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付凤英老师

米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切怀念付凤英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米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付凤英老师,1933年农历九月初九生于陕西汉中勉县付家田坝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于2025年10月31日仙逝,享年92岁。她的一生,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不喧哗,却深远。从汉中中师毕业,1955年她离开家乡,辗转洛阳、宝鸡、兰州,最终在西宁市大同街小学站上讲台,开启了她与教育相伴一生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她才二十出头,却已把“教师”二字刻进了骨子里。她不张扬,却用踏实和热忱,在西北的风沙里种下了知识的种子。后来,她随丈夫赵延康——一位转业军人——来到四川南充,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全国石油大会战。可她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把讲台搬进了油田的深处。1964年,她与陈琼景老师一起,在单位的安排下创办了“石油地调处子弟校”。那一刻,她不仅是妻子、母亲,更是一位点亮未来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付凤英老师和我爱人同姓,又同在一所学校从教,我们便亲昵地称她为“姑姑”。这个称呼,不只是礼节,更是一种情感的亲近。她从不摆架子,办公室里常有年轻老师围着她请教,她总是耐心地讲,一边说还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她的教案工整得像印刷品,可她从不照本宣科。她知道每个孩子听懂的节奏不同,于是她放慢语速,反复讲解,直到最后一双眼睛亮起来。</p><p class="ql-block"> 她教过的石油子弟,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像她一样站上了讲台。可无论走多远,提起“付老师”,语气里总有敬意和温暖。她不是用分数定义学生,而是用关心和坚持,陪他们走过最懵懂的年岁。</p><p class="ql-block"> 今闻付凤英老师仙逝,心中像被什么压住,久久不能平静。92年光阴,她把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讲台前、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中。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写下了最动人的教育诗篇。</p><p class="ql-block"> 姑姑,您走得很安详,像一片秋叶轻轻落地。可您留下的光,还在照亮后来的路。我们会永远记得您—那位在风中讲话的老师,那位走在孩子身后的守护者,那位我们心中永远的付凤英老师。</p><p class="ql-block"> 愿您一路走好,愿天堂仍有讲台,仍有您最爱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在少先队活动中,付老师站在阳光下,深色的西装裹着瘦削的肩,眼镜后的眼神坚定而温和。她握着麦克风,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春风拂过干涸的土地。台下的孩子们安静地听着,大人们也停下脚步。她讲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对教育的信念,对孩子的期待。那一刻,她不是在发言,是在播种。她始终相信,哪怕是在荒原上,只要有人愿意教,孩子就能长出希望。</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春天,付老带着少先队的孩子走出石油大院去校外开展活动。最前面的小男孩高高举着队旗,像举着整个天空的光。付老师走在最后,深色外套在风里轻轻摆动,脸上挂着浅浅的笑,目光温柔地落在每一个孩子的背影上。那不是一次普通的出行,而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仪式。她从不把教育局限在教室,她知道,走路、说话、看世界,都是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