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日,几位朋友相约,前往始兴参观了位于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p><p class="ql-block"> 广东韶关的始兴县有“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的美誉,素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说法 。据不完全统计,始兴历史上至少建有500座以上各式各样的围楼围屋,目前全县被纳入文保范围的围楼有近500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268座 。始兴的围楼不仅数量多,类型也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拥有满堂客家大围、长围村围屋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p> <p class="ql-block"> 满堂客家大围位于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是岭南客家中民居风格最典型、建筑规模最宏大的围楼建筑,素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 。</p> <p class="ql-block"> 前往围楼途中,经过一个宣传当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张九龄宰相粉”的打卡点。原来,这里这里除了有博大精深的围楼景观,还是著名的“张九龄宰相粉”的传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看到了关于围楼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围楼前面的外景。</p> <p class="ql-block">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建筑群分为中、左、右三部分,由中心围、上新围和下新围组成,里外三层,占地总面积2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4平方米,有“三围九厅十二院,七百七十七间房屋”。</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围楼,厚重的朱漆大门带着岁月的沧桑,仿佛要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围楼的布局规整而精妙,以中轴为线,对称分布着上中下三堂、左右横屋和天井,如同一个巨大的“回”字,将客家人的家族伦理与生活智慧镌刻其中。阳光透过天井的雕花窗棂,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漫步其间,脚步声在幽深的巷道里回响,恍若能听见百年前客家人在此生活的絮语。</p> <p class="ql-block"> 大围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布局,融入了方位、次序、等级和宗族伦理观念。中心围是中轴建筑群,分外、中、里三层,中层为碉堡式建筑,顶层四角为炮楼,外墙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砌墙用蛋清糯米石灰浆,木料经特殊处理,地基用九层松木固定,围墙厚且采用“金包银”砌法,防御功能强大。</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围楼的主厅,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式和祭祀活动的场所 。</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惊叹的是围屋的防御体系。高达十几米的围墙由青砖和糯米灰浆砌成,坚固异常;墙上密布的枪眼和瞭望孔,如同警惕的眼睛,时刻守护着围内的安全;围屋的大门采用厚实的木材制成,外包铁皮,还设有千斤顶和暗锁,固若金汤。很难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客家人正是凭借这样的智慧和力量,在陌生的土地上筑起了安稳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层层递进的门户,更加强了防御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 围楼内的学堂。</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在围楼内展出的部分画展和摄影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 围楼内还有“张九龄宰相粉”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介绍和展示。</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在围楼内的随拍。</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有两棵金桂树,开满了金黄色的桂花,香气扑鼻,闻之神清气爽,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这座百年围屋,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客家人的迁徙与奋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青砖黛瓦间,藏着的是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互助的品格,以及对家园的深深眷恋。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p>