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创新 创新中成长——漫步阅读时光

听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中最绚丽的花朵。创新教育的提出是教余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结果,从守诚信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的转变,它是教育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是教育从传统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坚持以下四个“度”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寻突破,激活思维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唯书、唯师,不敢独立思考,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上萧规曹随、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对老师唯命是听,缺乏创新的魄力和勇气。“尽信书,不如无书”,“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学生只有做到不唯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超越书本与教师,才能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倡发现,拓展知识广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这里所提的“探未发明的新理”和“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发现。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究新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拓展新东西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的意识和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发现法值得借鉴:其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其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其三,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训练学生凭直觉回答问题的能力;其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类比联想,用形象化的方法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善联系,提升认识高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养学生重组知识的意识,就是要养成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在整体中进行学习的习惯。过去人们关心的是知识的增量,忽视了知识的整合。随着人类知识总量的迅猛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从教学角度来看,要提倡和强调结构教学,结构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知识的整体联系性。知识的加工和重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它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融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升华,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更新、可变通、可拓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有机结合,即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整体的功能、创新的功能。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加工和重组,使整个知识系统充满活力。知识的联系和重组,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创新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重实践,强化应用力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输入、转化和输出三个阶段,其中知识的输出即是知识的应用。若只有输入而无输出,则知识不会有任何力量;若只是像发传真般地原样照搬输出,则只能发挥知识原来的力量而不会使之增值;若加上对原有知识的创造性加工、重组与整合,则可以使知识成倍甚至数百倍地增值。因此,能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是一个人拥有较高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知识应用的要求来说,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表现为两个层次:低层次即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高层次即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进而产生创新的见解,擦出创造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然,上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四个“度”的要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协同着力,唯其如此,创新教育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感悟】创新,就是不断开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新,就是不断去追求,去提升精神境界的高度。创新,就是去拓展视野,就是去研究、去探讨新的未知数,就是有所发现,就是有所创造。创新意识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帆船就不能向前行驶;创新意识是雨,没有雨水,种下的庄稼就会枯萎;创新意识是成功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学习和事业就会平庸、低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上要追求创新,创新式学习会激励学生获得更多的智慧,创意式思考会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创新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不拘泥、不迷信、不盲从,能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或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区别于老师或书本上的新的推导过程和思维过程;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得出与前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相对于全社会来讲也许并没有独创性,但这个结论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获得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创新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认真地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还要求学生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敢于另辟蹊径,想常人不敢想,见常人之未见,敢为天下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像前人探索知识时那样去思考和发现;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能提出有新意的见解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拉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创新,就是找准某个切入点、抓住某个着力点、占据某个制高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执著地去获得更远大的目光和更深刻的思想。谁拥有创新意识,谁就拥有事业的成功;谁拥有创新品格,谁就拥有永远的年轻;谁拥有创新能力,谁就拥有灿烂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董彦旭《课堂教学〈心〉主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有感: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想等多个方面都在不断成长,早已与我们的学生时代有了很大的差别。同样我们现在的学生在未来面对的社会环境和现在也会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基于这些实际,我们必须改变用过去的经验引导学生成长的惯性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应对10年以后的世界,所以我们必须革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如果我们用十年前的经验教现在的学生去应对10年以后的生活,这将让教育失去很多他本来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个人的教育教学中就切身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还有家长认知及社会对学生的期待!未来的人需要具有合作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进行设计创设情境助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未来的人需要具有表达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就需要更多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尝试,这样在未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的应对变化;未来的人需要具备创新意识,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具备多样性的考虑,允许多样化答案的存在,包容学生“离经叛道”的想法……同时,我们在进行命题设计时也要尽可能设计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小养成多维度考虑的综合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创新不应该只停留于字面上,同时也不单纯是学生或是老师的事,应该是师生协同,家校共育的共同努力方向。唯有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才有可能与创新不期而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