql-block">我站在人群边缘,看着老人们互相搀扶着入座,有人提着保温杯,有人拄着拐杖,却都挺直了背,眼里闪着期待的光。这场“情暖重阳·关爱老人”的活动,不只是演出,更像是一场久违的团聚。</p> <p class="ql-block">演出开始,舞蹈演员翩然登场,粉红与红色渐变的裙摆如晚霞铺展,手臂轻扬,似流云掠过山岗。她们跳的是秋韵,舞步轻盈却有力,仿佛把整个季节的温柔都揉进了动作里。穿军装的男演员加入其中,恰好刚柔并济,像秋风掠过稻田,既有飒爽,也有深情。坐在前排一位老人,他悄悄告诉我:“这舞,让我想起年轻时在村头看的样板戏。”他眼里泛着光,那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被记住的欣慰——他们的青春,终于又被唱响了。</p> <p class="ql-block">当她站在舞台上轻轻唱起《献给妈妈的歌》,整个场地忽然安静下来。她的声音不张扬,却像山间溪水,缓缓淌过每个人的心田。我看见前排一位老奶奶悄悄抹了眼角,她没说话,只是把围巾往上拉了拉,仿佛在抵御某种突如其来的柔软。那一刻,歌声不再是表演,而是一封写给岁月的情书,寄给了所有曾为儿女操劳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接着,一位穿深色西装的男子走上台,他没有太多寒暄,只说了一句:“今天,我想唱给父亲听。”音乐响起,《父亲》的旋律在秋风中回荡。他唱得沉稳,像在讲述一段沉默的往事。台下有位老人听得入神,手里的拐杖轻轻点地,像是在打节拍,又像是在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这些歌,从来不只是唱给台下的人听的,它们是桥梁,连接着记忆与当下,连接着子女与父母,也连接着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根脉。</p> <p class="ql-block">他们演的是《洗衣歌》的片段,动作诙谐又温情。男人做着手势,像是在指挥一场无形的合唱,女人则笑着回应,裙摆轻旋。台下笑声不断,有老人边笑边说:“这不就是我们那时候的事嘛!”是啊,那些军民一家亲的岁月,那些在溪边洗衣、谈笑的日子,如今被重新搬上舞台,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让年轻一代知道:温情,从来都不是过时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藏族姑娘们上场时,像是一片云彩落到了村口。她们的服饰斑斓如画,头饰叮当作响,水袖一甩,仿佛真有溪流在脚下奔涌。《洗衣歌》的旋律再次响起,这次更加欢快,踢踏声如雨点敲打大地。她们跳的不只是舞,是劳动的诗意,是民族的呼吸。</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一旁,看着老人们拍手应和,有人甚至小声跟着哼唱。那一刻,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它活在动作里,活在笑声里,活在这片土地的脉搏中。</p> <p class="ql-block">最热闹的要数那群手持向日葵道具的红裙女子,她们排成整齐的队列,金黄的花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片燃烧的秋野。她们跳的是丰收的喜悦,每一步都踏出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我站在舞台侧边,看着老人们仰头望着,脸上笑出了皱纹。有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这花,真像我们种的向日葵,年年都朝着太阳长。”</p><p class="ql-block">我点点头,心想:是啊,老人们何尝不是如此?历经风雨,却始终向阳而生。</p> <p class="ql-block">天公不作美,演出中途下起了细雨,可没人离开。帐篷撑起,老人们依旧坐着,目光牢牢锁在舞台上。节目一个接一个,有笑有泪,有歌有舞。我坐在雨帘外,看着他们被雨水打湿的发梢,却掩不住脸上的笑意。</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明白这场演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慰问”二字。它是一场双向的治愈——我们在用艺术温暖他们,而他们用笑容,温暖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她的歌,声音清亮,像雨后初晴的鸟鸣。听着,竟让人有些出神。那抹紫色,在灰蒙的天空下格外醒目,像是一束不肯低头的光。我想,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不喧哗,却能在最平凡的时刻,点亮人心。</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大家在横幅前合影,谭静团长站在人群中央,眼眶微红。她说:“看到老人们的笑容,一切都值得。”我望着那一张张被岁月刻满痕迹的脸,忽然觉得,我们送来的不只是节目,而是一种被看见、被记住的尊严。文化下乡,不是施舍,而是回望,是倾听,是让那些沉默的岁月,重新被唱响。</p> <p class="ql-block">活动最后,长桌宴摆开,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夹菜、说笑,像一家人。帐篷外雨已停,阳光斜斜地洒在桌面上,映出碗筷的影子。我们坐在其中,吃着一碗碗普通的红烧肉,却觉得格外香。这顿饭,吃的是情,是暖,是乡村最本真的团圆。</p> <p class="ql-block">编辑:蔡玉莲</p> <p class="ql-block">图片:张朝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